天天看點

這一商品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對國家而言更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鹽”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鹵”。《說文》中記述:天生者稱鹵,煮成者叫鹽。傳說黃帝時有個叫夙沙的諸侯,以海水煮鹵,煎成鹽,顔色有青、黃、白、黑、紫五樣。中國人大約在神農氏(炎帝)與黃帝的時期開始煮鹽。并且,中國古時的鹽都是用海水煮出來。

這一商品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對國家而言更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直到商朝,中國人才認識了“食鹽”這種東西,不過,當時食鹽并未普及成調味料,而是作為治病的藥品出現的,是為“以鹹養脈”。從周朝開始,食鹽走入千家萬戶,成了中華“食元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就是在這一時期,有人提出“無鹽則腫”的理論,指出食鹽是人體不可或缺的。

到了漢朝,食鹽已成為調料中的核心,是為“食者之将”。随着食鹽在人類社會的地位逐漸提高,食鹽逐漸被賦予了政治色彩。在傳統的農業社會,生活所需的糧食、棉花都能自給自足,唯獨食鹽必須要從鹽産地擷取。拿糧食來說,隻要有耕地和水源,隻要不遇上天災,總能保證生産。

是以,在兩千年的封建史中,食鹽對國家而言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一商品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對國家而言更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什麼這麼說呢?

那就是:古代王朝的經濟與食鹽息息相關。

封建社會中那些具有理财意識的士大夫們,對此有一個形象的描述,“利出一孔”,它的形象之處就在于:隻看到利益,卻不去看這利益是如何産生的。統治階級巧妙地借用了鹽所具有的商品外觀形式,掩蓋其掠取群眾财富的實質,是以,理清楚鹽專賣制度的經濟特征和運作規律有着重要的意義。

其實,在“三代時期”,中國尚無“國家”這一概念。到了周朝時期,食鹽這種沿海地區特産商品竟引發多次政治變革。我們知道,當時的貴族階層是要靠百姓供養的,他們敏銳地察覺到食鹽是一種足以影響天下氣運的商品。于是,周天子任命了第一批鹽官,管理中原食鹽的流通。

東周時期是中國發展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經濟文化的發展速度飙升。随着食鹽普及大衆,鹽的産量也随之增加,東方盛産海鹽,西方則有岩鹽,南方出産土鹽。在諸侯割據天下的社會背景下,産鹽的諸侯國依靠不可替代的食鹽大發利市。

這一商品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對國家而言更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除此之外,一些民間商人也抓住了食鹽這一商機,靠着販賣食鹽賺得盆滿缽滿。例如出身河東的猗頓,就是憑借食鹽起家,成為當時最富有的商人之一。法家崛起後,倡導“利出一孔”觀念的管仲于齊國施行官鹽制。可以說,管仲的制度一經推行,将“鹽政”這一概念引入,一度影響未來兩千年的封建史。

管仲為齊國量身制定了“量其重,計其赢,民得其七,君得其三”的官鹽販賣制度,禁止所有私人販賣食鹽的商業行為,改稅收為壟斷。管仲的改革意義重大,這是統治階層的壟斷權力首次從政治轉移到經濟。管仲的政令為齊國發展帶來兩大好處:

一是國家汲取财富的能力大幅增加;

二是國家的壟斷使齊國輕而易舉地達成了弱民強國抑商的目的。

這一商品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對國家而言更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那麼,管仲對食鹽有怎樣的認識呢?

我們不妨來看看《管子》中管仲關于鹽政的理論:國家向百姓征收房屋稅,百姓會拆除房屋;國家向百姓征收樹木稅,百姓會砍伐樹木;國家向百姓征收畜牧稅,百姓會殺掉牲畜;國家向百姓征收人口稅,百姓會拒絕生育。隻有國家牢牢地把控住食鹽,才能控制百姓,讓百姓不得不服從。

是以說,鹽能夠促進稅收,隻要百姓離不開食鹽,就意味着沒人能逃避稅收。“管山海”的鹽政出台後,齊國的食鹽價格瞬間被擡高了幾十倍。在這一制度的限制下,食鹽自産出開始,其定價、銷售的過程均由官方進行掌控。

可以說,在當時的齊國,食鹽已經基本褪去了商品屬性。哪怕齊國的食鹽漲到天價,老百姓必須掏錢購買。群眾的私人财産,通過鹽這一媒介,迅速流入齊國的府庫,轉化為國有财産。司馬遷對此評價道:“齊桓公用管仲之謀,通輕重之權,徼山海之業,以朝諸侯,用區區之齊顯成霸名。”

這一商品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對國家而言更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司馬遷看來,齊國疆域狹小,土地不适合耕種,資源短缺,之是以“區區之齊”能夠崛起,靠的就是“山海之業”。從齊國開始,官鹽成為封建統治者們獲利的重要手段,秦朝時期官鹽的利潤翻了二十倍。一個龐大的國家機器,在運轉的過程中,竟是由食鹽來作燃料驅動的。

誰能想到,普羅大衆每日所需的調味品,竟能支撐起兩千年封建王朝,這絕對是人類史上的奇迹。

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家正式出台了鹽鐵專賣制度,官方壟斷鹽鐵業。漢武帝在全國二十七個郡設定了三十六名鹽官,這些鹽官負責監控沿海、西北及西南地區的鹽業。始元六年,漢昭帝召集了六十多名來自民間的文士,與禦史大夫桑弘羊就鹽鐵專營展開辯論,這就是史上著名的“鹽鐵會議”。

這一商品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對國家而言更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後來的封建王朝中,曆代統治者均效仿漢朝,在食鹽産地設定鹽官,嚴格把控鹽業的經營。

參考資料:

【《管子》、《說文》、《食鹽起源及制度變遷》、《古代王朝與食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