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進入臘月,春節臨近,街頭巷尾也漸漸可以嗅到了年味。在蕪湖市灣沚區六郎鎮北陶村官巷自然村,村口人頭攢動,一陣陣花生糖的香味不時傳來。

這是一家百年糖坊,多年來一直堅持傳統手工藝,村裡村外的百姓,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都喜歡這個味道。1月19日下午2點,記者在村口見到一名男子正在一邊炒制花生,一邊熬制麥芽糖。男子叫吳常勝,現年57歲,從事制糖已有四十多年,手藝是父親傳給他的,直到現在,依然采用傳統的制糖工藝。
制作炒米糖前要準備原材料,統稱炒米。炒米很講究,為了確定糯米、花生、芝麻等原材料受熱均勻,吳師傅采用獨家秘制的河沙倒入鐵鍋中與炒米一起爆炒,然後再用漏網漏掉河沙,留下原材料。
說話間,吳常勝在煮好的糖汁裡快速倒入炒米和芝麻、花生等配料,用勺子攪動均勻,漸漸地,麥芽糖的甜香便彌漫四周。拌勻透了的米糖被鋪平按緊,再用木碾子來回碾實壓平。接下來就是考驗制作師傅技藝的花生糖切片工序。
傳統工藝制作的花生糖、炒米糖、芝麻糖逐年減少,至今還在堅守制作手工炒米糖的更是鳳毛麟角。雙減後的首個寒假,來自蕪湖遊客王德玲帶着孫子徐旻皓,無意間看到了這樣的傳統手工技藝,被現場的熱鬧場景吸引住了。
由于制作芝麻糖、花生糖都是純手工,無任何添加劑,不能大規模加工生産,花生芝麻糖成了人們飽含着濃濃的年味,永遠抹不去的鄉愁的年貨之一。
"剛才我自己手工做了炒米糖,我覺得特别有成就感,特别好吃,很甜,很高興。"小朋友徐旻皓高興地說。
時至今日,諸如米糖之類的甜點小吃,早已可以通過機器批量生産了,但正因為體驗和回味,才讓家常的糕點成為大家心中難忘的鄉愁記憶。
"放假了帶着孫子到這邊來玩玩看看,這邊節日的氣氛很濃。看着這個就回想到我們小時候,家裡那時候手工做炒米糖的方法,現在看到真是很興奮,很高興,希望大家都過個歡歡喜喜的年,甜甜蜜蜜的,大家都很開心。"蕪湖市民王德玲說。
王奕揚 向福星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孫芮
編輯 許大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