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農民的增收後勁大着咧!”

作者:光明網

【新春走基層·各地見聞④】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1月17日,臘月十五,“叮!”午飯辰光,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芝山村村民芮美信收到了手機上的銀信通提示。“村裡的分紅到賬了!”芮美信難掩笑意。“一共52000元喲!”他的夫妻湊到手機前“一探虛實”,随之也笑了起來。

64歲的芮美信靠自己的8畝水田和8畝旱地做起了村集體合作社的股東,土地為他帶來7000元分紅,還有股民分紅300元也到賬了,再加上合作社務農工資,2021年總共5.2萬元裝進了腰包。

“和幾年前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芮美信說,那時候,村子路上屋旁全是雜樹雜草,把小村莊遮得密不透風,鄰居都會散養家禽,村民的生活環境比較差。年輕人都到城裡打工,家裡的土地基本沒有種植,都抛荒了。

芝山村位于溧水區東南角,離城區較遠。在農民增收、實作全面小康的路途上,村裡一度使不上勁兒,找不到好法子。

2018年年底,在外做企業的李其軍回到芝山村,擔任村黨總支書記。“髒亂差的村莊,讓人心渙散。”李其軍暗下決心,從人居環境整治開始,讓村莊大變樣。白天開廣場會,晚上開祠堂會,一家一戶上門傾聽交流,村民們由“村幹部走走過場”的顧慮轉變為積極行動。拆除閑置的豬舍、清理房前屋後的雜樹茅草和雜物、規整家禽養殖——3個月後,芝山村模樣煥然一新。

走在芝山村的柏油路上,一棟棟白牆黛瓦的小樓錯落有緻。雖然是冬日,但滿山坡的果樹還是綠油油的,富硒生态園内遊人如梭,農民自釀的米酒香氣時不時鑽進鼻孔。芝山成了人們心目中可以“解鄉愁”的村莊。

環境舒心了,還得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2019年2月,芝山村成立了綜合社,采取“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盤活了集體荒山、水塘、民房等閑置資源,共流轉農民抛荒、閑置土地5000多畝。

“農業要做出彩,一定要走特色發展之路。”李其軍說。芝山村引進南京農業大學潘根興教授團隊,讓科技人員駐紮在田間地頭,一起打造富硒生态産業園。1500多畝的富硒大米,經專業機構檢測,好幾項名額甚至超過了市面上的知名品牌,口感頂呱呱,目前賣到了8元一斤。700多畝富硒水果、200多畝富硒貢茶、30畝富硒蔬菜,今年也都将進入産出期。村裡同時配套餐飲、民宿、酒窖、瓷窯、豆腐坊等二、三産業。

依托年出欄5萬頭的生豬養殖場,村合作社再度牽手南京農業大學,建設碳基有機肥廠。生産高端碳基有機肥,一方面走市場化之路售賣,另一方面用作村裡富硒農産品種植的主打肥料,形成生态循環,提高農産品品質。

優美的環境、富硒産業加上紅色教育基地,讓李其軍動了“吃旅遊飯”的念頭。在芝山西麓,海拔84.3米的銅山如黛。銅山作為反頑戰役西線的重要陣地,銘刻着新四軍抗大九分校一大隊浴血奮戰的光輝曆史。建黨百年之際,當地區鎮村三級規劃建設了蘇南反頑戰役銅山戰鬥紀念廣場,打造溧水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基地為依托,芝山完成了全村旅遊環線的架構搭建。

栽得梧桐樹,引來金鳳凰。目前,有4家規模企業入駐芝山,吸納本村和臨近村的從業人員430多人,帶動村民增收緻富。2021年,芝山村綜合社增加村民務工及土地分紅收入720萬元,集體收入320萬元,與2020年相比分别增加了24%和27%。

原來“飛”出去的年輕人逐漸回流。90後湯文靜從小生長在芝山村,銅山戰鬥紀念廣場建成後,她返鄉成為一名講解員。她說,在家門口上班,生活環境更好了,還不比在外面掙得少。

“村裡和農民的增收後勁大着咧。你看,村集體投資的井山民宿已經在架梁頂了,這個民宿高标準、低價位,是鎮裡的書記帶着我們書記去浙江學習後建造的。到夏天就要開業了,你可要來體驗一下啊!”芮美信熱情地邀請記者。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0日0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