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地處華北黃土高原的山西運城,自古有九曲黃河一明珠的美譽

境内涑水橫貫,川嶺相間。“外則砥柱之險,内則鹽池之饒。遠則大河環衛。近則渠水交瑩。;“俯瞰龍潭,萬頃瓊瑤奪目;仰瞻雲嶺,千峰翠錦如屏。"山河秀美壯麗而富饒。全境三山一水六分田,适林牧、宜糧棉,農工并舉,五業俱興,是山西省重要糧、棉基地,晉西南經濟、文化中心,秦、晉、豫三角地帶物資集散地。古往今來,人文荟萃,名流輩出。古有風後、關龍逄、關羽、衛琳、衛夫人、柳元景、關漢卿、曹于汴等名臣賢士;今有無産階級革命家程子華和李歧山、景定成、薛子良、李健吾、閻逢春、丁紹光等革命先軀及藝苑巨匠。

運城,地處華北黃土高原,屬大陸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降水量564毫米,年平均氣溫13.6℃ 無霜期207天左右。偏熱多風的獨特氣候特點為運城動、植物的生長和繁街以及運城鹽池鹽、硝的生發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留居與遷徒市内的水禽就有36種,其中以黑鶴、大天鵝、小天鵝尤為珍貴。

地處華北黃土高原的山西運城,自古有九曲黃河一明珠的美譽

運城有山、有川、有嶺、有灘, 自然資源豐富。境内有硫酸鈉、氣化鈉、硫酸鎂,總儲量8374萬噸;還有鎳,鈣、碘、鉀、锂、等十多種稀有元素。中條山一帶金礦、銅礦、鐵礦、重晶石、方解石、大理石、花崗岩等礦藏,儲量可觀,品位優運城曆史悠久,為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七千年前就有人類群居從耕。境内稷王山因後稷稼穡而得名,相傳黃帝戰出尤於鹽池,“舜卒鳴條”,“禹踐天子位于安邑",聖迹遺址,至今猶存。戰國時魏绛徙治安邑,自此,或建都、郡,或設州、道,或置縣、邑,地處要沖,為兵家角逐之地。從西漢始,境内為安邑、解縣分縣而治,曆代相襲。1958 年安邑、解虞、永濟、臨猗合并,始稱運城縣。後永濟、虞鄉、臨猗相繼析出。1983年改為運城市。

地處華北黃土高原的山西運城,自古有九曲黃河一明珠的美譽

市政府所在地,古為鹽販之澤, 有過鹽邑、苦城、 路村、 聖惠鎮、鳳凰城等稱,自宋、元置鹽運使,遂築城駐運司,始名運城。城南之鹽池,廣35公裡,面積130平方公裡,是全國最大的無機鹽基地,新石器時期已被開采利用,曆代為帝王府庫重要财源之一,被譽為“國之大寶”。 漢武帝、漢章帝、唐太宗、清康熙等曆代皇帝曾駕臨親巡,包拯、歐陽修等重臣名宦亦曾駐節經營。運城因鹽而設城,鹽因城而聚散。自秦之後,商通三省,人集五方,官師武備,坊市保甲,俱備,堪稱“三藩之都會”。延及清朝,未見衰落。 清末以後,連年兵亂,日漸蕭條。1938年日本侵略軍占領後,日、僞競相施虐,運城殘敗不堪, 民不聊生。新中國建立後,在中國共産黨和人民政府的上司下,運城街市風貌, 日新月異。 黨的一屆三中全會後,市區建設更是如花似錦,生機勃勃街道寬街道寬闊而平坦,高樓大廈風采各異。兩座鐵路立交橋狀如飛虹,橫跨南北,蔚為壯觀,廠店星羅棋布,公園湖光山色,市井繁榮,風景宜人,有九曲黃河一明珠之譽。

地處華北黃土高原的山西運城,自古有九曲黃河一明珠的美譽

運城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明代末年, 人民群衆揭竿而起跟随闖王李自成攻占安邑。清朝農民抗租抗稅鬥争洶湧澎湃此起彼伏。1911 年,辛亥革命爆發後,運城人民率先響應,同盟會員景定成、李岐山等人組織革命軍,聯合陝西民軍,一舉攻克運城,建立河東晉軍政分府。1926 年春,省立二中建立了運城第一個中共支部。之後,中國共産黨在鹽池勞工及城鄉農市民中開展地下活動,著名黨的活動家嘉康傑在運城創辦學校,發展黨的組織,開展武裝鬥争。日軍侵占期間,黨上司的抗日武裝在中條山、稷王山一帶與日軍浴血奮戰八載,奪得了抗日戰争的偉大勝利。日軍投降後,閻錫山部隊乘機占據運城,繼面挑起内戰,殘酷殺害共産黨員和貧苦百姓。共産黨上司下的人民武裝為保衛抗日勝利果實,保護人民,再度輾轉山區、針鋒相對地進行鬥争。1947年5月 1日至12月28日,中共上司的人民武裝和廣大群衆,配合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第八縱隊以及太嶽軍區指戰員,在王新亭、王震的指揮下,英勇奮戰,連續戰鬥,終于攻克運城,殲敵13000 餘人,成為解放戰争時期攻堅戰的一個典範、 毛澤東主席在《将革命進行到底》一文中給予高度評價。運城人民為中華民族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的犧牲,被日、僞、頑殺害的幹部群衆1974人。他們的英雄業績與日同輝,水垂青史。

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産黨的正确上司下,運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當家作主,城鄉生機盎然。其間雖然也經過挫折,也走過彎路,但終被撥亂反正。中共第十一屆二中全會後,政通人和,百業俱興,古老運城更加繁榮昌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