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美食從早吃到晚
中午披薩配可樂
下午奶茶搭甜點
晚上啤酒加烤串

(來源:soogif)
卻依舊四肢纖細
體重想上都上不來
而我每天懷着一顆虔誠的心
又是跑步,又是撸鐵
揮汗如雨,如此努力
難免偶爾用一頓大餐獎勵自己
但!
稍一多吃,體重便立馬飙升
那麼,靈魂的拷問來了:
世界為什麼如此不公?
那些吃不胖的人
究竟是何方神聖?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胖和瘦的問題
差別1:貪吃基因
為什麼說這個基因和吃不胖有關?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個基因,以及它是怎麼發揮作用的。
“貪吃基因”在醫學上的正經名字,叫做FTO基因。這個基因決定你吃東西後是否容易産生飽腹感。
它有兩種基因型(AA或TT)。
不同人可能會攜帶不同的基因型,而攜帶其中某一種基因型的人,進食後常常沒有飽腹感[1]。
總是沒有飽腹感,就總是想多吃、加餐,吃到自己覺得飽了才停下。
殊不知,在這個過程中,你覺得自己沒吃多少,但其實已經比别人多吃了太多,熱量的攝入也早早就超标了。
害,飽腹感這個東西,就如同一雙無形的手,在背後推着你去不斷進食。
是以,如果你總覺得自己有着無法控制的食欲,也别太怪自己,也許是你的“貪吃基因”在作祟。
差別2:基礎代謝
基礎代謝,就是維持機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能量消耗[2]。
通俗來說,基礎代謝就是你坐那兒一動不動時,身體維持正常血液循環、呼吸心跳等基本生理活動所消耗的能量。
那基礎代謝又是怎麼跟胖瘦扯上關系的呢?
我們從結果來倒推:
想要瘦,本質上是要有熱量缺口,也就是每天卡路裡的總攝入量<總消耗量。
總攝入量很好了解,就是每天送進嘴裡的食物飲料所帶給我們的能量總和。
總消耗量由兩部分組成:
一天下來包括通勤、鍛煉在内的基本日常活動所消耗的能量;
基礎代謝。
在胖瘦面前,基礎代謝就如同開挂一般的存在:
假如你朋友小紅一天的基礎代謝是1400千卡,而你隻有1200千卡,那麼在保持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家每天可以比你多吃200千卡的東西(大約一碗米飯)。
這樣看上去就好像人家吃不胖,而你一吃就胖。
說到這裡就已經很清楚了,在保持其他條件不變時,一個基礎代謝比較高的人更容易形成較大熱量缺口,也就相對更容易瘦。
1. 科學健身,提升骨骼肌的含量
簡單來說,就是讓自己有更多的肌肉。
這是因為,骨骼肌的含量是影響基礎代謝的重要原因之一[3],當你坐那兒不動時,身體裡的肌肉比脂肪消耗的能量多得多。
也就是說,靜息狀态下,肌肉是能量消耗的主力軍。肌肉變多了,基礎代謝也就上來了。
但這并不意味着你非得練成這樣——
通過力量訓練和有氧訓練的科學結合,逐漸緊緻的肉肉、若隐若現的肌肉線條,就是步入增肌正軌的最好見證[4]。
2. 拒絕節食
世界幾大錯覺之一:
“嗯,我最近都沒吃晚飯,我該瘦了!”
為了制造熱量缺口,不想動的人可能會選擇節食,試圖用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減少能量攝入。
但這種做法可能隻有心理安慰,殘酷的事實卻是:長期節食後,你的基礎代謝也會下降。
基礎代謝本質是機體内部自動消耗能量的過程,如果能量攝入長期處于較低水準,會導緻身體自動消耗能量的動力不足。
就像手機電量低又充不上電時,自動開啟了“省電模式”。
久而久之,身體在消耗能量上就會“消極怠工”,基礎代謝水準也就被拉下來了[5]。
是以,提高基礎代謝的基石,就是一日三餐都按時吃[6]。
隻不過,在營養搭配和能量攝入上要多多注意:比如有意識地少油少鹽,一定程度控制碳水攝入等等[7]。
有時,“吃不胖”并不是可以拿來炫耀的資本。
(來源:Gighy)
當你開始長期食欲減退、體重下降,要當心可能是以下這幾種疾病的表現了:
甲亢:甲狀腺激素是負責人體代謝的重要激素,甲狀腺激素增多,人體代謝就變快,不僅吃得多、瘦得快,還會怕熱、心悸。如果不及時治療,發生甲亢危象時甚至有生命危險。
消化系統疾病:如腸易激綜合征、消化不良、慢性腸炎等。雖說胃是正常的,甚至可以吃很多,但由于營養在小腸吸收使用率低,真正進入身體的熱量很少,是以才不會發胖。
神經性厭食症:又叫進食障礙,一種與心理因素相關的生理障礙,患者以女性居多,要減肥,吃了又後悔,就采用手摳嗓子等方式催吐,把剛吃的東西吐出來。這樣食物基本沒有吸收,人會越來越瘦,最後導緻重度營養不良。
此外,糖尿病、一些惡性惡性良性腫瘤(如肝癌和胃癌)、結核病、慢性感染也會導緻消瘦。
是以,“吃不胖”并非永遠都是一件好事,一定要留意自己的“吃不胖”是不是在向病态發展。
也許,易瘦或易胖
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我們控制
但這都不妨礙我們
朝着自己理想的身材努力
無論你是因為胖了想減肥
還是因為太瘦想增重
堅持科學鍛煉,搭配合理飲食
才是不傷害身體的正确路線
如果這樣還是沒達到理想的身材
也别灰心
有些先天性因素是我們無法超越的極限
比如,嚴重的先天性肥胖
可能需要去正規醫院進行專門的治療
才能得到更好的控制
……
追求理想身材
一定要走科學的道路
剛開始也許效果并不明顯
但,别急于求成
畢竟
在實作理想身材的路上
你已經成為了更健康的自己
審稿專家:袁壁钗 |揭陽市人民醫院内分泌科副主任醫師
參考文獻
[1]Frayling TM, Timpson NJ, Weedon MN, Zeggini E, Freathy RM, et al. 2007. A Common Variant in the FTO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Body Mass Index and Predisposes to Childhood and Adult Obesity. Science 316:889-94
[2]McNab B K. On the utility of uniformity in the definition of basal rate of metabolism[J]. Physiological Zoology, 1997, 70(6): 718-720.
[3]Periasamy M, Herrera J L, Reis F C G. Skeletal muscle thermogenesis and its role in whole body energy metabolism[J]. Diabetes & metabolism journal, 2017, 41(5): 327.
[4]Strasser B, Schobersberger W. Evidence for resistance training as a treatment therapy in obesity[J]. Journal of obesity, 2011, 2011.
[5]Camps S G J A, Verhoef S P M, Westerterp K R. Weight loss, weight maintenance, and adaptive thermogenesis[J]. The American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3, 97(5): 990-994.
[6]Stokes T, Hector A J, Morton R W, et al. Recent perspectives regarding the role of dietary protein for the promotion of muscle hypertrophy with resistance exercise training[J]. Nutrients, 2018, 10(2): 180.
[7]Hu T, Yao L, Reynolds K, et al. The effects of a low-carbohydrate diet on appetit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Nutrition, Metabolism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2016, 26(6): 476-488.
*本文内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将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搜尋并關注公衆号“騰訊醫典”,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