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銳|“天才兒子”共情背後

深銳|“天才兒子”共情背後

青少年精神疾病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來源:視覺中國)

日前,一個滿懷深情的真實故事《我們的天才兒子》在全網“刷屏”,當事人金曉宇的故事也被網友們稱作是“杭州版《美麗心靈》”。

在金曉宇父親金性勇的講述下,向人們展示了其“精神病患者”兒子的坎坷之路:6歲時被同伴的玩具槍打瞎一隻眼睛,高中時金曉宇因罹患躁郁症被迫中斷學業,成年之後金曉宇一直與父母相依為命,因病情發作入院治療沒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但在與心理困境抗争的過程中,金曉宇在外文領域展現了非凡的才能,十一年間先後翻譯了22部外文著作,近七百萬字,其多部譯著獲得了衆多讀者的好評。

記者發現,不少人為這個故事所動容,不僅出于對金曉宇才華的敬佩,也出于自己或家人長期為躁郁症等精神疾病所困的“共情”。對此,記者采訪了多位心理學專家、教育學專家,了解到在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往往會面臨更多心理方面的問題,而精神疾病由于被“歧視”,難以受到如身體疾病般的重視,需要更多的關注與支援。

深銳|“天才兒子”共情背後

金曉宇的父親金性勇(來源:《杭州日報》)

這是一個深沉的故事,“殘酷又溫柔”,催淚又勵志。從這個一家人不離不棄、互相扶持的故事中,我們由衷感受到了父母對子女深沉無私的愛,也感受到了子女對父母的孝順和感恩。

因為兒子的病,金性勇夫婦在生活中滿身傷痕卻從未言棄,哪怕到生命最後一刻。他們是金曉宇的依靠、希望和幸運,點燃了他的人生希望,照亮了他的生命前路。

世界吻我以痛,我則報之以歌。後續報道中媒體刊登的一張照片,再次令萬千讀者動容:照片上是曉宇攙扶着父親的背影,父子相扶相依,在生活的路上,一起向未來。

讓我們祝福金家父子,新春将至,希望他們能有更溫暖的生活。也讓我們所有人攜手努力,讓他們的故事告一段落的地方,成為更多“金曉宇”們人生希望的序章。——據新華社

深銳|“天才兒子”共情背後

金曉宇的譯作《狗女婿上門》

躁狂抑郁多才俊?“天才與瘋子”一體兩面

在優美文字的背後,金曉宇是一名躁狂抑郁症(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他是否如美國一名精神病醫師所著的《躁狂抑郁多才俊》所說那樣:許多曆史名人終其一生都有雙相情感障礙的典型表現,承受了超出常人的痛苦,又都是具有偉大想象力的天才藝術家?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服務中心名譽理事長、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兒童智庫專家宗春山認為,很多“天才”的表現是“超常”的,客觀上違背了事物發展規律。“超常就是超出常态,無論是過強或者過弱都不是常态。”他繼續說,“天才”很容易被忽視的一點是其“過弱”的一面,因為其“過強”的一面由于對社會有貢獻是以往往被特别關注,但“過弱”的一面則有可能是精神疾病的一種反映。

宗春山表示,“天才”往往在某一方面擁有特長,但是在這個特長的背後,他其實也有着超乎普通人的痛苦。“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天才和瘋子其實是一體兩面。”

深銳|“天才兒子”共情背後

傅素芬

“叛逆”或“病征”?需專業人士去判斷

在《我們的天才兒子》的評論中,有不少網友留言“同款”,稱其家人在求學階段罹患精神疾病被迫中斷學業,深刻了解作為精神疾病患者家人的感受。

“青少年時期,尤其是青春期是精神疾病或者心理障礙的一個高發期。”宗春山介紹,這個時期的青少年由于生理和心理不成熟,容易陷入抑郁、焦慮和緊張等情緒,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就容易轉換成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礙。

浙江省心理衛生協會常務副理事長、杭州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心理系教授傅素芬表示,青少年在青春期階段情緒波動非常大,但是與躁狂抑郁症是兩回事。

她告訴記者,醫生在進行診斷時會有一些診斷的标準,如情緒的躁狂表現是什麼?程度如何?是否損害了他的社會功能?持續多長的時間?通過多個次元的标準去分析診斷。

傅素芬建議,家長不要先入為主地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是不想學習,“如果家長一開始就将孩子的症狀表現歸為‘叛逆’,也就不會帶孩子到醫院去診斷、治療了。”

深銳|“天才兒子”共情背後

甘露春

雙相情感障礙:腦運轉“刹車”“油門”失控

對于躁郁症患者的表現症狀,廣東省精神醫學會委員、廣東省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常委甘露春表示,躁郁症也被稱為雙相情感障礙,是一種既有躁狂症發作,又有抑郁症發作的常見精神障礙,首次發病可能是任何年齡。“如家庭關系、社會關系、家庭教養、父母感情問題等都有可能會産生影響。”

他舉例說,大腦就像是一輛“汽車”,不斷地在車上“踩油門”“踩刹車”,導緻大腦的功能産生失調,就會慢慢失去這輛“車”原有的動力,會出現各方面涉及心理學、醫學方面的問題。普通人對于興奮物質的釋放和收縮是有節制的,能夠令這輛“車”較為平穩地行駛;但是當“車”已經沒有辦法控制“油門”和“刹車”時,它也就處于一種“失控”的狀态,表現出來也就是當躁狂症發作時,患者有情感高漲、言語活動增多、精力充沛等表現;而當抑郁症發作時,患者又常表現出情緒低落、愉快感喪失、言語活動減少、疲勞遲鈍等症狀。

深銳|“天才兒子”共情背後

金曉宇翻譯出版的外文著作

治療周期較長“但不一定不能治愈”

“這個病有兩種表現形式,治療起來相對比較複雜,治療周期會比較長,但不是說一定不能治愈。”傅素芬說,治療的周期可能不僅是幾個月,而是需要幾年的時間。此外她表示,在患者患病後也不意味着一定要終身服藥,而是要看後期治療康複的情況。康複過程也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家庭的支援與了解、家人的照顧以及患者本身的康複能力和配合程度等。

對于患者是否能夠繼續完成學業乃至就業?傅素芬表示,其實精神疾病和其他身體疾病一樣,患病後影響到了體力,影響到了睡眠,可能就沒有辦法正常工作;但如果病情控制好了,睡眠也好了,自然可以照常學習、工作。

宗春山說,由于社會發展節奏快,社會在滿足人們物質追求而快速發展的同時,卻容易忽略對人精神層面的支援。“是以從這點上來說,我們對于青少年的精神關懷和支援現在還不夠。當精神上的正常需求被壓抑了,患上精神疾病也就不奇怪了。”

深銳|“天才兒子”共情背後

宗春山

關注青少年精神健康呼籲探索建立更完整體系

去年10月,大陸第一個全國性的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公布。經過長達近9年的科學研究,對73000多名6到16歲少年兒童的流行病學調查和資料分析,調查顯示,大陸兒童青少年整體精神障礙流行率為17.5%,兒童青少年精神健康面臨嚴峻挑戰。

宗春山認為,面對大陸兒童青少年整體精神障礙17.5%的流行率,核心問題還是要關注青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

他表示,首先,一定不要歧視精神疾病患者。“人們患上了身體疾病,家人朋友可以無微不至地關懷他;但若患上了精神疾病則大多會遠離他。這種歧視的情況還是比較普遍、常見的。”其次,青少年時期的精神疾病和其發育、成長有很大的關聯性,也就是說在此階段更加容易去醫治,是以不要錯過這個時機;最後,一定要做精神科的檢查。如果确診屬于精神疾病的,隻能到醫院的精神科去就診,該吃藥吃藥,該怎麼治療就怎麼治療。“很多家長覺得精神疾病說來很難堪,而且很多孩子自己也不願去面對,都在逃避。越是有精神疾病的人,往往越不願意去治病、治療,那就麻煩了。”

“我們總說‘患者’即‘家庭’,青少年的問題更是家庭問題的一個呈現。是以要做整個家庭的調整,包括溝通的方式,還有父母的養教方式都要調整。”宗春山說,學校精神衛生系統的建立不僅僅是上幾節心理健康課的問題,更需要建立一套情感方面的知識系統,包括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要展現出更多人性的關懷、更多積極友好的互動以及更多的包容。

“知識系統的建立可能需要一套更加完整的體系,目前我們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空白,需要相關方面一起去探索、建立。”宗春山說。

深銳|“天才兒子”共情背後

金曉宇的譯作《誘惑者》

讀者評論:其譯作“優雅簡潔”

“我像一個夢遊者,醒來發現自己在一座花園裡,被奇怪的光籠罩,周圍滿是無眼的雕像,我感到困惑而苦惱,追憶着被打斷的幻夢。那裡的一切都那麼和諧,混亂已被馴服,破碎的東西變成完整。在那裡,不知何故,我也不再是孤零零一個人。”——(愛爾蘭)約翰·班維爾《誘惑者》譯者: 金曉宇

在翻譯出版了多本外文著作之後,金曉宇也有了“名氣”,也會在譯者一欄介紹他自己:“金曉宇(1972— ),生于天津。自由譯者。英譯中圖書有《船熱》《誘惑者》《寫作人生》《嘻哈這門生意》《劇院裡最好的座位》和《十首歌裡的搖滾史》等;日譯中圖書有《狗女婿上門》《和語言漫步的日記》《飛魂》和《絲綢之路紀行》等。現居杭州。”

記者在某讀書評價平台上看到,由金曉宇翻譯的外文著作收獲了較高的評分,在讀者的評論中也以“好評”為主。讀者評論金曉宇的文筆“古樸優美,看似不見煙火氣的表達卻如夜幕緩緩覆寫大地般引發起情感的共鳴。”“美而巧妙,優雅簡潔。”

深銳|“天才兒子”共情背後

金曉宇翻譯出版的作品《船熱》

網友評論:愛是穿透黑暗唯一的光芒

《我們的天才兒子》釋出後,迅速在全網傳播熱議,記者浏覽網友評論發現,不僅有同樣患有精神疾病的網友留言與金曉宇互相打氣,還有更多被這個親情故事感動的普通人,大家用真摯的祝福表達了對這一家子的敬意。

“2017年我被診斷為狂躁症。在親友幫助下較快地回歸了工作和生活。近五年裡沒有複發。說實話也擔心哪天再失控,但對我們的城市和社群有信心。”

“感動,世上從此多了一個人知道、記住金曉宇,還有他偉大的父親母親。今年也當爸爸了,真的感同身受,不容易的一家,緻敬。”

“希望這種關愛不隻是針對‘天才’個體,而是針對患有精神疾病的群體。”

“雖幾經波折,但他也何其幸運,幸運的是有這樣的父母,幸運的是他自己也不斷地努力。祈禱金曉宇能夠徹底擺脫精神疾病,回歸社會。加油!”

“多舛的命運給了這個家庭無盡的折磨,相依為命的父母兒子卻創造出奇迹。天才背後,愛是穿透黑暗唯一的光芒。”

深銳|“天才兒子”共情背後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張丹(除署名外)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張丹(除署名外)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蔡淩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