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們的天才兒子》背後:一個沉浮掙紮的家庭,憑什麼讓全網淚目

作者:熱點烽火台

我的兒子是個精神病人

他是個天才

人生這麼難,為什麼還要活着?餘華小說《活着》裡給了我們一個答案: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一位85歲的老父親,也給出了一個答案:在悲傷的故事裡,緊緊擁抱地活着。

《我們的天才兒子》背後:一個沉浮掙紮的家庭,憑什麼讓全網淚目

一篇《我們的天才兒子》文章在全網刷屏,閱讀量達到689萬,話題高達1200萬,它講述了一位不為人知的天才翻譯家金曉宇和他父親金性勇的真實人生。原本一個高知識分子的家庭,伴随着小兒子金曉宇的眼睛受傷殘疾,被确診為躁狂抑郁症患者,漸漸走向悲劇。

翻譯成為金曉宇和命運抗争的唯一武器。十年來,他翻譯了英語、日語、德語共22本著作,橫跨小說、電影、音樂、哲學等多個領域,他讀了浙江圖書館幾乎所有外語小說,拿到了浙江大學英語系的自考畢業文憑。

患病期間,金曉宇還細心照顧了患阿茲海默症的媽媽,陪伴她走過生命中的最後3年。這篇故事起源于他85歲父親從殡儀館打來的一通電話:你們能不能寫我兒子的故事?我兒子是天才,他現在在精神病院,他媽媽今天剛走了。

金曉宇的家庭原本是一個人人豔羨的存在,父母皆是上世紀的大學生,哥哥在80年代就考取了複旦大學。一把玩具槍中的一根針,刺破了這個幸福的家庭。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也是一個溫暖的故事,金曉宇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他的生活被母親細心照顧,他的翻譯工作有父親協助,一家人無法摧毀的愛,讓金曉宇能夠活在翻譯的世界裡。

《我們的天才兒子》背後:一個沉浮掙紮的家庭,憑什麼讓全網淚目

金曉宇的父親想要世界看到他的兒子,因為害怕自己老去後,沒有人知道他兒子的故事,沒有人知道他兒子的優秀,這位85歲父親的哀傷和驕傲,盡數藏在了這個故事中。

這位老父親對世界的深情托付,是他對兒子深沉的愛,是一名父親,對兒子不向命運低頭的驕傲。他想通過兒子的故事,讓普通人看到,即使傷痕累累,也要怒放自己的生命,不幸隻是努力活着的人拿來穿越的深淵。

金曉宇的意義,除了讓世人看到了生命的力量,也讓躁郁症此類精神疾病進入大衆視野。事實上,像金曉宇這樣,有精神疾病,同時在某方面有極高天賦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隻是被遺忘的病人,經曆各種坎坷,被病痛和生活雙重折磨着。

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全球約有3億人患有抑郁症,2300萬人患有精神分裂症,還有6000萬的躁郁症患者,在中國,生活着700萬的躁郁症病人。

躁郁症學名叫作“雙相情感障礙”,“雙相”指患者心境會在兩種極端狀态下波動,時而狂躁,時而陷入抑郁。和抑郁症相比,躁郁症是一個比較陌生的詞彙,但它折磨人的能力,跟抑郁症相比隻多不少。

躁郁症對于患者而言,就像一把刀,狂躁狀态時,刀向着外面,抑郁的時候刀尖對着自己。金曉宇在狂躁狀态中,會無緣無故地把冰箱、電視推倒,會把外賣小哥打到流血,但抑郁的時候,會吃下安眠藥,把皮帶挂在吊燈和窗戶之間自殺。

《我們的天才兒子》背後:一個沉浮掙紮的家庭,憑什麼讓全網淚目

更糟糕的是,躁郁症的識别率、就診率很低。因為很多人都會把發病的狀态簡單歸咎于“情緒問題”,對躁郁症認識不足。有研究顯示,當人們首次出現抑郁或躁狂症狀後,平均要滞後8年才能首次被診斷為患有雙相情感障礙。

生物學碩士楊曉宇上大三時,用兔子做解剖實驗,聽到兔子像從地獄裡傳出來的凄厲慘叫聲時,他陷入倫理困境,開始抑郁。之後,他躁狂的一面顯示出來了,開始瘋狂地購物,一台7800元的電腦眼睛都沒眨一下就買了,一學期打碎幾十個暖水壺。盡管楊曉宇學的是醫學專業,但他一直沒有意識到自己得了躁郁症,直到三年後,在病友的點撥下,他才知道自己是得病了。

所有的精神疾病都不被社會了解,是以躁郁症患者除了要面對發病時的痛苦,還要承受他人的歧視。電影《一念無明》中,餘文樂飾演的主角黃世東,因為躁狂複發,一個人在超市門口吞咽黑巧克力,他一邊吃,一邊哭,迎來的不是關懷,而是路人舉着的攝像頭,鄰居紛紛譴責他是神經病,要求他和父親搬離較高價的電梯大廈。

很多躁郁症患者不敢讓别人知道自己是“精神病”,他們一邊小心翼翼的隐藏,一邊還要默默的對抗病魔,大陸有700萬的躁郁症患者,但是大家卻不知道躁郁症是一種病,身邊仿佛也沒有躁郁症患者,這是因為他們選擇了隐瞞和逃避,獨自壓抑的情緒,讓痛苦更加難以承受,自殺成了部分患者解脫的選擇。

研究發現,躁郁症患者的自殺風險,是正常人的10倍,兩至四成的躁郁症患者中曾有自殺行為,11%-19%的患者是自殺身亡,抑郁症複發率大概有80%,躁郁症的複發率則超過90%。

《我們的天才兒子》背後:一個沉浮掙紮的家庭,憑什麼讓全網淚目

金曉宇的故事,讓很多人更加相信,原來天才和瘋子真的隻有一線之隔,開始把躁郁症和“天才”連結,就像金曉宇父親看的那本書《躁狂抑郁多才俊》,貝多芬、梵高、牛頓、海明威等等,多位曆史名人都有雙相情感障礙表現,當他們達到躁狂狀态時,可以做到幾天不睡覺,高度興奮,不斷進行創作。

是以有很多患者因為貪婪這種“天才”狀态,甚至選擇停止服藥。但其實這種工作狀态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躁郁症表現,對病人的身心健康很不利,發病時可能出現的靈感或創造欲大多也隻是昙花一現,他們無法長時間專注于一件事,躁郁症患者并非是“天才”,他們也隻是一個人。

金曉宇的“天才”不是因為它的躁郁症,他自己和家人的不放棄,讓金曉宇成為了一個天才。他把圖書館的外國小說讀遍,為翻譯工作查遍資料,機會從來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翻譯是他苦難深淵裡的一束光,因為他不服輸的勁頭,和命運對抗的勇氣,讓他成為父親口中的“天才”。

一個家庭的起伏、掙紮和驕傲,讓人們為這個真實故事動容,全網的關注不僅因為同情,更多的感動,是對他們一家在平凡的生命中,爆發出的那股對抗力量和“不服輸”的倔強。人的情感是相通的,我們每一個人都願意且希望看到弱小但堅強的生命,在他人的故事中,尋找慰藉。

最後引用金曉宇在譯作《誘惑者》中的一句話,送給所有處在困境中,希望獲得救贖和力量的你我他:風,星星,石頭上的流水,整個快速運動着,看似搖搖欲墜的世界都能得到解答,在黑暗中我踉跄前行,伸展雙臂,擁抱着漆黑的世界。

大家是如何看待這一新聞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