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過去的山東革命|小曲青山像歌年——"俞夢山小曲"誕生地

作者:海報新聞

視訊加載...

白石屋村位于飛縣雪莊鎮,分為白石樓和下白石樓兩個天然村落。這裡山水秀麗,風景宜人,村子位于山邊,錯地方。由于附近的岩石是白色的,石頭石頭,石頭下面挂着,類似于小屋,白色石頭房子村由此得名。說起這個村莊,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但從這裡誕生了一首民謠,卻沒人知道。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最具代表性的兩首中國國歌,一首是唱江南風格的《茉莉花》,另一首是《俞夢山小調》,這首歌誕生于紅色革命的火土中,在抗日戰争中,最終成為國内外經典旋律。

1940年,抗日基地成立後不久,日軍頻繁"掃蕩",加上國民黨臨沂專員張立源率領的頑固分子經常受到騷擾和破壞。在臨門公路上,服務員的房子到土山第一線扶持地主的頑固反動武裝和反動道路,黃沙會,騙取群衆财糧,搶奪群衆财産,殺抗日幹部,不斷"吃"抗日基地,我抗日軍民苦。

為了打擊反動地主武裝力量和黃沙協會的嚣張氣焰,同年6月,山東第8路軍縱隊和剛從山東太行遷來的山東第二、五旅反大學支部,以及閩南縣地方武裝力量發起了反黃沙協會運動, 經過兩天兩夜的激烈戰鬥,迫使反動地主和黃沙将撤退到石崖山以南。正是在這種曆史背景下,反大學工藝兵團的李琳和餘如山改編了傳統民歌的元素,打造了《反黃沙社會》。

《反黃沙社》歌曲,歌詞共8段。圍繞抗擊黃沙俱樂部,贊美勝利在鬥争中的勝利主題,歌曲的旋律悠揚,極大地激發了人民群衆對鬥争的熱情。當時,在蒙山基地的一次慶典上,餘如山唱起了這首歌,基地裡的群衆非常興奮,有300多人報名參軍。

1940年8月中旬,随着形勢任務的發展和變化,李林和燕閻淺山對《反黃沙會》作了重大修改,在保留前兩句歌詞的基礎上,将反黃沙協會的内容改為反日内容,改名為"餘蒙小調",此後,這首歌迅速在山東反日基地傳播開來。

1946年,華東地區舉辦了一場民歌表演,《餘蒙小調》被陳毅元帥稱贊,轟動了全國。此後,經過不斷的修改和加工,新中國建立前後,形成了今天歌唱内外長城、南北長江南北的"玉夢山小調"。

如今的白石屋村,已經沒有了戰争的硝煙,但依然有美麗的風景和淳樸的民風,在青山綠水中依然有優美的小曲調,歌唱着深沉的革命情懷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