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謝池巷走出的溫州名人

記錄溫州

從謝池巷走出的溫州名人

謝靈運(385-433),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移籍會稽始甯(今浙江上虞)。晉宋時期文學家、詩人。襲封康樂公,世稱謝康樂。晉宋政權交替,謝家逐漸失勢并遭排斥。宋武帝永初三年(422),謝靈運被貶任永嘉郡太守。出任永嘉郡太守是謝靈運文學創作的轉折點,他在任内創作了大量描寫溫州山水的詩篇,最著名的有《登池山樓》、《登江中孤嶼》等,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山水詩的鼻祖。現今溫州仍有謝池巷、池上樓、謝客岩、澄鮮閣、康樂坊等與謝靈運相關的曆史遺址。

從謝池巷走出的溫州名人

周行己(1067-1125),字恭叔,人稱浮沚先生,溫州瑞安人,遷居永嘉(今溫州市區)。早年随父宦遊開封、洛陽。十七歲入太學,與元祐至元豐間一起在太學讀書的許景衡、劉安節、劉安上、蔣元中、沈躬行、戴述、趙霄、張輝号稱"永嘉九先生"。不久,赴洛陽,受業于程頤。元祐六年(1091)登進士第。曾任太學博士、州學教授等職,官至秘書省正字。大觀三年(1109)罷官,傳回永嘉,在謝池坊(今溫州市鹿城區謝池巷)建浮沚書院,講學授徒,使洛學在溫州盛行,奠定永嘉學派的基礎。

從謝池巷走出的溫州名人

周孟由(1887-卒年不詳),是溫州周宅當家長子,名門望族之後,著名居士。1910年畢業于杭州高等師範學校,後東渡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學讀史地專業。曾追随孫中山先生謀求強國富民之路,為老同盟會會員,與同在日本求學的李叔同因志趣相投,成為莫逆之交。周孟由後因體弱提前回國,緻力于實業救國,在溫州開辦了周氏錢莊,将周宅祠堂捐辦為"民德國小"(解放後改稱"府學巷國小"),又投資開辦"溫州普華醫院"等。民國八年(1919年),他陪同祖母登普陀山,懇求當時著名的高僧大德印光法師收為弟子。印光法師遂賜法名"師導",自号寒香。普陀歸來後即開始長齋念佛,專修淨土,并行善濟世,潛心研佛,竭力弘法。與這時已出家的摯友李叔同即弘一法師,一僧一俗,共赴弘揚佛化之事,時與其弟周群铮先生同為溫州城知名居士。

從謝池巷走出的溫州名人

周守良

周守良(1892-1947),永嘉城區(今溫州鹿城區)謝池巷周宅人。少穎異,就讀北京大學商科。1919年畢業回溫後,曾與姜琦等組織新學會,創辦《新學報》,傳播新文化。同年末與徐寄庼等在溫州發起設立瓯海銀行,任董事,次年應黃群之邀,供職上海通易信托公司。不久被派送美國考察金融,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經濟。回國後參與籌設遠東最大證券交易機構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1928年後為中央銀行業務局副局長。1933年改任郵政儲金彙業局副局長,不久回央行原任。1937年3月中國實業銀行改組為官商合辦銀行,任常務董事兼總經理。"八一三"事變後上海陷落,周在漢口主持中央銀行業務局工作。抗戰時期在重慶,周任中國農民銀行四聯總辦事處兼糧食部中國茶葉公司董事、糧食公司副董事長,并與傅汝霖以中國實業銀行名義籌建重慶鋼鐵廠,以及與蕭铮一起籌設華西墾殖公司,又與友人創強華輪船實業公司。抗戰勝利後,授青島财務特派員,接管敵僞金融産業,因病未就。辭去中國實業銀行總經理一職,任中國農民銀行董事、四明銀行董事及中國國貨銀行監察。1946年冬,因中央銀行敦促,抱病任該行設計考核委員會委員。

周邦基,生卒年月不詳,謝池周宅人,溫州早期現代醫院瓯海醫院創始人之一。溫州早期隻有外國人辦的白累德醫院,急需創設自己的現代醫院以拯世康民。經過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1919年7月1日,瓯海醫院創立。醫院初創之時,由于治療霍亂獲得顯效,聲譽遠播,急待擴充。于是本土士紳踴躍捐款,由黃冠圭、楊玉生、周孟由等社會賢達慷慨出資,瓯海醫院新院于1922年落成。周邦基、缪天榮、吳性慧等著名專家受邀來院工作,周邦基成為瓯海醫院内科的創始人。新中國成立初期,該院改名為浙江省立溫州醫院(原溫州醫學院今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周邦基任内科主任,以擅治心腎疾病聞名遐迩。

周申生(1927-)溫州謝池周宅人,上海同濟大學畢業。1947年在上海學生運動中加入中國共産黨,并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48年夏撤離上海,到浙南遊擊區任特委秘書處副技術書記。解放後任溫州地委民運部第二工作隊隊長、首屆團地工委宣傳部長、浙江省科普協會兼浙江科聯專職副秘書長、常委、黨組成員,主持日常工作。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1979年平反,任溫州地市科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溫州市第三屆科協主席、黨組書記等職。1988年離休。

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晚年改字瞿髯,别号謝鄰、夢栩生,室名月輪樓、天風閣、玉鄰堂、朝陽樓。浙江溫州人,上世紀30年代,夏承焘搬住謝池巷原東山書院旁,從此以"謝鄰"自号。夏承焘畢生緻力于詞學研究和教學,是現代詞學的開拓者和創始者。他的一系列經典著作無疑是詞學史上的裡程碑,20世紀優秀的文化學術成果。胡喬木曾經多次贊譽夏承焘先生為"一代詞宗"、"詞學宗師"。

張瑞溥(1776-1831),字百泉,号鑒湖,浙江永嘉(今溫州市)人。生于永嘉縣吹台鄉十六都河莊(今瓯海區婁橋鎮河莊村)。祖籍陝西鳳翔府,後遷貴州,再遷居溫之永嘉縣河莊,雍正間乃移居府城中。清嘉慶中入資為同知。官至湖南糧儲道。道光初引疾返鄉,在謝靈運"池上樓"舊址旁購置田地,臨池建屋,築"懷謝樓"、"春草軒"、"鶴舫",取名"如園",成為溫州城内一名勝所在。祖父兆享,贈中甯大夫。父錦,字绮霞,樂善好施,中乾隆辛卯年(1771)武舉人,封朝議大夫。瑞溥排行長,倜傥自喜。以監生遵川楚例捐納州同知,分發安徽。嘉慶七年(1802)遵工赈例捐,升同知。九年八月,内選授以同知分發四川、重慶。

張應庚,生卒年月不詳,如園第二代主人,官至廣東連平州知州,著有《寄漚吟草》等書。

張志瑛,生卒年月不詳,如園第三代主人。官至湖北候補通判,署漢陽府通判。

張之綱(1847-1939),字文伯,如園第四代主人之大房其長子。中國近代著名金石學家。光緒二十八年(1902)中舉,曆官内閣中書、制诰局佥事。生平精于許氏《說文》之學及鐘鼎款識、古文奇字。著有《毛公鼎校釋》《契亭金文校釋》《池上樓詩稿·文集》《周書王會解校注》《周書逸文徵》《說文解字緣隙》《縱理内外篇政論》《讀書叢錄》《留庵雜志》《學老學庵筆記》。

張珍懷,如園張之綱之三女,無錫國學專修學校畢業,後師從夏承焘學習古典文學,是中國當代著名女詞人,著有《飛霞山民詩選》、《清詞研究》、《詞韻簡編》等書。

張亦文,生卒年月不詳,如園第五代,是大陸著名土木建築專家、教授級高工,上世紀八十年代參與設計建造開封市旅遊勝地《清明上河園》主體工程,榮獲國家與省級重獎,著有《清明雜談·從"清明上河圖"談起》一書。

梁益華(1924-1995),謝池巷人,中國第一代水利水電科學技術管理專家。早年畢業于溫州中學,後畢業于中央大學水利系。1946年在所在大學的南京參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共地下組織,曾經組織"中大"一大批進步大學生參加浙南根據地工作。并動員其大妹梁仲秋(溫籍新中國第一代作家,《浙南大衆》創辦人之一洪禹平夫人)、二妹梁素華先後參加浙南遊擊縱隊。解放初期,又動員小妹梁季芳赴京參加蘇聯援華項目之一,北京電子管廠建設。梁益華建國後在南京水利研究院任副處長,1958年調北京中央水利電力部先後四局副局長,科技司司長,"文.革"中下放任劉家峽水電局任局長兼黨委書記。改革開放後退二線任中國水利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溫州市委市政府首屆經濟懇談會特邀顧問。被《溫州市志》編入溫州曆史名人錄。

楊玉生(1890-1965),又名楊疇,溫州平陽人,住謝池巷。民國時期溫州名士,民國民醫,溫州瓯海醫院(今溫州醫科大學附屬一醫前身)創辦人之一。杭州廣濟醫學堂畢業後留校任醫師。辛亥革命時任浙江省陸軍一師師部軍醫、炮兵營軍醫正,曾參加攻打南京天堡城戰役,獲六等文虎章,陸軍二等軍醫正軍銜。中華民國成立後辭職回溫州,得道尹黃慶瀾支援,與溫籍同鄉吳鐘镕、潘鑒宗、黃溯初等一起籌辦瓯海醫院。率先捐銀洋1000元,楊玉生為院長,次年在積谷山麓興建新院(今溫州醫學院附屬一醫),于1921年夏建成開業。1925年因患嚴重肺結核,離職休養。嗣後在謝池家中設立診所(1932年改玉生醫院)。1933年瓯海醫院因經費困難,幾乎無法維持下去,楊玉生又與熱心士紳葉志超、吳百亨等商議,醫院改由慈善機構濟善堂管理,繼續維持到解放,後由人民政府接管。

林鏡平(1900-1997),溫州瑞安人,住謝池巷。是國内著名醫學專家、外科一級教授,曾任溫州醫學院、溫州醫學院(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浙江省第三屆人大代表,第四屆省政協委員。溫州市第一、二、三、四屆政協委員、副主席。農工民主黨溫州市委第三、四屆主任委員,第六屆名譽主任委員。市科普協會主席,市科協科技顧問、榮譽委員。中華醫學會溫州分會副理事長,市紅十字會副會長等職。于建國初期當選為溫州市第一、第二屆國術協會主席,以後曆屆名譽主席。他熱心溫州地方文化事業,1950年溫州文物管理委員會成立時,他即将家傳的明、清名人書畫等40多幅精品捐贈給文管會。1980年,他又将家傳明、清名人書畫等90多件捐贈給溫州文管會。

缪天榮(1914-2005),浙江瑞安人。住謝池巷。大陸著名眼科專家、"對數視力表"和"五分記錄法"發明人,國家《标準對數視力表》的起草人。1937年畢業于浙江省立醫藥專科學校醫科。曾任江蘇醫學院醫師,成都航空委員會空軍軍醫訓練班翻譯、教官,成都中央、華西、齊魯三大學聯合醫院醫師,溫州瓯海醫院眼科主任。1953年後,曆任浙江醫學院副教授、溫州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1991年7月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長期擔任《中華眼科雜志》編委,著有《眼壓測算圖》、《簡略眼和模型眼》等。缪天榮次子缪曉平亦為著名眼科專家,現任溫州明樂眼科醫院院長。

王庚堯(1926-)謝池巷人,原溫州醫學院英語教研室主任,教授。解放前在溫中參加中共地下黨,後赴浙南遊擊縱隊。

林聲宇(1922-),溫州謝池巷人,原溫五中國文教師,溫州教育界老前輩,漢語言和楹聯專家。林聲宇為墨池公園大門撰寫的楹聯:過化存神,盛傳文脈;榮今涵古,秀攬江城。溫州詩詞楹聯專家胡嘉祥點評:這副聯是墨池公園的一大門面也是一大亮點,許多省裡的專家來看後都贊不絕口,稱林聲宇先生為溫州詩聯界"一頂一"高手。胡嘉祥點評,"過化存神",就是指經過聖人感化的文化和存留的精神。據說,公園裡的墨池是永嘉太守"書聖"王羲之生活,練字洗筆之地。短短幾個字,切中墨池公園的悠久曆史蹤迹和文化脈絡,文思精妙。

張紹光,謝池巷人,溫州知名業餘作家,市陶建系統幹部。從青少年始即愛愛好古典文學,能背誦《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中的許多篇章。著有《古詩藝術探勝》、《詩林拾翠》、《秋窗流瑩》、《美麗并不遙遠》等六本著作,其中《美麗并不遙遠》收錄了作者自2007年至今10年間在海外旅行時寫的60篇散文。張紹光著作先後由安徽文藝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張紹光還撰寫了大量采訪報道文章和報告文學作品陸續在中央、省市級有關媒體上發表。

吳崇富,謝池巷人,溫州著名骨傷科醫師,南拳國術家,溫州市"十大名醫"之一。1966年和朱鶴等溫州骨傷科名醫建立東風醫院(今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骨傷科。

黃瑞虎,生卒年月不詳,謝池巷人,溫州南拳著名名師,時人稱"阿虎老師",著有《浙南虎形拳》。阿虎老師平生精練催馬三戰、雙虎挂、南少林棒等幾種套路,另承金連仁老師傳"五虎下山"一路,此拳系正宗南少林拳法,技法開合有緻,勁透不固,是南北合拳的典範。

作者:楊振東

責編:丁乙

長按/掃描 溫州情

往期選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