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歲的張大爺患晚期肺癌已經近3年了,最初做CT時已經多處淋巴結和胸膜轉移,沒有了手術機會,于是做肺穿刺,病理報告是腺癌。由于張大爺長期抽煙,基因檢測結果出來,沒有任何敏感基因突變,意味着沒有能夠配對的靶向藥可用。唯一的辦法就是化療,他前後用了多個方案化療,聯合抗血管生成的藥貝伐珠單抗,胡大爺的病情一度穩定了一年多,每個月準時去醫院做維持治療。
然而今年九月份開始,張大爺病情發展,肺部出現多個轉移病竈,縱隔淋巴結腫大。經過醫生反複研究,決定使用化療聯合免疫治療。可以說,這個方案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兩個周期後複查,轉移竈就明顯縮小,于是就繼續使用了兩周期。這次到門診複查,病人自身感覺不太好,說總覺得氣不夠用,爬樓經常氣喘籲籲,趕緊查了胸部CT,結果令家屬很意外,病人兩側肺都有新出現的不同程度的間質性肺炎,兩側胸腔出現少-中等量積液。而他之是以氣喘,就是這個原因—免疫相關性間質性肺炎。

免疫性肺炎在免疫治療所有的不良反應中,屬于相對比較常見的。一項Meta分析顯示,在免疫治療引起的死亡原因中,免疫相關性肺炎占比達到35%。以前臨床資料顯示,所有級别免疫治療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為3.6%,重症肺炎的發生率為1.1%。實際上,臨床使用過程中,我們發現這個資料偏小了,總體的免疫相關性肺炎發生率接近20%,其中1-2級占72%。
免疫治療相關性肺炎發生的中位時間在2.8個月左右。臨床表現主要包括呼吸困難、咳嗽、發熱、胸痛,極少數病人會快速惡化以緻呼吸衰竭。初期影像學上多見磨玻璃結節影或斑片結節浸潤影,未處理的話,逐漸發展,有可能不可逆轉的形成肺間質纖維化。
免疫相關性肺炎發生的高危人群是那些本身有一定肺基礎疾病的人,比如長期抽煙的人,有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纖維化的人,肺部既往有放療史的人。此外,有敏感基因突變的患者首選靶向治療,這類人群如果使用免疫治療,免疫性肺炎的發生率也比較高。從用藥來說,PD-1抑制劑發生率高于PD-L1抑制劑,PD1/PD-L1抑制劑聯合CTLA-4抑制劑的雙免治療比單藥的各級不良事件發生率增加了3倍左右。
大部分免疫相關性肺炎需要激素或免疫抑制劑的治療,嚴重者需要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超過85%的患者可以通過停藥和免疫制劑治療得到緩解或治愈,但是有10-15%的患者即使使用激素,仍無法逆轉,而出現肺纖維化,甚至危及生命。
總之,免疫治療在臨床已廣泛使用,藥雖然好,價格也大幅度降低變成平價藥,但免疫治療相關不良反應不容忽視,需要臨床醫生仔細甄别,及時發現并處理。尤其是免疫性肺炎,發生率并不低,需要與肺部感染、癌性淋巴管炎、放射性肺炎等鑒别,及時使用激素處理,有很大的逆轉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