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

29很多成年人在迫切想和别人建立關系時,可能都經曆過類似的情況:

1 失去自我,

2 做出很多妥協,

3 在沖突面前讓步,避免惹惱對方。

而孩子在和别人接觸的時候,會比成人更難堅守真正的自我。孩子與人相處時的很多良好表現,如果放在成年人的世界裡,就是妥協,貶低自己,或者對自己不真誠。

如果能順應孩子的自然發展,我們就不會這麼擔心孩子不會和别人相處,我們會更加重視孩子在交際中堅守自我的能力。世界上所有的社交,都不會把孩子引導到這一點上,隻有和看護人的穩固關系,才能幫助孩子形成真正的獨立和個性。人也隻有在這種環境下,才能尊重自己,并尊重他人。

❌很多時候,教養問題的形成都是父母太着急導緻的,他們沒有耐心去觀察孩子,看見孩子的需求,給孩子提供了很多孩子不需要的東西。這比什麼都不給更糟糕。❌

孩子更需要依戀而不是朋友

如此說來,孩子就沒有社交需求嗎?很多家長最擔心的,就是孩子的交友需求,“孩子一定要有朋友”‼️我對這句話持保留意見,是因為孩子與孩子之間交往,對“真心,尊重,支援,界限,”這些産生友誼概念的必備條件是模糊的,不清晰的,對吧。

友誼的基礎是互相尊重,保留個性。那我們經常看到,聽到的,是孩子與孩子說“我再也不要跟她玩了,我再也不理他了”,這些都是在尊重,界限上出線了!孩子自己是沒法培養這種友誼的能力的。需要家長和孩子先具有穩固的親子關系,在旁引導,孩子才能發展真正的友誼。悅悅和大苗在槳闆活動中互相尊重,互相配合,互相支援,互相信任。這顆友誼的種子是在五歲多的時候就埋下了,也有賴于大苗爸爸,媽媽的支援和引導‼️

當孩子用同伴代替父母、把朋友看得比家人還重要的時候,他們會産生一種自我滿足感。因為這種情況很常見,以至于很多家長誤認為這是很正常的。于是下一步,我們就會想盡辦法確定孩子有“朋友”,這無形中把孩子和家人的關系放在了危險之中。接着,同伴就代替了父母,随後就開始了惡性循環。很多問題的産生,其實都源于父母的目盲和疏忽。是以,做父母是個很需要耐心,細緻觀察的工作。。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孩子對自我關系的需求,遠遠高于對同伴關系的需求。每個人都必須要具備自我反思的能力,當然,這種能力還是要源自成熟。當人和自己建立自我關系後,就可以選擇喜歡或者不喜歡獨處,同意或者不同意自己,支援 或者不支援自己,等等。

‼️人和他人的關系,通常會取代人的白我關系,或者試圖填補自我關系的空缺。人不願意自己獨處的時候,就很可能去尋找他人的陪伴,至少也是虛拟的依戀事物,比如電視或者電子遊戲。同伴導向和看電視很像,都會幹擾人的自我關系,更好的選擇,是讓孩子花些時間和看護人交流,或者自已玩一些有創意的遊戲。‼️

孩子的很多需求,是有先後順序的,如果父母把順序弄錯了,很可能是不适合孩子的。做一個睿智的父母,是很需要洞察力的。所謂看見,其實是由表象看到内裡,看到孩子此時的真正需求。

同伴無法消除孩子的無聊感

“我很無聊”或者“這很無聊”,都是孩子經常用來抱怨的話。很多父母都試圖通過增進孩子和同伴交流,來緩解他們的無聊情緒。這個方法可能暫時有效,但實際上,卻隻能加重潛在的問題,就像安撫奶嘴隻會讓饑餓的嬰兒感覺更餓,或者借酒消愁的人最後會更加難過一樣。最糟糕的是,用同伴緩解孩子的無聊,其實是在把孩子往同伴懷裡推。

引發無聊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孩子無聊,是因為他們的依戀本能沒有被充分激發,同時又缺乏自我意識來填補這個空缺,這種感覺就像是在挂空擋,像被擱置,或者像在等待生命的開始。能夠感受到這種空缺的孩子,往往更願意去談論己的孤獨、失落,或者會開始說一些類似“我不知道幹什麼"“現在什麼也提不起我的興趣”“我沒主意了”“我感覺自己不是很有創造力”這樣的話。不能感受到這種空缺的孩子,會覺得無精打采,會一直說自己很無聊。

‼️換句話說,這種通常被孩子了解為無聊的空缺,其實是孩子依戀空洞和創造力空洞的雙重作用。孩子沒有和可以依戀的人在一起,同時,又缺乏足夠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來讓自己度過有創造性的獨處時間。比如,在教室裡感覺無聊的孩子,就是既沒有和老師建立依戀關系,又對上課内容不感興趣的孩子。這類孩子既缺乏對老師的依戀,又沒有自主思考和好奇的創造力,他會抱怨“學校真無聊”或“我好無聊啊,不知道幹什麼”。孩子對脆弱的心理防禦,會使其意識不到内心的空洞感,孩子會以為無聊是源自外界因素,是自身處境和周圍環境導緻的。‼️

理想狀态下,這種空缺應該由孩子的創造力來填補,包括主動性、興趣、獨處、玩耍、獨創性的點子、想象力、反思能力、獨立的勁頭。當孩子不具備這些條件的時候,就會着急去找其他東西來填補這個空缺。因為無法直接感受到這種空缺,是以也無法明确解決之道。孩子不知道從内心尋找原因,而是想從外界獲得解救方法一一依靠食物、娛樂、同伴。孩子的大腦通常會從這些方面獲得刺激,是以,會将之看成解決無聊的辦法 ,電視,遊戲或者其他外界刺激,都隻能暫時填補孩

子的心裡空缺,但卻永遠無法填補它。隻要能分散注意力的動停止了,孩子就又會感到無聊了。

這種狀态在孩子剛進人青春期的時候,會特别嚴重,尤其是孩子對成年人的依戀不夠深、内心的創造性又不足的時候。但是不管孩子是3歲還是13歲,我們可能會給孩子找一個玩伴,或者鼓勵他們去找同伴玩。❌我們會說:“你怎麼不去問問他能不能一起玩呢?”父母這樣做,其實是在告訴孩子:“帶着你的依戀饑渴去找你的朋友吧,看他們能不能幫助你”或“如果你忍受不了自己一個人,那就去依戀你的同伴,來補救一下吧”。❌

但其實,孩子感到無聊的時候,也正是父母需要建立親子依戀關系的時候。如果我們真的明白孩子無聊的根源,我們就能意識到,孩子現在還沒有準備好去接觸其他孩子。他們越是容易無聊,就越說明他們需要我們,需要培養自我意識,同時,也越證明孩子沒有準備和同伴交流。遺憾的是,父母看不到此刻孩子的内心需求,也就無法抓住教養的時機。

同伴導向不僅阻礙孩子的成熟過程,導緻孩子逃避脆弱,還會妨礙孩子形成好奇和自我意識。

(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就特别重要,悅悅是四歲半的時候買了一套哲學啟蒙書《思考世界的孩子》。開始對她進行哲學啟蒙“反思能力的培養開始”。親們,孩子很多能力是在六歲之前就必須做的,因為那個時間段的孩子還比較聽話,你隻要有耐心陪伴她們都還聽我們的。七歲上了國小後,開始接受很多更雜亂的資訊,覺得自己很獨立。這種時候家長如果與孩子的依戀關系不親密,父母說再多,他們可能隻是能聽進去一半就很不錯!想想嘛!是不是這個時間段沖突開始更新,摩擦開始頻繁!)

如果父母能夠意識到這個問題,那麼無聊的時候,就是父母應該陪伴,管教的時候,父母應該用孩子真正需要的依戀對象,趁機來填補孩子的依戀空洞。‼️

這段文其實很長,有些内容不适合國内的家長,删删減減,填補一些,使其更容易了解。明天繼續………每天一大早做這麼燒腦的活我現在明白很多學者都是秃頂的多了,沒靈感時撓的‼️‼️‼️‼️

讓我對寫文章的,寫書的,傳播知識的更加敬重(對知識付費,看書是太便宜了)

如果您覺得我的分享對您有幫助,對您的親友,朋友有幫助請邀請進群或者分享出去。感謝親們的支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