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作者:悦悦妈妈与悦悦成长记

29很多成年人在迫切想和别人建立关系时,可能都经历过类似的情况:

1 失去自我,

2 做出很多妥协,

3 在冲突面前让步,避免惹恼对方。

而孩子在和别人接触的时候,会比成人更难坚守真正的自我。孩子与人相处时的很多良好表现,如果放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就是妥协,贬低自己,或者对自己不真诚。

如果能顺应孩子的自然发展,我们就不会这么担心孩子不会和别人相处,我们会更加重视孩子在交际中坚守自我的能力。世界上所有的社交,都不会把孩子引导到这一点上,只有和看护人的稳固关系,才能帮助孩子形成真正的独立和个性。人也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能尊重自己,并尊重他人。

❌很多时候,教养问题的形成都是父母太着急导致的,他们没有耐心去观察孩子,看见孩子的需求,给孩子提供了很多孩子不需要的东西。这比什么都不给更糟糕。❌

孩子更需要依恋而不是朋友

如此说来,孩子就没有社交需求吗?很多家长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交友需求,“孩子一定要有朋友”‼️我对这句话持保留意见,是因为孩子与孩子之间交往,对“真心,尊重,支持,界限,”这些产生友谊概念的必备条件是模糊的,不清晰的,对吧。

友谊的基础是互相尊重,保留个性。那我们经常看到,听到的,是孩子与孩子说“我再也不要跟她玩了,我再也不理他了”,这些都是在尊重,界限上出线了!孩子自己是没法培养这种友谊的能力的。需要家长和孩子先具有稳固的亲子关系,在旁引导,孩子才能发展真正的友谊。悦悦和大苗在桨板活动中互相尊重,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信任。这颗友谊的种子是在五岁多的时候就埋下了,也有赖于大苗爸爸,妈妈的支持和引导‼️

当孩子用同伴代替父母、把朋友看得比家人还重要的时候,他们会产生一种自我满足感。因为这种情况很常见,以至于很多家长误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于是下一步,我们就会想尽办法确保孩子有“朋友”,这无形中把孩子和家人的关系放在了危险之中。接着,同伴就代替了父母,随后就开始了恶性循环。很多问题的产生,其实都源于父母的目盲和疏忽。所以,做父母是个很需要耐心,细致观察的工作。。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孩子对自我关系的需求,远远高于对同伴关系的需求。每个人都必须要具备自我反思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还是要源自成熟。当人和自己建立自我关系后,就可以选择喜欢或者不喜欢独处,同意或者不同意自己,支持 或者不支持自己,等等。

‼️人和他人的关系,通常会取代人的白我关系,或者试图填补自我关系的空缺。人不愿意自己独处的时候,就很可能去寻找他人的陪伴,至少也是虚拟的依恋事物,比如电视或者电子游戏。同伴导向和看电视很像,都会干扰人的自我关系,更好的选择,是让孩子花些时间和看护人交流,或者自已玩一些有创意的游戏。‼️

孩子的很多需求,是有先后顺序的,如果父母把顺序弄错了,很可能是不适合孩子的。做一个睿智的父母,是很需要洞察力的。所谓看见,其实是由表象看到内里,看到孩子此时的真正需求。

同伴无法消除孩子的无聊感

“我很无聊”或者“这很无聊”,都是孩子经常用来抱怨的话。很多父母都试图通过增进孩子和同伴交流,来缓解他们的无聊情绪。这个方法可能暂时有效,但实际上,却只能加重潜在的问题,就像安抚奶嘴只会让饥饿的婴儿感觉更饿,或者借酒消愁的人最后会更加难过一样。最糟糕的是,用同伴缓解孩子的无聊,其实是在把孩子往同伴怀里推。

引发无聊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孩子无聊,是因为他们的依恋本能没有被充分激发,同时又缺乏自我意识来填补这个空缺,这种感觉就像是在挂空挡,像被搁置,或者像在等待生命的开始。能够感受到这种空缺的孩子,往往更愿意去谈论己的孤独、失落,或者会开始说一些类似“我不知道干什么"“现在什么也提不起我的兴趣”“我没主意了”“我感觉自己不是很有创造力”这样的话。不能感受到这种空缺的孩子,会觉得无精打采,会一直说自己很无聊。

‼️换句话说,这种通常被孩子理解为无聊的空缺,其实是孩子依恋空洞和创造力空洞的双重作用。孩子没有和可以依恋的人在一起,同时,又缺乏足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来让自己度过有创造性的独处时间。比如,在教室里感觉无聊的孩子,就是既没有和老师建立依恋关系,又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的孩子。这类孩子既缺乏对老师的依恋,又没有自主思考和好奇的创造力,他会抱怨“学校真无聊”或“我好无聊啊,不知道干什么”。孩子对脆弱的心理防御,会使其意识不到内心的空洞感,孩子会以为无聊是源自外界因素,是自身处境和周围环境导致的。‼️

理想状态下,这种空缺应该由孩子的创造力来填补,包括主动性、兴趣、独处、玩耍、独创性的点子、想象力、反思能力、独立的劲头。当孩子不具备这些条件的时候,就会着急去找其他东西来填补这个空缺。因为无法直接感受到这种空缺,所以也无法明确解决之道。孩子不知道从内心寻找原因,而是想从外界获得解救方法一一依靠食物、娱乐、同伴。孩子的大脑通常会从这些方面获得刺激,因此,会将之看成解决无聊的办法 ,电视,游戏或者其他外界刺激,都只能暂时填补孩

子的心里空缺,但却永远无法填补它。只要能分散注意力的动停止了,孩子就又会感到无聊了。

这种状态在孩子刚进人青春期的时候,会特别严重,尤其是孩子对成年人的依恋不够深、内心的创造性又不足的时候。但是不管孩子是3岁还是13岁,我们可能会给孩子找一个玩伴,或者鼓励他们去找同伴玩。❌我们会说:“你怎么不去问问他能不能一起玩呢?”父母这样做,其实是在告诉孩子:“带着你的依恋饥渴去找你的朋友吧,看他们能不能帮助你”或“如果你忍受不了自己一个人,那就去依恋你的同伴,来补救一下吧”。❌

但其实,孩子感到无聊的时候,也正是父母需要建立亲子依恋关系的时候。如果我们真的明白孩子无聊的根源,我们就能意识到,孩子现在还没有准备好去接触其他孩子。他们越是容易无聊,就越说明他们需要我们,需要培养自我意识,同时,也越证明孩子没有准备和同伴交流。遗憾的是,父母看不到此刻孩子的内心需求,也就无法抓住教养的时机。

同伴导向不仅阻碍孩子的成熟过程,导致孩子逃避脆弱,还会妨碍孩子形成好奇和自我意识。

(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就特别重要,悦悦是四岁半的时候买了一套哲学启蒙书《思考世界的孩子》。开始对她进行哲学启蒙“反思能力的培养开始”。亲们,孩子很多能力是在六岁之前就必须做的,因为那个时间段的孩子还比较听话,你只要有耐心陪伴她们都还听我们的。七岁上了小学后,开始接受很多更杂乱的信息,觉得自己很独立。这种时候家长如果与孩子的依恋关系不亲密,父母说再多,他们可能只是能听进去一半就很不错!想想嘛!是不是这个时间段矛盾开始升级,摩擦开始频繁!)

如果父母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那么无聊的时候,就是父母应该陪伴,管教的时候,父母应该用孩子真正需要的依恋对象,趁机来填补孩子的依恋空洞。‼️

这段文其实很长,有些内容不适合国内的家长,删删减减,填补一些,使其更容易理解。明天继续………每天一大早做这么烧脑的活我现在明白很多学者都是秃顶的多了,没灵感时挠的‼️‼️‼️‼️

让我对写文章的,写书的,传播知识的更加敬重(对知识付费,看书是太便宜了)

如果您觉得我的分享对您有帮助,对您的亲友,朋友有帮助请邀请进群或者分享出去。感谢亲们的支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