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南北榜案,北方學子無一人考中,朱元璋:主考官發配充軍

都說如今的聯考是萬千學子過獨木橋,競争激烈程度堪比古代科舉考試,但好歹新時代的聯考是一種最為便捷公平的挑選人才的方式。

而古時候的科舉不過是封建統治階級弱化君民沖突的一種形式,而諸如八股文等考試文體也成為束縛人才思想的枷鎖。

明朝南北榜案,北方學子無一人考中,朱元璋:主考官發配充軍

這就導緻了古科考成為統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亦使不良的官僚隊伍滲透其中,人才缺了自主思想勢必就成了隻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傀儡”,進而導緻認真從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少之又少。

明朝朱元璋時期曾發生過這麼一件事:在一次科舉考試中因為篩選出的人才都是南方人,朱元璋竟治主考官等人的罪!那麼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朱元璋命元朝舊臣為科舉主考官,公布的結果令人瞠目

這件事發生在明朝洪武三十年,彼時朱元璋舉行了例行的科舉考試。

受當時動蕩的政局局勢影響,朱元璋亟需挑選出合适的人才來維穩自己的統治,是以在主考官的挑選上可謂慎之又慎。

最終這個主考監官的重任落在了年齡不小的80多歲的劉三吾身上,常人看來似乎難以了解:這劉三吾雖說是朝廷重臣可畢竟上了年紀,就不怕他老糊塗給判錯了嗎?

明朝南北榜案,北方學子無一人考中,朱元璋:主考官發配充軍

其實還是我們小看了此人,人家雖老可頭腦還是很清晰的——這劉三吾雖是元朝舊臣但在明朝建立以來頗有建樹,那科舉制度和刑法都是由他制訂、作序的。

根據曆史記載,這個人為人慷慨無城府而可謂品學俱佳,加上他也是支援朱元璋看好的孫子朱允炆即位的,故深得朱元璋認可。

然而正因為劉三吾沒有城府是以并不能領會朱元璋真實的政治意圖,他在這場科舉考試中隻看成績而不顧其他,最後的結果就是中榜的51人都是南方人!此份榜單也被稱為“南榜”。

雖說南北方經濟差距大,然而這次會試竟沒有一名北方人被錄取,這自然緻使榜單一經公布就引起了軒然大波。

重審南榜并無發現異樣,劉三吾等慘遭懲治

這樣的結果當然令沒有上榜的北方學子不滿了,他們就聯名上書到禮部告狀,說劉三吾等偏袒南方人而不公正閱卷。

明朝南北榜案,北方學子無一人考中,朱元璋:主考官發配充軍

這行為瞬時引起輿論嘩然,各種關于營私舞弊的謠言傳得沸沸揚揚,朱元璋聞訊後便下旨嚴查,如若屬實就得增錄北方人。

于是乎,侍讀張信等人便着手調查此事起來,這個張信也是個挺正直的官員,不會刻意作假去迎合朱元璋。

在他們反複閱卷後發現北方學子的答題着實不佳,是以調查出的結果就是這次考試确實公平,南方學子的确是貨真價實的人才。

此番結果當然不會使北方考生滿意,他們繼續在坊間大鬧而讓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後來就連朝廷中的北方官員也聯名上書抨擊主考官們,要求對試卷再審且嚴查涉案官員。

屋漏偏逢連夜雨,這時有人出來告發說劉三吾囑咐張信等故意将不好的卷子呈給朱元璋看。

盡管朱元璋沒調查出此事的真假,但他是個多疑之人,加上劉三吾等人和他最初的意圖不符,便開始進行了血腥的斬殺。

明朝南北榜案,北方學子無一人考中,朱元璋:主考官發配充軍

洪武三十年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斥責主考官劉三吾等人為“藍玉餘黨”,原因之一竟還把劉三吾曾為胡惟庸鳴冤的舊賬給翻了出來!

在認定他們為反賊後,将其一并做了嚴處:年事已高的劉三吾被發配充軍,可憐背鍋的張信被淩遲處死,其餘人被發配流放……

至于那些被選上的南方學子也很慘,榜首考生以行賄罪問斬而其他均被罷黜。

朱元璋在六月又親自安排了一場考試,結束後宣布任伯安等61人入榜,而這61個人竟又全是北方人!故而這場考試被稱為“北榜”,與上頭那場牽連諸多人的考試史稱“南北榜案”事件。

南北榜事件是政治鬥争下的産物

細究這場鬧劇,其實我們也能看到其中一些不合理之處:按理說北方學子清楚正确答案後也應該知曉自身的答題水準如何,既如此為何還不顧顔面一味上書伸冤,難不成背後依仗了強大勢力?

明朝南北榜案,北方學子無一人考中,朱元璋:主考官發配充軍

另外,已耄耋之年的劉三吾不可能不清楚朱元璋是個怎樣的人,明知皇帝性格暴躁手段殘忍,怎還敢不顧性命之憂而包庇南方人呢?他完全沒有必要為了這種沒價值的事去觸犯龍顔!

是以實際上這場“南榜”的考試是很公平公正的,可為何朱元璋經過複查且在确定無舞弊的情況下依然狠心下毒手,殘殺一衆無辜官員呢?

不得不說,這一行為有着深刻的時代背景與社會原因。

大陸古代的文化中心在南宋前一直在北方,彼時北方各項發展水準顯然高于南方;北宋滅亡後,随着大批人的南遷而使南方成為新的經濟文化中心。

因為元朝金國不重視文教的緣故緻使北方教育水準逐漸走低,加上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利于南方士子,這就更令後者占優勢了。

是以說1397年那場考試全部出現南方學子被錄取的現象也是很常見的。

明朝南北榜案,北方學子無一人考中,朱元璋:主考官發配充軍

然而朱元璋卻還是無情地處置了那些公正行事的官員們,隻能說這場冤案是皇權和國家法律之間較量的犧牲品。

多疑的朱元璋這般處理一是清除元朝舊臣鞏固江山,二是籠絡北方學子避免南北争端。

這離奇的“南北榜案”事件以後,明朝後期科舉制還實行起了南北分開取士的政策,緩解了南北錄取不均的問題,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南北固有沖突,維穩了社會。

結語

朱元璋對這件事情的處理方式讓我們瞧見了封建王朝君主專制的弊端。

但不可否認的是他雖生性多疑極端,卻在特殊的曆史背景下平衡住了南北政局,一定程度上穩固了明朝江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