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大陸曆史上精彩紛呈、人才輩出的一段時期。正因如此,許多戲劇小說以此為題材,創作了許多為後世知名的有趣故事。但是許多人隻是淺嘗辄止的了解,導緻許多曆史真相被人忽視,成為“冷知識”,那麼,三國中有哪些不被大衆所熟知的冷知識呢?
一、
三國其實非常短。
廣義的三國是指東漢末年黃巾起義(184)到司馬炎消滅吳國一統天下(280)這九十六年,而狹義的三國則是從曹丕篡漢(220)到吳國滅亡,共六十年。其中,魏、蜀、吳共存的時間隻有孫權稱帝(229)到劉禅投降(263)這三十四年,極端意義上,三國持續的時間并不長。

二、
這些曆史事件是假的。
因為《三國演義》的強大普及性,許多人把它當作正史,實際上其中的很多劇情都是羅貫中原創或是取材話本戲劇中的。我們結合史書和研究,按照《三國演義》的發展順序進行修正,那麼就可以得出好幾回情節是假的。
第一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實際上三人并沒有結為兄弟,在正史《三國志》中,隻是
“先主與二人寝則同床,恩若兄弟。”
雖然沒有結拜,但從之後關羽、張飛去世後劉備的悲痛中,還是可以窺見他們的情誼深厚。
第二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按照史書上的說法:
“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绶系其頸着馬枊,棄官亡命。”
實際上是劉備自己動手,而且是将督郵打了兩百杖。
第四回:
“謀董賊孟德獻刀”。
其實曆史上曹操并沒有謀殺董卓後倉皇出逃,而是覺得董卓遲早要覆敗,于是逃出洛陽,不過後面因誤會殺呂伯奢一家,并留下
“甯我負人,毋人負我!”
的名句倒是在史書上有記錄。
第五回: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三英戰呂布這個事件并不存在,甚至,呂布就沒有在虎牢關阻擋過諸侯聯軍,這一回裡關羽的溫酒斬華雄也其實是子虛烏有,真正斬華雄的是孫堅。
第六回:
“匿玉玺孫堅背約”。
《三國演義》中大書特書孫堅如何得到傳國玉玺并被袁術奪走的。而《三國志》裡則沒有關于傳國玉玺的任何記載。隻是為了營造神秘感,在口口相傳中它才四處漂泊。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這回是将王允讓貂蟬離間董卓、呂布。而曆史上,貂蟬甚至根本不存在,曆史上其實是
“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
這個侍婢就是貂蟬的原型。貂蟬既然不存在,那連環計自然也是無從說起了。
其實,要是再往下數,幾乎是每隔一兩篇就有一處是後人所創造,說到底,《三國演義》終究是本小說。作為小說,它已經相當優秀,它揉合了正史《三國志》,以及三國至明千年以來市井百姓的口口相傳和衆多戲曲家、江湖藝人的創作,位列四大名著也是實至名歸。
但是如果要了解真實的三國,勢必要抛下許多原本以為是史實的小說創作内容,讀讀《三國志》,在閱讀的過程中,這些“冷知識”會逐一呈現在眼前,揭露一個更加真實的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