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将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跟着将軍造反而不逃跑呢?

為什麼在古代,隻要将軍一造反,士兵們也都會跟着造反呢?對于一般的士兵來說,造反就算成功了,自己最多隻能得到一兩畝薄田,獲益并不大,而如果失敗了,不僅僅自己要被殺頭,還會被“夷三族”“誅九族”。兩相比較,失敗的成本實在是太高了。與其如此,當上司要造反,當兵的直接跑路不就行了,何必跟着去冒險呢。實際上,還是資訊差的問題。

古代将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跟着将軍造反而不逃跑呢?

在皇權至上的古代,皇帝的身份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如果公開的反對,那就是叛逆。其不僅僅會受到道德的譴責,還會有着很高的風險。正常情況下,很少會有人去冒險。這就意味着,造反的文臣武将們,将會失去一大批支援者。權臣們很可能找不到同夥幫手;武将們則是調不動兵馬糧草。

古代将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跟着将軍造反而不逃跑呢?

是以,古代那些文臣武将造反的時候,都會給自己編造一個不錯的理由。其中文臣政變一般都是禅讓,傀儡皇帝要麼身體不适,要麼德不配位,最終退位讓賢。像曹丕、司馬炎、楊堅等人都是如此。更為關鍵的是,他們在禅讓之前,還得再三推辭。以此來表示,自己其實是不想當皇帝的,一直都是忠臣。之是以受此重任,完全就是為了天下蒼生,實在是太委屈了。

至于武将起兵,那多半都是“清君側”,意思是皇帝身邊出了奸臣,遭受了蒙蔽,需要他們起兵去解救。比如西漢的七國之亂,諸侯們打出的旗号是“誅晁錯、清君側”,結果人家漢景帝把晁錯都腰斬了,諸侯依舊照打不誤;東晉王敦起兵,則是打着“讨伐奸臣劉隗”的名義。結果他占了都城建康之後,直接就不走了。還有唐朝的安史之亂,安祿山稱自己是奉旨讨伐逆臣楊國忠。後來楊國忠在馬嵬驿被亂兵所殺,安祿山依舊沒罷兵。

古代将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跟着将軍造反而不逃跑呢?

我們都知道,不管是退位讓賢還是清君側,其實都是借口。但當時的天下人不一定了解内情啊,古代的資訊本就很閉塞,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山的那邊是什麼。是以,在那個時代,想要玩兒點資訊差很容易。其次,古時候士兵往往隻知将軍,而不知皇上。古代,通訊并不發達,正所謂是“山高皇帝遠”,軍隊中的士卒基本上一輩子也沒有機會見着皇帝,自然談不上什麼親近,而在古代行伍制度下,士卒所遵從的指令、所領的軍饷都是來自将軍,朝夕相處的也是将軍,說白了,身家性命也和将軍的決策息息相關,對将軍的情感自然比對高高在上的皇帝所要親近得多。

古代将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跟着将軍造反而不逃跑呢?

除此以外還有一點,那就是身不由己。舉個例子:比如你是一個軍隊小頭目,将軍突然召集你們,說有個王爺造反已經挾持了皇上,咱們要沖進皇宮把皇上救出來,于是你們開始攻皇宮,打到一半你突然發現,皇上沒事,自己才是反賊,這時候你投降有用嗎?就算你心裡壓根沒打算造反,但是你的行為已經是在造反了,難道投降人家就不殺你了?造反是要誅九族的,但如果攻下皇城,你就是從龍,一輩子榮華富貴到手,你還有别的路可選嗎?肯定沒有,你隻會變成最徹底的反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