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城——漫長的堅韌與終極的融合

長城——漫長的堅韌與終極的融合

忘記了是什麼人說過,長城是一個大家庭裡隔開兩個妻室糾紛的牆。這話說得太機智、太象征,卻非常有幹戈終将化為玉帛的深邃,包容着中華民族精神履曆的博大。應該說,馬背民族原始、骠悍生命活力的擴張與中原文明百折不撓的抗禦,同樣都帶有曆史的必然性。

蘇格拉底曾用以下的話來解釋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沖突:“在兩種文明之中,戰争的基本原因都是生物性的和經濟性的。牲畜的繁殖愈盛,則尋找新草地的機會愈頻繁;在任何時候隻要有一次旱災,就可以成為一次侵入的預兆。同樣的,城市人口愈繁殖,則所需的糧食即愈多,于是必須用來耕種的土地也愈多,是以在兩種文明中,戰争經常是為了打肚皮仗的。”

秦始皇一統六合,據河套,修長城,并不能一舉劃定兩種生産方式的畛域,戰争也不是唯一解決沖突的選擇。而且總體來說,長城内外還是和平多于戰争,特别是當雙方力量對比處于均勢的時候。長城之是以能夠閱盡滄桑,連接配接古今,并不是因為它在軍事上有過多麼了不起的作用,而是因為它審視過浩大的犧牲、代表着漫長的堅韌以及陶鑄了終極的融合。

如若不信,在下手頭有幾首古詩可以為證。

一首是明萬曆舉人、曾任鞏昌府(今甘肅隴西)通判的楊光遠所寫之《紅門雪望》:

萬壑風煙大漠陰,白沙霜草塞雲深。

樓台自護層城險,冰雪應堅壯士心。

且喜款關争執玉,因收駿馬始捐金。

儒生追憶燕然事,昭代和戎邁古今。

紅門,乃山西偏關東北的一個堡寨,築于明宣德九年。偏關是長城防禦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戰略支點,曾為太原鎮總兵治所。《紅門雪望》這首詩,不但寫了大漠風煙的雄渾,邊關冰雪的壯麗,而且記載和歌頌了蒙古部族首領俺答款關執玉,與明廷握手言和的那個重大曆史事件。作者欣喜地指出,北逐匈奴,勒石燕然那樣的事(公元89年,東漢窦憲與匈奴作戰至燕然山——今蒙古境内杭愛山,班固作“封燕然山銘”,勒石為記),早已疊入時空的無盡隧道,恐怕隻有讀書人才會憶及,如今實行民族通好,狼煙不舉,塞外部族首領扣關而來,執玉圭而觐見,朝代的聖明已超越古今。

長城——漫長的堅韌與終極的融合

封燕然山銘(網絡)

另一首是明人王嗣續(生平不詳)的《秋興》,詩的背景同前:

飛狐嶺上暗黃雲,趙霸崗前見馬群。

名将子孫皆錦褲,芳時樓閣總紅裙。

城頭旆影晴朝見,柝裡秋聲靜夜聞。

版築金湯千載績,土人每頌郭将軍。

這更是一曲流溢着升平歡樂的吟唱。飛狐嶺,在今河北涞源北、蔚縣南,素稱險要,懸崖峭立,一線微通,是古代河北平原與北方邊塞聯系的咽喉所在。趙霸崗,約在今山西朔縣以東。朔縣古稱馬邑,曾為韓王信都,著名的“馬邑之謀”就發生于此。既然叫馬邑,想必與良馬的出産和牧養有關。飛狐嶺上,趙霸崗前,剛好是被内外長城所夾峙、地形又比較開闊的一片戰場,曆來凜凜邊風急,蕭蕭征馬煩。可是如今,邊城竟如此平靜,城頭旆影、柝裡秋聲向人們報告着遠離戰亂的幸運。名将子孫不再以早識刀槍、頂盔貫甲為榮,春暖花開,紅妝女子也敢于抛頭露面,沉浸于笑語歡歌了。是以,當地的老百姓每以郭子儀将軍(曾在這一帶打仗,善統兵,能懷柔)來指稱善于執行民族和睦政策的守邊将領。

明王朝建立之後,蒙古部族退至漠北,卻未肯忘情于中原,長城内外時時兵氣連雲,大雪弓刀,給蒙漢兩族人民都帶來了沉重災難。嘉慶年間,以俺答為首的土默特部強大起來,多次擁衆入塞,一度逼近京師,明廷深感不安。隆慶四年(1570),因婚嫁糾紛,發生了俺答的孫子把漢那吉降明事件。處理這件事的大同鎮總督王崇古,頗有戰略頭腦,決心因勢利導,推動雙方的和平程序。為防止俺答怒而重開邊釁,他一方面傳檄邊防部隊進入戒備,應付可能的進犯,一方面厚待把漢那吉等人,派遣譯者傳遞資訊,提出願意以引渡叛逃到蒙古的趙全等人為條件,交換把漢那吉,并保證旦送則夕返。俺答大喜,索性把以往的戰争責任推給趙全等,執其來獻,同時向明廷“乞封,且請輸馬與中國鐵鍋布帛互市”。王崇古随即就俺答封号官爵、互市管理以及撫賞守市兵人等上表,提出了具體建議。他說,“若允俺答封貢,諸邊有數年之安”,我可利用這段時間整饬修備邊防,即便對方有一天背盟,“吾以數年蓄養之财從事戰事”,也比現在終歲奔命,自救不暇握有更多的主動。“帝終從崇古言。”于是雙方在隆慶五年(1571)達成協定。明廷封俺答為順義王,俺答以下則分别賜以都指揮使、指揮同知等官号,于沿邊交通便利之處開辟互市場所,為邊境貿易提供安全保障。蒙漢兩族人民心中的和平向往,兩種經濟天然的互補性,再加上雙方決策層的審時度勢與趨利避害,終于拂去上百年的騰騰邊塵,這确是可喜可賀的大事件。據萬曆《宣府鎮志》記載,萬全等地開市之日,除傳統的茶馬互市外,市集上“賈店鱗比,各有名稱”,“南京羅緞鋪、蘇杭綢緞鋪、潞州綢鋪、澤州帕鋪、臨清布帛鋪、絨線鋪、雜貨鋪,各行交易,鋪沿長四五裡許”。兩族商賈蜂擁而至、不可阻遏的勢頭,由此可見一斑。

長城——漫長的堅韌與終極的融合

榷場(網絡)

說到這裡,還有一首古詩值得提及,就是明萬曆五年(1577)進士,官拜吏部侍郎的馮琦所作之《題三娘子畫像》:

紅妝一隊陰山下,亂點酡酥醉朔野。

塞外争傳娘子軍,邊頭不牧烏孫馬。

長城——漫長的堅韌與終極的融合

三娘子(網絡)

三娘子又名鐘金,即“忠順夫人”,是一位很有頭腦的蒙古族女政治家。她“黠而媚,善騎射”,自嫁俺答為妻,深受寵愛,“事無巨細,鹹聽取裁。”上述扣關言和事件之後,俺答年事己高,又笃信佛教,内外政事便統由三娘子主持。三娘子堅持蒙漢通好的既定政策,“佐俺答主貢市”,要求自己的臣民嚴守互市規章,不得滋擾生事,還多次親臨視察,使邊境多年保持着祥和繁榮的局而。俺答去世後,她與各部酋長祭酒誓天,決心繼續維護兩族人民的和睦團結,不背昔日之盟。萬曆十八年(1590),三娘子随俺答之孫扯力克(時已襲順義王)護送三世達賴的骨灰入藏。青海一帶的蒙古貴族首領欲乘機挾扯力克向明王朝發動戰争,明大臣鄭洛十萬火急地馳書三娘子,要求她申明大義,挽狂瀾于既倒,勸喻扯力克東歸。由于三娘子的威望和工作的力度,扯力克終于回心轉意,“遣使認罪,歸還所掠”,傳回了蒙古地區。這件事情,非常能說明三娘子對明廷堅定的友好政策以及她言必行、行必果的政治品格。三娘子的卓越政績,不僅使内地的人民免遭兵燹戰禍之苦,得到了幾十年的安定,而且也促進了漠北地區經濟的發展,出現“六十年來塞上物阜民安、商賈輻辏、無異于中原”的最好時期。“紅妝一隊陰山下,亂點酡酥醉朔野”——三娘子兵權在手,統馭有方,紅妝隊伍巡行于陰山腳下,碧草連天的北方原野,點綴着醉歸之人泛着紅暈的笑臉——這是一幅多麼令人怦然心動的塞外升平圖!

長城——漫長的堅韌與終極的融合

俺答封貢(網絡)

關于長城,在若幹年前那場來勢甚猛的文化反思中,受到的責難己經不少。比較有代表性的,說它是保守與封閉的産物,是華夏民族身上的巨大鎖鍊,又是造成民族隔閡與仇恨的淵薮。以上三首古詩提供的史證,多少應使我們能以比較寬容的态度對待祖先。作為軍事防禦的“牆”,實際上是隔不斷、擋不住各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趨同的。早在隆慶之前,很多蒙古人就為生計所迫,突破當時的軍事封鎖線不斷遷徙内地。《明英宗實錄》載,正統時,僅留居北京一帶的“達官”“達兵”,不算其家屬,就有萬人之多。與此同時,很多漢人為逃避賦稅或從事商業,也大量流入蒙古。于是進入内地的蒙古人學會農耕,開始定居,而流入蒙古的漢人則“居屋細作”,把内地的生産方式擴充到牧區。款關執玉之水到渠成,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雙方決策人對這種融合趨勢的一種認可,至于三娘子與明王朝共同開辟的十餘處邊貿市場,把長城的軍事戍守功能與有序交往的管理功能結合起來,更是長城正面效應的一種生動展現。是以,還是讓我們以更加長遠而非功利的态度來對待遺産——那肌理斑剝風霜蝕透秦月漢關屹然特立的人間偉物吧,我們應該對中國的昨日、今日和明日有全新的觀照和機敏的發現。

來源:長城志

原标題:長城——漫長的堅韌與終極的融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