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城暗門“活”了!已甄别130多處 集中分布在京津冀晉

北京日報用戶端 | 記者 韓梅

河北省秦皇島市明長城段,有一處突門實物遺存。這是2000多年前《墨子》書中記載長城軍事防禦設施實物的首次發現。

突門,是長城暗門家族中最隐秘的一員,生動地傳承着中國古代長城建築、軍事以及文化智慧。

近年來,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張玉坤團隊自主建設長城全線實景三維圖像平台,已有5500公裡長城内容(包括暗門)被數字化高清呈現,遊客不用前往長城,也能獲得沉浸式觀覽體驗。

長城全線實景三維圖像平台沉澱了團隊多年來長城文物保護的探索和積累,這個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形成的寶貴數字資産,讓沉睡的長城活起來。

古代軍事智慧長期被忽視和誤解

所謂“暗門”,顧名思義,就是僞裝隐藏起來、不公開的門。其是以設定乃是攻防需要。長城的門洞就其規模而言,可以分為三類,其中較大型的是“關”,屬于古代連通塞外與内地的重要地理門戶,一般設有重兵屯集防守,如居庸關、黃崖關等;中等是“口”(邊口),如慕田峪口、張家口等;最小的即為“暗門”。

北方遊牧經濟的維持相當程度上依賴于對農耕富庶地區進行掠奪或開展貿易,不斷騷擾與不定期開市使長城内外的民族關系具有極大的不确定性。多個中原王朝屢建長城即是為了對緣邊地理孔徑上的物資、資訊、人員往來實施管控,并借此實作在軍事、經濟、資源上的有效平衡與反制,以保證經濟 交錯帶局勢的總體穩定。

暗門在邊疆民族互動中扮演多面角色,深度參與緣邊基層社會的發展,影響長城内外政治經濟關系的走向。暗門蘊含的古代軍事智慧及相應的工程規劃建設思想,對長城内外經濟活動産生重要影響,是古人留下的智慧和文化。

暗門的設施規模及通過性雖低于長 城 “關”、“口”,但仍屬官方開設,并且與“水門”“水口”等小型附屬設施有明确的區分。

“由于曆史的原因,長城上的暗門遺存較少,且散落暗處,不為人知,甚至被忽視和誤解。”團隊成員、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李哲說。

承德灤平縣古北口營盤村長城三層敵樓,2012年曾作為特殊敵樓類型被報道,但其西面洞口的作用卻未被做深究;

灤平縣金山嶺長城外支牆上一對被封堵的券洞,2013年曾被認定為“牆體箭窗”。

據介紹,2007年起開展的“全國明長城資源調查”工程對各類遺址設施進行定位、 統計和基礎測量,但暗門并未以獨立類型被全面揭示,有些省區登記為“便門”,有些地段被歸為“水門”。

已甄别130多處暗門,集中分布在京津冀晉

長城是中國古代軍事防禦工事,也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象征。由于曆朝曆代修建的長城蜿蜒曲折,如何為長城進行科學精準的測量成為了極具挑戰性的難題。

張玉坤團隊2003年啟動對長城的研究,2004年起開始将無人機低空資訊采集技術應用其中,2018年年底啟動“長城全線實景三維圖像”采集工程。4年多來,團隊跨越10省區,對明長城全線進行無盲區數字化測繪。他們用無人機拍攝的200餘萬張照片,制作完成平均厘米級精準的三維資料庫,将明長城内外構造清晰明了地呈現在世人眼前,讓暗門家族“活”起來。

暗門洞口一般寬0.7至1.6米,高1.5至2.5米,其中最窄的僅容單人、最寬的可通馬匹對行;從結構上,暗門可分為石或木質過梁式和磚或石質拱券式。

因暗門要兼顧通行效率與安全隐蔽,分為直通、非直通兩大類;并與主牆、支牆、敵樓、登城道、馬市等多種設施結合,衍生出豐富的暗門通行模式。

直通型暗門通行效率最高,兼顧步騎快速出邊偷襲和日常非軍事活動。但直通門道缺乏阻遏手段,是以常開設在敵台/敵樓近旁,并與登城道連通,友善牆頂上或敵樓内官兵監控檢查。

時至今日,暗門實物遺存已甄别130餘處,其中絕大多數為磚石遺址,集中分布于京津冀晉的薊鎮、 真保鎮、宣大等區段。陝甘甯青明長城因夯土結構不易儲存,目前僅發現2處暗門;此外依靠古代輿圖整理出西部41處暗門。

暗門普遍沒有專屬名稱及門匾裝飾,在已确認的220處暗門遺存中約一半屬于此類。 以往用“便門”統稱此類無名門洞或小口子,這是不準确的。“暗門”作為古代文獻中的官方稱謂, 更能表達其形式與功能上的隐蔽屬性。

非直通型暗門的隐蔽性最強、也最多變,  但均通過内外側洞口錯開達到非直通的目的。 牆頂、牆内轉折型,牆頂轉折型暗門利用内外兩個登城道及中間一段牆頂穿行,通常臨近敵樓以友善監視。當敵樓位于兩登城道中間時,牆頂出入流線必須穿過敵樓, 阻遏能力更強。而牆内轉折型暗門則通過封閉狹窄 的轉折門道,獲得相似的阻遏效果。

敵樓門洞型直接在敵樓各立面上開設的非直通暗門位置更高、更安全:“意台下築實台,門移而上,外置一梯,虜至則抽去其梯,似亦穩便。”爬梯雖更安全但通行效率低,為此還出現敵樓單側或雙側開暗門的做法。

北京密雲天雲山“真假暗門”由直通型券洞暗門和門内封堵型暗門組成,兩門相隔僅數10 米。 假暗門門道并不直通,而是在門道内部設定門牆, 一旦敵軍誤入門洞,防守士兵可從内側台階登上牆頭居高臨下捍禦,甚至翻下門牆,出邊策應旁邊的 “真”暗門。

“除了對門道流線進行變化,  洞口的開設位置選擇也是提高暗門安全性、隐蔽性的重要環節。明代邊匠還有意識地利用牆體或敵樓轉折處的陰角遮擋暗門洞口。另外,敵樓門洞型暗門為追求良好的隐蔽性,一般選擇在側、背立面開設。”李哲說。

中國古代軍事工程設計的嚴謹和巧妙,集中展現在暗門這種小而精的城防設施類型上,暗門的位置、樣式及群體配合,都是在地形條件、出邊需求前提下,平衡安全性、經濟性和使用效能獲得的最優解,是對傳統建築“因地制宜”思想的生動展現。

據李哲介紹,明長城原暗門總數應顯著超過目前記錄。在牆體坍塌掩埋或植物覆寫之下還掩藏有相當數量的暗門遺迹,在後續長城考古、國家公園建設中還會陸續被發現。

跨越2000多年!突門現身秦皇島

長城暗門“活”了!已甄别130多處 集中分布在京津冀晉

“近幾年,我們在明長城全線調研中首次建構了暗門的‘家族圖譜’。”李哲透露,發現突門的長城段位于河北省秦皇島附近,系明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突門作為一種古代防禦設施,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類似設施的記載,《墨子·備突》篇中對突門做了專門的著述,此後,唐、宋、明,甚至清代學者都有記述,但現代相關研究論文卻寥寥無幾,一直沒有發現對應的實物。

突門是所有暗門中最為秘密的出口,外面用一層磚砌上,從外面看和城牆一樣,讓敵人無法分辨。突門沒有被擊破的時候,完全是隐蔽狀态,打仗時一旦需要出兵制敵,裡面的士兵可以迅速擊碎表層牆,就跟雞蛋破殼一樣,士兵破牆而出,側面夾擊敵人,甚至可以把火炮從突門推出來擊退敵人。

“突門雖然是長城上一個小小的設施,但它展現了2000多年前古人智慧的傳承。”李哲說,這種文化傳承非常鮮活。暗門家族中的其他成員也都藏着古人的智慧,例如,有欺騙敵人的真假暗門,兩個相距約30米,如果敵人進錯了,就是甕中捉鼈;有的暗門僞裝成箭窗;有的隐蔽得難以察覺,尺度很小,僅容一人彎腰側身通過,而且還很曲折。

長城暗門“活”了!已甄别130多處 集中分布在京津冀晉

“門道封堵型暗門分為外側封堵型和門内封堵型兩類。外側封堵型暗門即墨子所謂‘突門’。”李哲介紹,“鑿城内為暗門……令五六寸勿穿。或于中夜,于敵初來,營列未定,精騎從突門躍出,擊其無備,襲其不意。” 即在暗門外側的洞口處留存與城牆平齊的半磚厚封牆,平時毫無破綻,但在戰時士兵可破牆而出,實施突襲 。

“三道關之石城,可頓萬人,開突門為夜擊”,突門所蘊藏的古老軍事智慧為明長城所承襲,但其外側封堵層結構脆弱,難于儲存,目前三道關突門已全無蹤迹,其他區段偶有遺迹也極易被誤認為牆體破損而被忽視或遭“破壞性修繕”。

2000多年前“封鎖下的通道”再現

長城暗門“活”了!已甄别130多處 集中分布在京津冀晉

“長城暗門展現了中國古代樸素辯證的思維方式和深厚博大的規劃思想,以突門挖掘為例使得墨子時代的軍事智慧有了實物傳承,再現‘封鎖下的通道’。”近日,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張玉坤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暗門為人們開啟了積極防禦的新認知,打破了以往視長城為保守、封閉性象征的認識局限。緣邊廣泛分布、功能豐富、式樣完備的暗門家族及其背後的巧思設計表明:即使是在宏大繁巨的軍事工程體系建設中,古代中國人仍然執着于對政治局勢、戰争規律、防衛環境的細緻把握,并将其貫徹于精密的工程設計之中,展現出驚人的統籌能力和嚴謹的實幹精神。

目前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核心任務之一是讓長城曆史遺迹“活”起來,推動長城防禦、戍 守、貿易等曆史場景還原,服務于更具知識深度和可感覺性的遺址景觀資源展示,使長城國家公園能 夠更高水準地履行社會文化教育職能。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對長城文化景觀資源的挖掘與闡釋利用的深度與廣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暗門功能、類型、分布的深入分析有助于原真性解讀長城各類設施及整個防禦體系的建設意圖和運作機制,從整體視角撬動一系列新的遺址價值認知,引領長城文化景觀資源的深度挖掘。

暗門看似細枝末節,但卻能夠牽引出多層次的長城曆史認知。這說明無論是長城文保管理還是文化園建設,應保持對遺址細節的敬畏,立足于對長城遺存進行全面系統觀察研究。

長城暗門的功能用途

長城暗門“活”了!已甄别130多處 集中分布在京津冀晉

策應鄰近關門和邊牆。暗門應援主關的方式包括利用遠端火器轟擊或出兵突襲、堵截等形式。關、口一般設定于河谷川道等重要地理孔道。 暗門常在兩翼地勢高處開設,關口受攻擊時,用以出兵援助,“各沖山梁另有無敵大将軍炮,每梁一位……臨賊于就近台上,不拘主客,撥軍十名, 幫助放铳俱在牆外。每位于近台下邊牆開暗門一處,一則便于放铳,一則便于出軍禦于偏坡之上也”。

暗門與主關口之間的應援關系展現“奇正相生”的軍事政策。孫武曰:“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奇正相生被曆代兵家認為是作戰取勝的必要保證。在《墨子》《神機制敵太白陰經》《武備志》等曆代重要軍事理論著作對暗門的記述與闡發中,奇正是一以貫之的兵學思想源泉, 反映出古人積極防禦的軍事政策。

提供出哨孔道。明長城沿邊“明哨”“暗哨”等諜報人員常年往來于長城内外,其交通孔徑的隐秘性關系到情 報人員及往來資訊的安全,“(敵方)每入犯前數 日,先遣哨虜将我哨路攔絕,屢緻臨期無報”,常 需尖哨提前“抄徑”返報消息[13]1603 。是以暗門的散 布性、便捷性和隐秘性應是通哨孔徑的必然要求, 而且各類哨探須經過嚴格審驗才能出入,“每次出邊,必給号票……返報必由暗門驗實放入,毋容私自入城及家口不時近邊、供饋傳洩”,出哨行動對己方人員的回避也說明了暗門的必要性。

多項非軍事用途。在軍事功能之外, 暗門還擔負放行進出便利耕牧、樵采、貿易、交流、防災等任務。

明代中後期為緩解土地兼并、稅責不清的沖突,屯田範圍普遍拓展到邊外,“領軍官原有禁約,不許擅自出邊,以緻不能耕種。合無将邊濠附近之地,或資渠水或資山水,随便脩築暗門,聽近邊居民開墾耕種通行,各該将領查撥軍丁、架梁哨探,遇警收斂,農隙掣回”。可見長城暗門成為軍民出邊耕作的主要交通孔道。

明代300餘年持續的邊地開發,也造成長城沿線自然環境不斷惡化,以至于明末竟達到了草木資源枯竭的程度。“宣大山西各邊,一牆之外樹木陰森、草薪茂密,而牆以内則童山赭土、一望平沙, 束草三分、擔柴百錢,如此其貴也。” 出邊樵采是地方乃至京師的重要建材來源,也是貧苦邊軍的謀生手段,而且有益于敵情監控,得到官方默許并 以暗門為核心載體。

邊市貿易。隆慶合議後長城沿線大開邊市(馬市),暗門大量作為貿易口岸,“各以牛羊皮張,具告參将,聽赴暗門外,軍民得以布貨交易”,反映暗門從基層防務屯戍的幕後進入明蒙官方政治經濟互動的前台,成為馬市建築的标準配置。選擇暗門而非更高等級關口作為互市孔道,說明其形制适合馬市交易 。例如2004年出土的殺虎口馬市暗門高1.74 米、寬1 .67米,與清水河縣徐氏樓馬市、左雲縣甯魯堡鎮甯樓馬市的暗門尺度相近,既可牽馬馱物通過,又便于随時啟閉控制、海關查驗。長城馬市通常是由馬市堡、暗門、驗虜台、甕城等設施組成有機整體,用以管控彈壓市場内潛在的搶市、騷亂行為。明、清均實施嚴格的邊禁政策,但長城各區段、各類型暗門自始至終都是官方或非官方貿易活動的空間載體和關鍵節點,邊貿功能的普遍性早已超越其原初的軍事用途。

政治交往用途。各處長城主關口常在邊禁國策下“扃鑰不開”,使暗門替代主關口用于政治接洽活動。“脫脫複率十餘騎,詣宣府甯遠堡暗門,呼通事出,攢刀為誓求通貢市” 。不僅信物互動,遊牧部落與軍隊甚至可利用暗門實作“無害通過”。

有些位處山腰的暗門也被稱作旱門,是因為主關口易被暴雨山洪沖毀,在維修時期暗門可替代主關門。此外,有些暗門又誤被歸類為水門,是因為其多功能的屬性,平常作為暗門,在雨季兼顧排水,是以暗門的用途非常廣泛。

暗門看似細枝末節,但卻能夠牽引出多層次的長城曆史認知。說明無論是長城文保管理還是文化公園建設,應保持對遺址細節的敬畏,立足于對長城遺存進行全面系統觀察研究。

傳承中國古代建築、軍 事、政治智慧。暗門的曆史自春秋延續至明清,其建築形式、 軍事思想被曆代傳承。暗門(突門)“藏于九地之下為暗,動于九天之上為突”,其中蘊含的積極防禦的理念和“奇正相濟”的樸素辯證思想依然活躍在當下中國的文化環境當中。

作為長城遺址中的小型遺址,暗門工程設計仍不失嚴謹的細節把控力。其針對不同功能場景的專門化、體系化發展, 反映出冷峻深刻的戰争規律認知及微觀軍事工程智慧,是中華民族知行合一、務實嚴謹、熱愛和平等文化特質的集中展現。

暗門作為維護長城地帶經濟文化交流秩序的基層孔道功能,直至清代都仍然被延續,“節使經臨、屬國職貢、過往信宿,路由暗門,商旅亦接踵往來,遂成孔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