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长城——漫长的坚韧与终极的融合

长城——漫长的坚韧与终极的融合

忘记了是什么人说过,长城是一个大家庭里隔开两个妻室纠纷的墙。这话说得太机智、太象征,却非常有干戈终将化为玉帛的深邃,包容着中华民族精神履历的博大。应该说,马背民族原始、骠悍生命活力的扩张与中原文明百折不挠的抗御,同样都带有历史的必然性。

苏格拉底曾用以下的话来解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冲突:“在两种文明之中,战争的基本原因都是生物性的和经济性的。牲畜的繁殖愈盛,则寻找新草地的机会愈频繁;在任何时候只要有一次旱灾,就可以成为一次侵入的预兆。同样的,城市人口愈繁殖,则所需的粮食即愈多,于是必须用来耕种的土地也愈多,所以在两种文明中,战争经常是为了打肚皮仗的。”

秦始皇一统六合,据河套,修长城,并不能一举划定两种生产方式的畛域,战争也不是唯一解决冲突的选择。而且总体来说,长城内外还是和平多于战争,特别是当双方力量对比处于均势的时候。长城之所以能够阅尽沧桑,连接古今,并不是因为它在军事上有过多么了不起的作用,而是因为它审视过浩大的牺牲、代表着漫长的坚韧以及陶铸了终极的融合。

如若不信,在下手头有几首古诗可以为证。

一首是明万历举人、曾任巩昌府(今甘肃陇西)通判的杨光远所写之《红门雪望》:

万壑风烟大漠阴,白沙霜草塞云深。

楼台自护层城险,冰雪应坚壮士心。

且喜款关争执玉,因收骏马始捐金。

儒生追忆燕然事,昭代和戎迈古今。

红门,乃山西偏关东北的一个堡寨,筑于明宣德九年。偏关是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曾为太原镇总兵治所。《红门雪望》这首诗,不但写了大漠风烟的雄浑,边关冰雪的壮丽,而且记载和歌颂了蒙古部族首领俺答款关执玉,与明廷握手言和的那个重大历史事件。作者欣喜地指出,北逐匈奴,勒石燕然那样的事(公元89年,东汉窦宪与匈奴作战至燕然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班固作“封燕然山铭”,勒石为记),早已迭入时空的无尽隧道,恐怕只有读书人才会忆及,如今实行民族通好,狼烟不举,塞外部族首领扣关而来,执玉圭而觐见,朝代的圣明已超越古今。

长城——漫长的坚韧与终极的融合

封燕然山铭(网络)

另一首是明人王嗣续(生平不详)的《秋兴》,诗的背景同前:

飞狐岭上暗黄云,赵霸岗前见马群。

名将子孙皆锦裤,芳时楼阁总红裙。

城头旆影晴朝见,柝里秋声静夜闻。

版筑金汤千载绩,土人每颂郭将军。

这更是一曲流溢着升平欢乐的吟唱。飞狐岭,在今河北涞源北、蔚县南,素称险要,悬崖峭立,一线微通,是古代河北平原与北方边塞联系的咽喉所在。赵霸岗,约在今山西朔县以东。朔县古称马邑,曾为韩王信都,著名的“马邑之谋”就发生于此。既然叫马邑,想必与良马的出产和牧养有关。飞狐岭上,赵霸岗前,刚好是被内外长城所夹峙、地形又比较开阔的一片战场,历来凛凛边风急,萧萧征马烦。可是如今,边城竟如此平静,城头旆影、柝里秋声向人们报告着远离战乱的幸运。名将子孙不再以早识刀枪、顶盔贯甲为荣,春暖花开,红妆女子也敢于抛头露面,沉浸于笑语欢歌了。所以,当地的老百姓每以郭子仪将军(曾在这一带打仗,善统兵,能怀柔)来指称善于执行民族和睦政策的守边将领。

明王朝建立之后,蒙古部族退至漠北,却未肯忘情于中原,长城内外时时兵气连云,大雪弓刀,给蒙汉两族人民都带来了沉重灾难。嘉庆年间,以俺答为首的土默特部强大起来,多次拥众入塞,一度逼近京师,明廷深感不安。隆庆四年(1570),因婚嫁纠纷,发生了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降明事件。处理这件事的大同镇总督王崇古,颇有战略头脑,决心因势利导,推动双方的和平进程。为防止俺答怒而重开边衅,他一方面传檄边防部队进入戒备,应付可能的进犯,一方面厚待把汉那吉等人,派遣译者传递信息,提出愿意以引渡叛逃到蒙古的赵全等人为条件,交换把汉那吉,并保证旦送则夕返。俺答大喜,索性把以往的战争责任推给赵全等,执其来献,同时向明廷“乞封,且请输马与中国铁锅布帛互市”。王崇古随即就俺答封号官爵、互市管理以及抚赏守市兵人等上表,提出了具体建议。他说,“若允俺答封贡,诸边有数年之安”,我可利用这段时间整饬修备边防,即便对方有一天背盟,“吾以数年蓄养之财从事战事”,也比现在终岁奔命,自救不暇握有更多的主动。“帝终从崇古言。”于是双方在隆庆五年(1571)达成协议。明廷封俺答为顺义王,俺答以下则分别赐以都指挥使、指挥同知等官号,于沿边交通便利之处开辟互市场所,为边境贸易提供安全保障。蒙汉两族人民心中的和平向往,两种经济天然的互补性,再加上双方决策层的审时度势与趋利避害,终于拂去上百年的腾腾边尘,这确是可喜可贺的大事件。据万历《宣府镇志》记载,万全等地开市之日,除传统的茶马互市外,市集上“贾店鳞比,各有名称”,“南京罗缎铺、苏杭绸缎铺、潞州绸铺、泽州帕铺、临清布帛铺、绒线铺、杂货铺,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两族商贾蜂拥而至、不可阻遏的势头,由此可见一斑。

长城——漫长的坚韧与终极的融合

榷场(网络)

说到这里,还有一首古诗值得提及,就是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官拜吏部侍郎的冯琦所作之《题三娘子画像》:

红妆一队阴山下,乱点酡酥醉朔野。

塞外争传娘子军,边头不牧乌孙马。

长城——漫长的坚韧与终极的融合

三娘子(网络)

三娘子又名钟金,即“忠顺夫人”,是一位很有头脑的蒙古族女政治家。她“黠而媚,善骑射”,自嫁俺答为妻,深受宠爱,“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上述扣关言和事件之后,俺答年事己高,又笃信佛教,内外政事便统由三娘子主持。三娘子坚持蒙汉通好的既定政策,“佐俺答主贡市”,要求自己的臣民严守互市规章,不得滋扰生事,还多次亲临视察,使边境多年保持着祥和繁荣的局而。俺答去世后,她与各部酋长祭酒誓天,决心继续维护两族人民的和睦团结,不背昔日之盟。万历十八年(1590),三娘子随俺答之孙扯力克(时已袭顺义王)护送三世达赖的骨灰入藏。青海一带的蒙古贵族首领欲乘机挟扯力克向明王朝发动战争,明大臣郑洛十万火急地驰书三娘子,要求她申明大义,挽狂澜于既倒,劝喻扯力克东归。由于三娘子的威望和工作的力度,扯力克终于回心转意,“遣使认罪,归还所掠”,返回了蒙古地区。这件事情,非常能说明三娘子对明廷坚定的友好政策以及她言必行、行必果的政治品格。三娘子的卓越政绩,不仅使内地的人民免遭兵燹战祸之苦,得到了几十年的安定,而且也促进了漠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出现“六十年来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的最好时期。“红妆一队阴山下,乱点酡酥醉朔野”——三娘子兵权在手,统驭有方,红妆队伍巡行于阴山脚下,碧草连天的北方原野,点缀着醉归之人泛着红晕的笑脸——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怦然心动的塞外升平图!

长城——漫长的坚韧与终极的融合

俺答封贡(网络)

关于长城,在若干年前那场来势甚猛的文化反思中,受到的责难己经不少。比较有代表性的,说它是保守与封闭的产物,是华夏民族身上的巨大锁链,又是造成民族隔阂与仇恨的渊薮。以上三首古诗提供的史证,多少应使我们能以比较宽容的态度对待祖先。作为军事防御的“墙”,实际上是隔不断、挡不住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趋同的。早在隆庆之前,很多蒙古人就为生计所迫,突破当时的军事封锁线不断迁徙内地。《明英宗实录》载,正统时,仅留居北京一带的“达官”“达兵”,不算其家属,就有万人之多。与此同时,很多汉人为逃避赋税或从事商业,也大量流入蒙古。于是进入内地的蒙古人学会农耕,开始定居,而流入蒙古的汉人则“居屋细作”,把内地的生产方式扩展到牧区。款关执玉之水到渠成,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双方决策人对这种融合趋势的一种认可,至于三娘子与明王朝共同开辟的十余处边贸市场,把长城的军事戍守功能与有序交往的管理功能结合起来,更是长城正面效应的一种生动体现。因此,还是让我们以更加长远而非功利的态度来对待遗产——那肌理斑剥风霜蚀透秦月汉关屹然特立的人间伟物吧,我们应该对中国的昨日、今日和明日有全新的观照和机敏的发现。

来源:长城志

原标题:长城——漫长的坚韧与终极的融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