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塞缪爾·威格利
譯者:易23
校對:天
來源:視覺與聲音(2014 年 2 月 13 日)
繼托比·瓊斯(Toby Jones)在最近的電視電影《金發缪斯》(Blonde Muse)中扮演略微肥胖的希區柯克(Hitchcock)之後,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還在薩莎·傑瓦西(Sasha Jevassi)的新電影《希區柯克》(Hitchcock)中飾演了這位懸疑電影人。可以肯定地說,電影導演 - 那些在鏡頭背後主導創造力的人 - 最近成為螢幕上的主要角色。

安東尼·霍普金斯在《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與希區柯克》(2012)中。
随着電影媒介進入二世紀,其曆史和傳說已成為現代電影的礦藏。當然,自無聲電影時代以來,"寫下你所知道的"這句格言已經引導編劇和導演制作關于該行業的電影,并且出現了許多關于電影制作的經典作品,從"在雨中"(1952年),"八個半"(1963年)到"Muhrando"(2001年)。
但這類電影中幾乎所有導演的角色都是虛構的,或者,如果他們模仿真人,他們有虛構的名字。例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在《白人獵人黑心》(White Hunter Black Heart,1990)中飾演約翰·威爾遜(John Wilson),或者馬塞洛·馬舒亞尼(Marcelo Maschuani)在《八歲半》(Eight and a Half)中飾演受折磨的導演圭多·安塞米(Guido Ansemi),後者是費裡尼自己的替身。
八個半 (1963)
在過去,如果一個現實生活中的導演要出現在一部電影中,為什麼不讓一個真正的導演扮演自己——比如塞西爾·M·達米爾(Cecil M.B. Damir)或弗裡茨·朗(Fritz Lang in Contempt,1963)?
弗裡茨·朗(Fritz Lang,左)在《蔑視》(1963)中飾演自己。
很少有電影讓演員扮演真正的導演,但他們正在慢慢達到叢集效應。希區柯克明年還将出現在一部關于格蕾絲·凱利(Grace Kelly)生活的電影中,這位偉大的談話家和表演者是電影制片人執導的電影中最常見的主角。
雖然年輕的Jean-Jean-Renoir(由Johan Rotier飾演)出演了他父親的傳記片"Renoar"(2012),但Louis Manuel也出現在最近的電影中,最近,一部關于電影制作災難的電影(從Jerwasi執導的"吸血鬼幻影"到"希區柯克"),工作室已經開始成形......
查理·卓别林
任何留着假胡子、戴着圓頂帽子的人,都可能看起來像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飾演的那個倒黴的流浪漢,他一直是化裝舞會的最愛。但是,正如對比鮮明的照片所顯示的那樣,小羅伯特·唐尼(Robert Downey Jr.)也證明了他與這位偉大的喜劇導演的相似之處。
小羅伯特·唐尼在《查理·卓别林與卓别林》(1992)中。
這部傳記片由理查德·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于1992年執導,講述了卓别林從貧窮的童年到在倫敦戲劇公司當學徒,再到他早期在好萊塢的職業生涯以及他非凡的世界聲譽。小羅伯特·唐尼模仿了喜劇演員的芭蕾舞步态,并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F·W. 莫瑙
雖然他的職業生涯在他的最後一本書《禁忌》(1931)首映前以車禍告終,但F· W. Maunau仍然是無聲電影時代最偉大的導演之一。作為20世紀20年代表現主義德國電影的關鍵人物,他于1927年被好萊塢吸引到好萊塢,拍攝了《日出》,這部電影因其詩意的發光和漫遊鏡而被譽為電影界的裡程碑。
日出 (1927)
2000年的電影"吸血鬼幻影"是莫瑙恐怖電影"諾斯費拉圖"(1922年)的虛構複制品,該電影繞過版權改編自布拉姆斯托克的小說德古拉。約翰·馬爾科維奇(John Malkovich)飾演莫瑙(Maunau),一個華麗的怪人,不惜一切代價磨練自己的手藝,甚至雇傭了一個現實生活中的吸血鬼來扮演怪誕的奧羅克伯爵。
F·約翰·馬爾科維奇在W. Maunau vs. Vampire Phantom(2000)中。
路易斯·曼努埃爾
被封為爵士的藝術家和作家比電影導演更有可能被帶到大銀幕上。在保羅·莫裡森(Paul Morrison)的《小灰燼》(A Little Ashes)中,故事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前衛的馬德裡,有抱負的電影導演路易斯·曼努埃爾(馬修·麥克納爾蒂飾)在他的朋友薩爾瓦多·達利(羅伯特·帕丁森飾)和費德裡科·加西亞·洛爾卡(哈維爾·貝爾特蘭飾)之間的同性關系中扮演路人C。
随着他們兩人越來越接近,曼努埃爾感到孤立并離開了巴黎,在那裡他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拍攝了超現實主義的傑作"安達盧狗"(1929年)和"黃金時代"(1930年)。
在《小灰燼》中,曼努埃爾被描繪成一個自負的同志恐懼症患者。在伍迪·艾倫(Woody Allen)的懷舊喜劇《午夜巴黎》(Midnight Paris,2011)中,曼努埃爾的形象稍好一些,導演(阿德裡安·德·範(Adrian de Van))從穿越時空的歐文·威爾遜(Irving Wilson)那裡得到了他最好的靈感之一,即1962年的墨西哥電影《滅絕天使》(Angels of Extinction)。
詹姆斯·惠勒
20世紀30年代初,出生于英國的詹姆斯·惠勒(James Wheeler)将德國驚悚片《泥人》(1920年)和《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Dr. Karigari's Cabin,1920年)的黑暗、誇張帶到了好萊塢,在那裡他為環球影業執導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驚悚片。《科學怪胎》(1931年)及其1935年的續集《科學怪胎的新娘》(The Bride of Science Freaks)、《老房子迷失的靈魂》(The Lost Soul of the Old House,1932年)改編自H·G·威爾斯(H. G. Wells)的同名小說《隐形人》(Invisible Man,1933年),是這類電影最诙諧和富有想象力的代表。
1998年的電影《衆神與野獸》改編自一部虛構的小說,講述了這位公開同志導演與他的男園丁的關系。這部電影聚焦于惠勒人生的最後一個轉折點,一連串的中風讓他變得脆弱,遭受過去的折磨。
Ian McLean 在 James Wheel vs. Gods and Beasts (1998) Ian McLean 在 James Wheel vs. Ian McLean 在 "The Gods and Beasts"
伊恩·麥克萊恩(Ian McLean)因其表演而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并為這位銀發導演帶來了調皮,閃閃發光的光芒。此外,馬丁·費列羅飾演的喬治·庫克是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又一位偉大導演。
讓·維戈
導演朱利安·登普西(Julian Dempsey)總是喜歡關注充滿激情且經常注定要失敗的角色,無論是朋克搖滾明星(《污穢與憤怒》)還是浪漫主義詩人(《混沌》)。在1998年的電影《維哥:對生活的熱情》中,鄧小平求助于電影導演,他擁有電影史上最悲慘的短暫生活之一。
James Flynn在Jean Vigo vs. Vigo: Passion for Life(1998)中。
出生于巴黎的讓·維戈(Jean Vigo)在29歲時死于肺結核,隻留下了三部短片和一部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劇情片《亞特蘭大》(1934年),這部電影仍然是評論家中最好的影片。它将自然主義與超現實主義詩歌相結合,對後來的電影導演産生了重要影響,包括法國新浪潮。
亞特蘭大 (1934)
小飛象讓出演電視劇《都铎王朝》的詹姆斯·弗林(James Flynn)飾演這位陷入困境的年輕導演,給他一個模拟的維哥發型,讓他潛入塞納河,體驗到身為水下幽靈的感覺,就像《亞特蘭大》中的年輕情人一樣。
艾德·伍德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位有時被評為史上最差導演的導演,卻成了最令人滿意的傳記片主題之一。艾德·伍德(Ed Wood)是1950年代一些最粗俗的Z級科幻和恐怖電影的古怪導演,導演從不讓他微薄的預算妨礙他追求自己的願景。《原子人的怪物》(1955年)和《外太空計劃9》(1959年)等電影充滿了紙闆宇宙飛船、橡膠怪物套裝和不協調的材料。
約翰尼·德普在《艾德·伍德與艾德·伍德》(1994)中。
蒂姆·伯頓講述了伍德在好萊塢底層的生活故事,約翰尼·德普飾演這位魅力四射的異性戀導演,他享受每一秒,無論是穿着伍德心愛的毛衣還是靈感的閃光,他細長的小胡子都閃耀着熱情。
奧森·威爾斯
"這個願景值得為之奮鬥。為什麼要用你的一生為别人創造夢想?這是奧森·威爾斯(文森特·多諾沃飾)在《艾德·伍德》中給流行B級電影導演艾德·伍德的建議。也許是因為他作為講故事者的天賦,或者作為一個充滿活力的藝術家的傳奇原型,威爾斯一定是銀幕上被模仿最多的電影導演。
Christian McKay Orson Welles vs Christian McKay在"Me and Orson Welles"(2009)中。
安格斯·麥克法登(Angus McFadden)在《豪宅将被抛棄》(The Mansion Will Be Dumped,1999年)中飾演威爾斯,列維·施萊伯(Levi Schreiber)在電視電影《國家傳奇》(The Legend of the Nation,1999年)中飾演威爾斯(Citizen Kane),丹尼·赫斯頓(Danny Heston)在《帷幕》(The Curtain)中飾演威爾斯(Rita Hayworth)與麗塔·海沃斯(Rita Hayworth)注定要失敗的婚姻(2006年)。如上所示,克裡斯蒂安·麥凱(Christian McKay)在理查德·林克拉特(Richard Linklathe)的《我和奧森·威爾斯》(Me and Orson Welles)中。威爾斯在1937年的舞台劇《朱利葉斯·凱撒》(Julius Caesar)中飾演威爾斯,無疑是最好的化身之一。
勞倫斯·奧利弗
作為演員和導演,肯尼斯·布拉納(Kenneth Branagh)對莎士比亞作品的改編在舞台和銀幕上廣受好評,他經常被拿來與偉大的勞倫斯·奧利弗(Lawrence Oliver)相提并論,以至于有一天他不可避免地會扮演奧利弗。
雖然奧利弗最出名的是他的莎士比亞原創三部曲亨利五世(1944年),哈姆雷特(1948年)和理查德三世(1955年),但布拉納因在西蒙柯蒂斯2011年的電影"我和夢露的一周"中扮演奧利弗而受到批評。
肯尼斯·布拉納(Kenneth Branagh)在《勞倫斯·奧利弗與我和夢露的一周》(2011)中。
這部電影描繪了奧利弗和他的搭檔瑪麗蓮·夢露(米歇爾·威廉姆斯飾)之間動蕩的關系,為布拉納留下了足夠的空間來創造一個精緻、豐滿的奧利弗。正如彼得·布拉德肖(Peter Bradshaw)在《衛報》(Guardian)上指出的那樣:"看到布拉納飾演的奧利弗(Oliver)在瑪麗蓮(Marilyn)身上表演得太晚了,太模糊了,有條不紊,并爆發出高貴的挫敗感,真是太有趣了。他有時似乎在《鑽床》中扮演更老、更邪惡的奧利弗。
馬文·範·皮布爾斯
馬文·範·皮布爾斯(Marvin Van Peebles)1971年的獨立電影《斯韋特貝克之歌》(Song of Svetbek)講述了一名年輕的非裔美國人試圖逃離洛杉矶中南部的警察迫害的故事,被視為好萊塢對潛在年輕黑人觀衆的認識的裡程碑。随後是《黑街偵探》(1971年)和《超級蒼蠅》(1972年)等黑人剝削電影。
但是,在保守的電影業邊緣制作這樣一部革命性的電影,混亂的制作曆史,後來被導演的兒子馬裡奧·範·皮布爾斯(Mario Van Peebles)改編成電影"大流氓"(2004年)。
Mario Van Peebles在Marvin Van Peebles vs.,"The Big Rogue"(2003)中。
在扮演現實生活導演的經典演員中,馬裡奧(馬文飾演)在外表上可能有一個天生的優勢:他有八個字的胡子,總是帶着一支大雪茄,就像他開創性的父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