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青評論
妥協往往換來下一次更猛烈的“勒索”。
近日,四川南充一對新人在結婚當天外景拍攝時竟遭到幾位大媽圍堵、強行讨要紅包。《北京青年報》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各地強讨新人紅包事件頻繁曝光,有些涉事人已被警方依法處理。律師提醒,強讨紅包涉嫌違法,情節嚴重的可追究刑事責任。

圖檔來源:極目新聞
其實,這類事以往也不少見。上世紀90年代,因為我在機關“玩”相機,是以經常獲邀為結婚新人拍照,其間所目睹各種攔路、要煙、要紅包的奇葩做法常讓人哭笑不得。例如,為了要煙要糖果,竟然用木杆兩頭阻巷,讓迎親車隊插翅難飛。這些攔路者,多數是陌生人,越陌生越“放得開”。他們不由分說的霸蠻,真給人“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的既視感。有時事主家氣不過,也争幾句,結果越“嗆”越沒轍,最終隻能花錢消災。一些主家為了“一路消停”,把事兒給辦順了,提前就在婚慶計劃書裡預備好了“談判專家”這一項。
可見,強索紅包是有“傳統”的,不同的是,過去人們以為的“不文明”行為,在今天已進入法治視野,受到嚴厲審視。被侵擾的人士不必忍氣吞聲,可以在法律的支援下大聲說“不”。
“強行”讨要紅包的精神源頭,是婚慶讨彩頭傳統。民間有向主家散煙散糖獲得祝福與口碑、鄉親父老索錢索物沾光沾喜的“禮節”。若是散煙散糖不到位,婚禮辦下來也沒人“鬧一鬧”的話,主家反而會深感壓力與遺憾。也就是說,留有分寸的“鬧索”,本在民間允許範圍之内,是婚慶事宜的必有内容,也是社會關系潤滑之“禮”。有些地方,主家辦喜事,若有乞丐上門乞讨,往往視為“吉兆”一樁,基本可以并入“婚慶氣氛組”概念。
可是,索要婚慶禮物,漸漸由善意玩笑變為惡意索取,則完全出乎人們意料。厚道之人哪裡能想到,一出追尋吉利的好事,竟然在人性糾葛中,成為“病變”之實。就如我當年所見,一些人要起煙來,竟然整條整條地要,在二三十年前,這無疑是一筆不菲開支。況且,這種事非常容易引來他人有樣學樣,那就會出現“無底洞”,讓婚慶主家惴惴不安。
一些人在迎親隊伍後緊追不舍,不給錢物就不罷休,甚至采取種種“非常”手段,完全是貪念作祟、意念扭曲。很多“強讨”行為突破了道德範疇,達到了“以身試法”的地步。其對世道人心的逼迫,已經成為某種意義上的“勒索”——他們賭的是你不敢撕破臉,賭的是他們再怎麼過分,都會有收獲。
據報道,2020年國慶長假期間,河南濮陽一男子曾在當地一場婚禮迎親途中突然攔住婚車,跪地要錢。這種耍無賴的人性之惡,可謂“強讨”的登峰造極版。顯然,面對這種行為,僅靠主家乃至其他個體的“商讨”往往無濟于事。妥協往往換來下一次更猛烈的“勒索”——盡管遭受損失的并非上一次的妥協者。
現實中,很多人已經慢慢不再容忍種種出格行為,拿起法律的武器“抵抗”。律師所建議的“遇類似情況可報警處理”,絕不是小題大做,而是基于規則的正當維權。“婚慶和為貴”并非毫無原則底線,對違背公序良俗的行為,不能退讓。當年濮陽警方接報後抓獲多次跪地要錢的高某某,即表明民間和有關部門達成的共識:依法保護個體核心權益,是一個社會的迫切要求。
撰文/伍裡川
微信編輯/王鐘的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