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6日,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仍在激戰,雙方無人機、火箭炮、飛彈等先進武器的使用,受到極大關注,現代戰争的發展趨勢值得深入研究。箫吹明月在通過手機視訊的觀感下,再來寫大陸解放戰争往事,心情頗感沉重。
如果粟裕再生,發生在1945年年底的高郵戰役該是怎樣打法?在箫吹明月看來,起碼,如何往高郵城裡送政治宣傳單就不用費腦子了,無人機就是最好的選擇。
是事有湊巧,還是曆史使然?1945年11月,蔣介石在重慶召開了一個軍事會議,作出了一個決定,确定了"先安關内,再圖關外"的戰略步驟。會後,國民黨調兵遣将,陳重兵于華東地區,進占了揚州、泰州、泰興、南通一線,企圖把華中解放區分割成兩塊,然後南攻兩淮,北攻山東。而同月下旬,我華中野戰軍整編就緒,中央軍委也作出了一個決定,任命粟裕為華中野戰軍司令員。
華中野戰軍司令員是什麼梗?那個時候中國還不全是共産黨的天下,但是在共産黨這邊,華中的戰事就是粟裕說了算,可以說粟裕是共産黨在華中地區的“封疆大吏”,華中的仗怎麼打,粟裕看着辦。
怎麼辦?在一般人那裡可能是個大問題,需要開會研究研究,但是在軍事家、戰略家粟裕那裡,這根本不是一個問題,一個人就琢磨透了。
12月3日,粟裕根據戰局形勢,向中央和新四軍軍部建議:集中華中野戰軍第6、7、8縱隊,組織進行高郵邵伯戰役。兩天後,中央和軍部複電同意。但第6縱隊因形勢需要留在淮海地區,第7、第8縱隊和蘇中軍區部隊投入備戰。

粟裕
高郵,是京杭大運河上江蘇省的重鎮,南臨揚州,北靠兩淮。當時,駐有日軍一個步兵大隊和一個炮兵中隊共1100多人,另有僞軍5000多人。
日本不是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了嗎,高郵怎麼還有日軍駐守?這個問題,蔣介石這樣回答:要這些日軍在那裡"維持治安",并等已到達揚州的國民黨第25軍北上接收。
抗戰成果是國共合作打下來的,全世界都知道,蔣介石以一黨之私,妄想獨吞,拿共産黨當“二愣子”嗎?共産黨為了人民可以節儉,但是,對于國民黨反動派絕對不當“省油的燈”,國民黨想獨吞勝利果實,共産黨不答應,人民不答應。
粟裕是共産黨,是以,對于高郵城裡的日本軍隊想等國民黨第25軍來受降,粟裕不答應,這是當我粟裕不存在,還是沒有把我粟裕看在眼裡?
高郵近在咫尺,唾手可得,國民黨想美事,那是想多了。要玩硬的,要打仗,日僞軍加起來也不是我軍的對手,既然你國民黨不義,我粟裕也就不客氣,不但日軍受降是我粟裕的,整個高郵都是我粟裕的!
但是,駐守高郵的日僞軍因為有國民黨的撐腰,憑借險要地形,拒絕了華中軍區要求其無條件投降的最後通牒。
人是苦蟲,不打不行。那就隻有來硬的,上手開打。
粟裕打高郵,隻是為了接受日軍投降,為了日軍那點武器嗎?
箫吹明月回答,這隻是其一,
粟裕發起高郵戰役,看中的并不隻是日軍的武器,他還有更高的眼光。
粟裕那更高的眼光,看中的就是高郵所處的戰略格局。
連國民黨都認為:“運河是道門,高郵是門上的鎖,有了這把鎖,就可以把共軍鎖在籠子裡。有朝一日,開鎖進門,國軍便能長驅直入,直搗兩淮。”
在戰略家眼裡,戰略位置高于一切。高郵對華中來說,戰略位置如此重要,是以,高郵由日僞軍占領,那簡直就是粟裕眼裡的一粒大沙子,睡覺都睡不安穩。
是以,粟裕才發起高郵邵伯戰役,把高郵拿到手,心裡才踏實。
粟裕将作戰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以姬鵬飛任司令員的第7縱隊和蘇中軍區部隊,從南面攻打邵伯及揚泰線上日僞據點,控制國民黨軍北援通道運河大堤,并以陶勇任司令員的第8縱隊肅清高郵外圍。第二階段,以第8縱隊向高郵發動總攻,全殲守敵,以第7縱隊及蘇中軍區部隊堅決打援,并相機殲滅揚泰線增援的國民黨軍。
姬鵬飛
1945年12月19日,粟裕親自指揮攻打邵伯,很快拿下。
邵伯一戰,殲滅日僞軍2000多人,其中有日軍150多人。邵伯位于高郵和揚州之間,邵伯一破,高郵與揚州的聯系就被截斷了。
邵伯戰鬥一結束,粟裕馬不停蹄趕往高郵。
當粟裕到達高郵城下時,8縱已掃清外圍,并将整座城池圍得水洩不通。粟裕親臨8縱,率營以上幹部勘察地形,研究敵情,部署戰鬥。
戰役發起之初,中央軍委訓示華中軍區,盡力争取僞軍反正,促使日軍投降。外圍據點被掃除後,日僞軍龜縮高郵城内負隅頑抗,我參戰部隊一面積極做好攻城準備,一面大力開展政治攻勢。
粟裕從華中軍區敵工部調來了一批敵工幹部和“反戰同盟”成員,專門制作油印傳單,對日僞軍展開攻心戰。
日僞軍縮在高郵城裡,華野又沒有飛機可用于撒傳單,怎麼讓城裡的敵人看到呢?
敵工部想了很多辦法。有人做了一把大弓箭,可以把傳單射到城裡,但城牆又高又厚,有時射不進去,即便射進去了也射不遠;有人想到了迫擊炮,利用迫擊炮将成捆的宣傳單打進城裡;還有人想到了“土飛機”,實際上是用厚牛皮紙糊成的一塊瓦式大風筝,把風筝線繞在城外的大樹上,風筝上面捆着一包一包的傳單,每包傳單邊上有一根點燃的線香,線香有長有短,當風筝飛臨高郵城的上空時,這些線香會将捆傳單的繩子依次燒斷,然後傳單就會落到城裡。
真是費心費事,當時如果像現在這樣,有無人機就省事多了。
可是,不管怎麼樣,宣傳單總是送進了高郵城裡。宣傳單内容主要有兩項,一是奉勸僞軍不要打内戰,站到人民一邊來;二是告訴日軍士兵,日本已經宣布無條件投降,不要作無為的抵抗,因為從當時情形來看,應該是城裡的日軍上層指揮官封鎖了日本已經宣布投降的消息,日軍士兵是被蒙騙作戰。
攻心戰起到了一定效果,特别是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後,日軍士兵的思想開始出現混亂。不久,兩個日本兵就利用晚上出城修理鐵絲網的機會,跑出來向華野投降。
可是有這樣溜出來機會的士兵畢竟不多,日軍内部等級森嚴,士兵普遍對軍官有畏懼心理,隻要指揮官握着刀站在那裡,他們還是會選擇繼續硬撐下去。
日軍不投降,僞軍更不敢。
這時粟裕得知,駐揚州的國民黨軍隊已向邵伯出發,并有至高郵受降的意圖。
沒有時間再耗下去了,必須立即發起總攻。
1945年12月25日晚,這是一個漆黑的雨夜。粟裕下令對東門進行集團射擊。東門是日軍守城司令部所在地,身為高郵城防司令的岩奇大佐就在那裡坐鎮指揮,他急忙調主力于東門防守。
岩奇上了粟裕的當,因為粟裕的主攻方向并不在東門,而在北門和南門。
千百年過去了,用于城池攻防的基本器械仍然沒變:攻城的用雲梯,守城的用鈎鐮槍。而謀略上運用的也還是2500年前《孫子兵法》上的老套路:聲東擊西。
這也正是箫吹明月所感歎的地方,比起現在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之間所進行的激戰,尤其武器處于劣勢的我軍所進行的高郵攻堅戰何其艱苦。而從1945年至今,才短短的75年,戰争形式就發生這麼大變化,科技發展就是這麼突飛猛進,不僅不令人驚詫!
陶勇
當然,此一時彼一時,我軍登城工具原始,武器低劣,但是,我軍戰士的英勇神武更是令人驚詫。
作為攻城突擊隊的“老虎團”第七團戰士,冒着槍林彈雨,沒等敵人的鈎鐮槍派上用場,手榴彈就雨點般飛了過去,日軍急忙閃避,突擊隊便躍上了城頭。
當時的《人民報》對高郵戰役作了報道,以下内容選自該報的《高郵戰役通訊》,個别句子由箫吹明月整理:
漆黑的夜,伸手不見五指,天下着小雨。我們的任務,是要從城西北角突上城牆。轟過了排炮,機槍火力掩護着我們,接近城牆,架好竹梯,突擊隊六班、七班馬上踏上竹梯,突然東邊的一把梯子倒了,敵人的手榴彈,從城上丢下來,六班的王陰才同志就負傷了,在雲梯上的李滿清,趕上去連摔了二個手榴彈,轟轟的一陣,英雄們跟着就勝利地飛上了城頭。
城上隻是一條很狹很狹的泥路,斜斜的下去是水溝。一點“地形”也沒有。南邊碉堡裡的鬼子,用一挺九二式重機槍向城外咆哮,他們沒有注意到我們己深入到他們的背後,六班同志飛快地上去,丢了幾個手榴彈,敵人的機槍就啞了。
六班和四班繼續沖,在黑暗中,前面的大碉堡裡一無聲息,到十米遠的距離,突然排子槍、手榴彈一齊打出來,沖在第一個的錢長貴一手榴彈摔出去,他也跟着敵人的手榴彈的火花倒下去了,劉企先就光榮犧牲在這裡……大家都伏在那裡,二排長朱本金負傷在地,叫來了增援,五班和一班都跟來了,架上機槍向敵人開火……
箫吹明月之是以寫這些細節,不僅僅是為了豐富文章内容,更深的用意,是希望人們記住這些細節裡提到的人名,因為他們是人民英雄!
26日淩晨,在我軍多路進攻打擊下,日僞軍紛紛繳槍投降。據相關文獻記載:在高郵邵伯戰役中,僅高郵一城,新四軍就殲滅日軍1100餘人,生俘近900人;殲滅僞軍5000餘人,生俘3500餘人;繳獲各種炮60餘門、槍支4308支,軍用品無數,戰績居華中抗日戰争之最。
26日淩晨4時,華中野戰軍第8縱隊政治部主任韓念龍主持了駐高郵日軍受降儀式。
3天後,粟裕接見投降的日軍軍官,岩奇恭恭敬敬地将自己祖傳的紫雲刀奉上,以“獻給久已仰慕大名的中國将軍”。
高郵邵伯戰役之後,1946年1月11日,粟裕又發起隴海線東段戰役,通過這一戰役,拔除了隴海線東段的日僞據點。
清朝陳澹然在《寤言二·遷都建藩議》裡說: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高郵邵伯戰役確定了華中不被分割,隴海線東段戰役則打通了華中與山東的交通線,兩大戰略區由此連成一片。
粟裕已經把大兵團作戰的戰場擺好了,他說:“如果敵人大舉進攻隴海線,我軍就可以一部正面守備,主力擺在兩側。”說到這裡,他兩手環抱,做了一個斬殺動作:“兩側出擊,消滅它!”
人生高度不夠,看到的都是問題;格局不夠,糾結的都是雞毛蒜皮。
粟裕的人生高度和格局夠不夠呢?
聲明:歡迎點贊、評論,歡迎大家點選“關注”箫吹明月。本頭條賬号文章均為“箫吹明月”原創,受“維權騎士”保護,如對本賬号文章有抄襲、洗稿等侵權行為,箫吹明月将依法維權。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