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注|撕開膏藥“貼”下的亂象

“械字号”“國藥準字号”難以分辨;宣傳打擦邊球,暗示多種治療作用

撕開膏藥“貼”下的亂象

“前不久,我在網上買了一款治腰椎間盤突出的老膏藥,一貼60元。貼了3天左右出現不适。”家住重慶兩江新區的彭先生1月16日對記者說,不僅腰痛沒有消失,反而出現了瘙癢、紅腫等症狀,經醫院診斷才知道,是劣質膏藥引起皮膚過敏。

《勞工日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膏藥因使用友善、起效快、副作用小,深受廣大頸椎骨痛、關節疼痛等患者的青睐。不過,由于監管力度和監管技術不到位、對生産技術要求不高等原因,市場上的膏藥魚龍混雜。

擴大适用範圍

如今,不僅老年人會有關節疼痛,年輕人也或多或少會有關節疼痛,膏藥成了一些人不可缺少的産品。據統計,2021年大陸零售藥店外用貼膏類用藥銷售規模接近60億元。

然而,引起疼痛症狀的疾病很多,一些膏藥産品随意擴大适用範圍。據重慶市場監管部門從業人員介紹,他們在日常檢查中發現,一些貼膏産品注冊登記表上核準的适用範圍為“腰肌勞損、膝關節炎等所引起疼痛的輔助治療”,而其外包裝盒上的适用範圍則直接标示為“腰肌勞損、膝關節炎等所引起的疼痛”。生産廠家故意将“輔助治療”等關鍵字眼忽略,誤導消費者。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膏藥産品在宣傳上過于誇大,用了“一貼見效”“無效退款”“包治百痛”等字眼;還有一些膏藥産品聲稱百年老藥,或自诩獨家配方。

某膏藥生産行業從業人員告訴記者,一張膏藥生産成本從幾分到幾角不等,但包裝上市後售價都會在十幾元以上,甚至能達到數百元。

“群眾需求大,用藥合理性和科學性卻不高,病急亂投醫,不容易辨識市場上的各類膏藥。”這名從業人員說。

注冊類别多

“頂風作案的企業和人不少,即便被查,違法成本也不是很高。”國家體育總局重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文建說,對于貼膏産品目前存在的諸多問題,要加強監管力度,監管技術要到位。

根據相關規定,含藥貼敷類産品必須依法取得藥品注冊審批文号,不含藥物成分、以實體作用為主的貼敷類産品,必須通過醫療器械注冊。市場上的膏藥産品,有的是按照醫療器械管理的,有的是按照藥品管理的。

相比較“國藥準字号”的嚴格審批流程,“械字号”尤其是第一類醫療器械産品,隻需備案即可生産,極大縮短了産品的上市時間。一些商家基于消費者對膏藥效用本身的認可和對于藥品管理規定的模糊,大量生産“械字号膏藥”。

此外,目前市面上還有少量的另類文号膏藥産品,如“健用證字”“健證字”“健準字”“消證字”。

業内人士表示,一張添加了中藥的膏藥,究竟是藥品、醫療器械,還是保健用品?缺乏統一标準。

不過,有些保健貼膏在宣傳時打“擦邊球”,暗示對某些疾病有治療作用。如某保健貼膏标注适用範圍為:适用于骨折、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等引起的頭頸肩腰腿足跟等部位引起的疼痛。

挖去産業鍊條上的“毒瘤”

從事醫療器械銷售多年的彭軍武說,面對膏藥産品市場的亂象,相關監管部門亟須整頓購銷管道,建立一套規範的監管措施和對策。

李文建認為,監管部門必須下猛藥。審批、生産、經營、使用等環節都要嚴格監管,挖去産業鍊條上的“毒瘤”。藥物起主要作用的膏藥,按藥品進行管理;醫療器械起主要作用、藥物起輔助作用的,按三類醫療器械管理。

重慶長江上遊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莫遠明認為,在微商盛行的當下,監管部門應進一步優化技術手段,尤其是監控技術,包括微信監控、廣告監控等,隻要出現大面積、短時間集中銷量大的貼膏産品,就要盡快傳送給所屬地監管部門進行相應的立案調查驗證,對非法生産銷售的予以嚴管重罰。

來源:勞工日報 勞工日報記者李國 實習生張永燕 鄧鑫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