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大決戰》中,有這樣一段情節:
在
淮海戰役
開戰前夕(國軍戰史稱為徐蚌會戰)。顧祝同與郭汝瑰飛赴徐州,與國民黨軍徐州剿總的各兵團司令,商讨戰役部署。
會上,身為國民黨軍
作戰廳廳長
的
郭汝瑰
,介紹了此次
徐蚌會戰
的戰略計劃。
他對各兵團司令說到:
“目前我軍是全部沿着隴海線一字排開,形勢十分不利。應當放棄次要城市,集中主力于津浦線兩側,做攻勢防禦,這樣即可確定江淮拱衛南京,又可確定五個兵團加三個綏靖區強大機動兵力,可待機尋求決戰。”
聽完郭汝瑰的作戰部署,
黃百韬是一臉疑惑?
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幾十萬大軍,按照鐵路線擺開,戰線太長,
極易被分割包圍
,到時候勢必
首尾難以兼顧
。”
但是除了
黃百韬
之外,其他兵團司令并沒有反駁,反而是擔任徐州剿總司令的
劉峙
駁斥了黃百韬,劉峙說道:
“共軍如果擊其首,則尾至,如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相至。”
見無人認同,黃百韬便也不再說話。因為他很清楚,說了也沒用,這是蔣介石欽定的方案。
離譜的徐蚌會戰計劃
在劇中,并沒有展示地圖講解,是以大家可能不太能夠直覺地看清楚這個部署,以下便是郭汝瑰制定的
“徐蚌會戰”
計劃簡圖。
這個徐蚌會戰簡單來說,就是将将徐州剿總的
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孫元良兵團、黃百韬兵團、李延年兵團
等數十萬大軍,集結到徐州到蚌埠的
津浦鐵路
兩側地區,擺出一個縱向的長蛇陣,以
徐州、宿縣、蚌埠
三點為核心,牢牢控制住津浦線。
此時粟裕指揮的華野大軍在山東休整,随時準備從山東南下到
徐州、淮海地區
。華野是從北面壓境,徐州的
國軍
居然是縱向排列在津浦線上,
這是要幹嘛?
一眼看去非常奇怪,似守非守,似攻非攻。擺出一副又想守又想跑的架勢,美其名曰:
“攻勢防禦”
。
但就是這樣一個奇怪的方案,蔣介石認為可行。
此時,遠在東北指揮
葫蘆島
守軍撤退的
杜聿明
,接到了回徐州救火的指令,讓他飛赴徐州擔任戰役指揮。
蔣介石清楚
的軍事水準哪能指揮這80萬精銳?本來想請
白崇禧挂帥
,沒想到白崇禧
臨陣變卦
。沒辦法,蔣介石隻能再讓
到徐州救急。
杜聿明接到任命的同時,他也拿到了
的戰役初步計劃。看完這個方案,他簡直
不敢相信
這是一衆進階參謀一起商讨制定出的方案。
方案粗糙不說,裡面的戰略方針,更是讓杜聿明
感到離譜
一個多月前,杜聿明還提出,在徐州集結重兵,在中原與華野再次展開一場決戰,力求打擊華野主力,
重新奪回
中原主動權,繼而
反攻濟南
沒想到僅隔了一個多月,方案居然變成了放棄徐州外圍,把部隊擺在徐州到蚌埠直接的鐵路兩側。
杜聿明想不通,為什麼徐州外圍大量永久性工事棄而不守,跑到無任何防禦工事的津浦線沿線上去幹什麼。
杜聿明想不通也正常,因為制定這個方案的
,是我黨潛伏在國軍内部的
間諜
。郭汝瑰制定這個方案,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把國軍主力留在淮河以北,給華野、中野創造大規模殲敵的可能。
話說郭汝瑰的方案這麼奇怪,國軍高層以及蔣介石為什麼會采用呢?
郭汝瑰巧妙的抓住了蔣介石的想法
是個聰明人,他提出的方案之是以能被蔣介石采納,是因為他察覺到了蔣介石心裡的微妙想法。
在郭汝瑰的方案之前,蔣介石在周圍人的建議下,
罕見地
做出了
放棄徐州
的打算,将徐州剿總掌控的最後的國軍精銳,全部安全的撤到淮河以南進行防禦。
雖然蔣介石選擇了放棄徐州,但
很清楚,以蔣介石斤斤計較的性格,徐州這樣一座軍事重鎮,他怎可能舍得拱手相讓?
因為在更早的濟南戰役前,王耀武就曾多次勸說蔣介石:
“可以放棄濟南,而集重兵于徐州,先穩住中原局勢。”
可是蔣介石不聽,就是不肯放棄濟南。最終就是濟南丢了,徐州也岌岌可危了,主動權徹底被華野掌控。
連濟南都舍不得放,他蔣介石怎麼可能舍得放棄民黨軍在華東最大的軍事重鎮徐州呢?
是以郭汝瑰很清楚蔣介石在想什麼,蔣介石他既不想主動放棄徐州,又害怕在徐州決戰會葬送他最後的八十萬精銳。
徐州剿總的6個機動兵團,是蔣介石最後的老本了,他必須謹慎。再加上他又沒有足夠的魄力,是以他心裡猶豫又害怕。
就在這個時候,郭汝瑰巧妙地拿出了這樣一個
可攻、可守、可撤
的方案,正符合蔣介石與其他高層心裡的想法,是以蔣介石便同意了這個奇怪的方案。
結語
杜聿明算是國軍将領中,比較能打的指揮官,在1948年10月,在濟南丢失後,杜聿明還是想再努力一把,調集部隊反攻山東,繼而穩住中原局勢。
沒想到遼沈戰役的爆發,他被派到東北去救火,待他11月重新回到徐州時,中原國軍俨然一副
敗軍之相
,還沒開始打就想着怎麼跑了。連徐州都不想守了,還提什麼反攻濟南,是以那時候的杜聿明也知道“徐蚌會戰”就是一口大黑鍋。
從國民黨軍先後采納的兩個方案,都可以看得出,
國民黨軍從上到下都已經怕了
。是以在會上黃百韬反對這個方案時,沒有人認同他的想法。黃百韬是想打的,他也敢打,事後來看,淮海戰役中,國軍
打得最好的
一個兵團恰恰就是這個
黃百韬第七兵團
。,
退守淮河方案是直接先行主動撤退。而控制津浦線的方案,雖然表面上還守着徐州,但是大軍都擺在了津浦線沿線,生怕被切斷後路。
對比華野詳細的作戰方案,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這也注定了國民黨軍會在淮海戰役中以慘敗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