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决战》中,有这样一段情节:
在
淮海战役
开战前夕(国军战史称为徐蚌会战)。顾祝同与郭汝瑰飞赴徐州,与国民党军徐州剿总的各兵团司令,商讨战役部署。
会上,身为国民党军
作战厅厅长
的
郭汝瑰
,介绍了此次
徐蚌会战
的战略计划。
他对各兵团司令说到:
“目前我军是全部沿着陇海线一字排开,形势十分不利。应当放弃次要城市,集中主力于津浦线两侧,做攻势防御,这样即可确保江淮拱卫南京,又可确保五个兵团加三个绥靖区强大机动兵力,可待机寻求决战。”
听完郭汝瑰的作战部署,
黄百韬是一脸疑惑?
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几十万大军,按照铁路线摆开,战线太长,
极易被分割包围
,到时候势必
首尾难以兼顾
。”
但是除了
黄百韬
之外,其他兵团司令并没有反驳,反而是担任徐州剿总司令的
刘峙
驳斥了黄百韬,刘峙说道:
“共军如果击其首,则尾至,如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相至。”
见无人认同,黄百韬便也不再说话。因为他很清楚,说了也没用,这是蒋介石钦定的方案。
离谱的徐蚌会战计划
在剧中,并没有展示地图讲解,所以大家可能不太能够直观地看清楚这个部署,以下便是郭汝瑰制定的
“徐蚌会战”
计划简图。
这个徐蚌会战简单来说,就是将将徐州剿总的
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孙元良兵团、黄百韬兵团、李延年兵团
等数十万大军,集结到徐州到蚌埠的
津浦铁路
两侧地区,摆出一个纵向的长蛇阵,以
徐州、宿县、蚌埠
三点为核心,牢牢控制住津浦线。
此时粟裕指挥的华野大军在山东休整,随时准备从山东南下到
徐州、淮海地区
。华野是从北面压境,徐州的
国军
居然是纵向排列在津浦线上,
这是要干嘛?
一眼看去非常奇怪,似守非守,似攻非攻。摆出一副又想守又想跑的架势,美其名曰:
“攻势防御”
。
但就是这样一个奇怪的方案,蒋介石认为可行。
此时,远在东北指挥
葫芦岛
守军撤退的
杜聿明
,接到了回徐州救火的命令,让他飞赴徐州担任战役指挥。
蒋介石清楚
的军事水平哪能指挥这80万精锐?本来想请
白崇禧挂帅
,没想到白崇禧
临阵变卦
。没办法,蒋介石只能再让
到徐州救急。
杜聿明接到任命的同时,他也拿到了
的战役初步计划。看完这个方案,他简直
不敢相信
这是一众高级参谋一起商讨制定出的方案。
方案粗糙不说,里面的战略方针,更是让杜聿明
感到离谱
一个多月前,杜聿明还提出,在徐州集结重兵,在中原与华野再次展开一场决战,力求打击华野主力,
重新夺回
中原主动权,继而
反攻济南
没想到仅隔了一个多月,方案居然变成了放弃徐州外围,把部队摆在徐州到蚌埠直接的铁路两侧。
杜聿明想不通,为什么徐州外围大量永久性工事弃而不守,跑到无任何防御工事的津浦线沿线上去干什么。
杜聿明想不通也正常,因为制定这个方案的
,是我党潜伏在国军内部的
间谍
。郭汝瑰制定这个方案,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把国军主力留在淮河以北,给华野、中野创造大规模歼敌的可能。
话说郭汝瑰的方案这么奇怪,国军高层以及蒋介石为什么会采用呢?
郭汝瑰巧妙的抓住了蒋介石的想法
是个聪明人,他提出的方案之所以能被蒋介石采纳,是因为他察觉到了蒋介石心里的微妙想法。
在郭汝瑰的方案之前,蒋介石在周围人的建议下,
罕见地
做出了
放弃徐州
的打算,将徐州剿总掌控的最后的国军精锐,全部安全的撤到淮河以南进行防御。
虽然蒋介石选择了放弃徐州,但
很清楚,以蒋介石斤斤计较的性格,徐州这样一座军事重镇,他怎可能舍得拱手相让?
因为在更早的济南战役前,王耀武就曾多次劝说蒋介石:
“可以放弃济南,而集重兵于徐州,先稳住中原局势。”
可是蒋介石不听,就是不肯放弃济南。最终就是济南丢了,徐州也岌岌可危了,主动权彻底被华野掌控。
连济南都舍不得放,他蒋介石怎么可能舍得放弃民党军在华东最大的军事重镇徐州呢?
所以郭汝瑰很清楚蒋介石在想什么,蒋介石他既不想主动放弃徐州,又害怕在徐州决战会葬送他最后的八十万精锐。
徐州剿总的6个机动兵团,是蒋介石最后的老本了,他必须谨慎。再加上他又没有足够的魄力,所以他心里犹豫又害怕。
就在这个时候,郭汝瑰巧妙地拿出了这样一个
可攻、可守、可撤
的方案,正符合蒋介石与其他高层心里的想法,所以蒋介石便同意了这个奇怪的方案。
结语
杜聿明算是国军将领中,比较能打的指挥官,在1948年10月,在济南丢失后,杜聿明还是想再努力一把,调集部队反攻山东,继而稳住中原局势。
没想到辽沈战役的爆发,他被派到东北去救火,待他11月重新回到徐州时,中原国军俨然一副
败军之相
,还没开始打就想着怎么跑了。连徐州都不想守了,还提什么反攻济南,所以那时候的杜聿明也知道“徐蚌会战”就是一口大黑锅。
从国民党军先后采纳的两个方案,都可以看得出,
国民党军从上到下都已经怕了
。所以在会上黄百韬反对这个方案时,没有人认同他的想法。黄百韬是想打的,他也敢打,事后来看,淮海战役中,国军
打得最好的
一个兵团恰恰就是这个
黄百韬第七兵团
。,
退守淮河方案是直接先行主动撤退。而控制津浦线的方案,虽然表面上还守着徐州,但是大军都摆在了津浦线沿线,生怕被切断后路。
对比华野详细的作战方案,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也注定了国民党军会在淮海战役中以惨败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