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一座跨海大橋為何千年不倒?其中的工藝,連外國人都稱贊不已

在中國古代,雖然沒有非常發達的技術,但工匠們能夠創造出非常巧妙的建築,甚至一些現代專家也對此感到驚訝。例如,有從頭到尾沒有釘子的寶塔,還有綿延千裡的長城。此外,許多古老的技術仍在使用,如浮筏筏基的施工。這些技術最早是由中國人發明和應用的。

中國一座跨海大橋為何千年不倒?其中的工藝,連外國人都稱贊不已

北宋時,泉州有一位郡長叫蔡襄。當時,泉州城外的洛陽河水流湍急。過河對人們來說是非常危險的。船隻很容易被毀,人員死亡,造成事故。不過,如果你不在這裡過河,繞行就要耽誤一個多月,這讓蔡翔非常擔心。因為他知道,過河問題不解決,老百姓就過不好日子,他的官也就無能了。

于是,為了在洛陽的河面上架起一座橋,蔡襄召集附近的能工巧匠一起做。然而,當具體實施時,問題來了。因為水流太快,石頭應該被扔下來打地基,但是石頭丢了,很快就被河邊沖走了。是以,如果沒有鋪設地基的方法,就沒有辦法修複橋梁。工匠們看着河水翻滾,無所事事。

人們總是想辦法。蔡襄和其他幾個人決定把一隻像碼頭一樣的船直接放在水上,而不是打地基。這樣,橋墩在水面上自然漂浮,不會因浮力而下沉。人和馬在上面走,隻要橋墩浮力夠大,那麼橋絕對沒問題。是以,在這筏基礎的幫助下,蔡襄等人終于建起了大橋,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中國一座跨海大橋為何千年不倒?其中的工藝,連外國人都稱贊不已

此後,這座橋被命名為洛陽橋,又稱萬安橋。這座橋從佑帝五年到嘉佑四年,曆時七年,耗資1400萬兩銀子,成為世界上第一座“跨海大橋”。

那麼,這裡有人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建在泉州的橋不叫泉州橋或其他橋,為什麼隻有洛陽橋?洛陽和泉州相距甚遠,至少有1500公裡。在古代,即使今天自駕遊,也不能在10個多小時内一起跑?

事實上,自唐宋以來,由于北方戰亂頻繁、社會動蕩,大批中原人離開家鄉,來到南方謀生。

然而,南宋末年,世界更加動蕩。當時洛陽很多人都活不下去了,于是選擇了遷徙。靖康革命後,趙王朝的政治中心南移,龐大的趙氏家族也未能幸免,随後随皇帝南移。當時的皇室組織之一南外宗正司也從南京遷到鎮江,最終定居福建泉州。

中國一座跨海大橋為何千年不倒?其中的工藝,連外國人都稱贊不已

經過宋金戰争和宋朝南遷,外族宗正司也開始南移。其中“大宗正司遷江甯,南遷鎮江,西遷揚州”,但這并不是他們最終的歸宿。高宗建言三年,“西至福州,南至泉州”。此時,皇族成員終于可以休息和呼吸了。“南洋宗正司”自此在泉州建立,直至南宋滅亡。

是以,這就是為什麼它實際上是泉州的一座橋,卻被命名為洛陽橋。泉州的洛陽人對洛陽故鄉也有很多向往。

蔡襄發明這種木筏才幾百年。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技術幾百年來仍然值得一提。

而且,對于洛陽大橋,蔡襄也想出了很多改進的辦法。

例如,為了使橋墩更穩定,采用該機構使橋墩更穩定。因為下面的浮墩,這些石頭根本不會下沉,這讓洛陽大橋越來越完美。更重要的是,為了加強洛陽大橋,蔡襄想出了一個讓人拍手叫好的辦法。你知道,洛陽大橋雖然建成了,但還是不穩定。随着水流的快速沖刷,一旦洛陽大橋無法支撐和斷開,那麼由此造成的人員傷亡可以說是無法挽回的。

中國一座跨海大橋為何千年不倒?其中的工藝,連外國人都稱贊不已

但是,由于洛陽大橋漂浮在水面上,無法對其進行加強。你認為,如果你用石灰,它不容易固化,結果會被水沖走。而且,洛陽大橋用石灰修補過硬,容易斷裂。那該怎麼辦?怎麼修橋?

答案是牡蛎。是的,正是這個硬殼生物幫助蔡襄修好了洛陽大橋。我們應該知道這些牡蛎大量繁殖。炮彈一經河水沖刷,就嵌入洛陽大橋。這相當于在洛陽大橋上釘了上萬顆釘子。他們怎麼能不堅強呢?蔡襄下令在洛陽城外的河裡養殖大量牡蛎。後來,情況不出所料。在這些動物的幫助下,洛陽橋非常堅固,屹立了幾千年!

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如此的巧妙,他們甚至可以想到用自然動物來幫助他們建造橋梁。

正是因為這個理念,古代中國人才能建造出如此多的偉大建築。據研究,洛陽大橋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座跨海大橋,它不是用什麼鋼材和水泥建成的,而是用勞動人民的智慧建造的。

參考資料:

【《宋史·卷三百二十·列傳第七十九》、《東都事略·卷七十五·列傳第五十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