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一座跨海大桥为何千年不倒?其中的工艺,连外国人都称赞不已

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非常发达的技术,但工匠们能够创造出非常巧妙的建筑,甚至一些现代专家也对此感到惊讶。例如,有从头到尾没有钉子的宝塔,还有绵延千里的长城。此外,许多古老的技术仍在使用,如浮筏筏基的施工。这些技术最早是由中国人发明和应用的。

中国一座跨海大桥为何千年不倒?其中的工艺,连外国人都称赞不已

北宋时,泉州有一位郡长叫蔡襄。当时,泉州城外的洛阳河水流湍急。过河对人们来说是非常危险的。船只很容易被毁,人员死亡,造成事故。不过,如果你不在这里过河,绕行就要耽误一个多月,这让蔡翔非常担心。因为他知道,过河问题不解决,老百姓就过不好日子,他的官也就无能了。

于是,为了在洛阳的河面上架起一座桥,蔡襄召集附近的能工巧匠一起做。然而,当具体实施时,问题来了。因为水流太快,石头应该被扔下来打地基,但是石头丢了,很快就被河边冲走了。因此,如果没有铺设地基的方法,就没有办法修复桥梁。工匠们看着河水翻滚,无所事事。

人们总是想办法。蔡襄和其他几个人决定把一只像码头一样的船直接放在水上,而不是打地基。这样,桥墩在水面上自然漂浮,不会因浮力而下沉。人和马在上面走,只要桥墩浮力够大,那么桥绝对没问题。因此,在这筏基础的帮助下,蔡襄等人终于建起了大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中国一座跨海大桥为何千年不倒?其中的工艺,连外国人都称赞不已

此后,这座桥被命名为洛阳桥,又称万安桥。这座桥从佑帝五年到嘉佑四年,历时七年,耗资1400万两银子,成为世界上第一座“跨海大桥”。

那么,这里有人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建在泉州的桥不叫泉州桥或其他桥,为什么只有洛阳桥?洛阳和泉州相距甚远,至少有1500公里。在古代,即使今天自驾游,也不能在10个多小时内一起跑?

事实上,自唐宋以来,由于北方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大批中原人离开家乡,来到南方谋生。

然而,南宋末年,世界更加动荡。当时洛阳很多人都活不下去了,于是选择了迁徙。靖康革命后,赵王朝的政治中心南移,庞大的赵氏家族也未能幸免,随后随皇帝南移。当时的皇室组织之一南外宗正司也从南京迁到镇江,最终定居福建泉州。

中国一座跨海大桥为何千年不倒?其中的工艺,连外国人都称赞不已

经过宋金战争和宋朝南迁,外族宗正司也开始南移。其中“大宗正司迁江宁,南迁镇江,西迁扬州”,但这并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高宗建言三年,“西至福州,南至泉州”。此时,皇族成员终于可以休息和呼吸了。“南洋宗正司”自此在泉州建立,直至南宋灭亡。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它实际上是泉州的一座桥,却被命名为洛阳桥。泉州的洛阳人对洛阳故乡也有很多向往。

蔡襄发明这种木筏才几百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技术几百年来仍然值得一提。

而且,对于洛阳大桥,蔡襄也想出了很多改进的办法。

例如,为了使桥墩更稳定,采用该机构使桥墩更稳定。因为下面的浮墩,这些石头根本不会下沉,这让洛阳大桥越来越完美。更重要的是,为了加固洛阳大桥,蔡襄想出了一个让人拍手叫好的办法。你知道,洛阳大桥虽然建成了,但还是不稳定。随着水流的快速冲刷,一旦洛阳大桥无法支撑和断开,那么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可以说是无法挽回的。

中国一座跨海大桥为何千年不倒?其中的工艺,连外国人都称赞不已

但是,由于洛阳大桥漂浮在水面上,无法对其进行加固。你认为,如果你用石灰,它不容易固化,结果会被水冲走。而且,洛阳大桥用石灰修补过硬,容易断裂。那该怎么办?怎么修桥?

答案是牡蛎。是的,正是这个硬壳生物帮助蔡襄修好了洛阳大桥。我们应该知道这些牡蛎大量繁殖。炮弹一经河水冲刷,就嵌入洛阳大桥。这相当于在洛阳大桥上钉了上万颗钉子。他们怎么能不坚强呢?蔡襄下令在洛阳城外的河里养殖大量牡蛎。后来,情况不出所料。在这些动物的帮助下,洛阳桥非常坚固,屹立了几千年!

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如此的巧妙,他们甚至可以想到用自然动物来帮助他们建造桥梁。

正是因为这个理念,古代中国人才能建造出如此多的伟大建筑。据研究,洛阳大桥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座跨海大桥,它不是用什么钢材和水泥建成的,而是用劳动人民的智慧建造的。

参考资料:

【《宋史·卷三百二十·列传第七十九》、《东都事略·卷七十五·列传第五十八》】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