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回複“知乎”問題:古代被株連的女性如果不死是什麼結果?

回複“知乎”問題:古代被株連的女性如果不死是什麼結果?

故宮藏 唐寅王蜀宮妓圖

古代被株連的女性如果不死的下場 五花八門。各個朝代不一樣,因為曆史上”株連“的内涵不同。

株連出于封建社會中的犯罪連坐制度。“株連”即牽扯到親朋好友 并非是全部處死。

最早起于《尚書》“罪人以族”(見《尚書·泰誓》)

夏啟和商湯出征前都警告部下:

如果在戰争中不聽從指令,就會将犯者連同其子一起處死,這就是族刑在立法上的最早記載。

漢人孔安國批注“一人有罪,刑及父母妻子”。

《尚書·湯誓》“孥戮”就是族誅,《盤庚》篇中的“劓殄滅之無遺育”,也是族誅。

但春秋時期,才株連“三族”。隋唐以後株連才多起來。

“勣 浮險,欲助 林甫,乃上 有隣 變事,捕送诏獄賜死。逮引 裴敦複、李邕 等,皆 林甫 忌惡者,株連殺之。 (《新唐書·奸臣傳上·李林甫》)

王守澄 又以王賢,有中外望,因欲株聯大臣族夷之。

(見《新唐書·懷懿太子湊傳》)

株連滅族通常是直系親屬男性殺光。女子充軍,流放,被獎賞有功,被販賣人口的都有。

《隋書·刑法志》載“自魏晉相承,死罪其重者,妻子皆補兵。”

南朝梁刑法“劫身皆斬,妻子補兵。”

結果也是悲喜皆有,各個不一樣,

罪犯妻子充軍,沖鋒陷陣肯定不行 ,力所能及的洗衣做飯護理傷病員等工作之餘歌舞愉悅軍人生活,漸漸淪為 營妓順理成章。

“五千甲兵膽力粗,軍中無事但歡娛。

暖屋繡簾紅地爐,織成壁衣花氍毹

燈前侍婢瀉玉壺,金铛亂點野酡酥。

紫绂金章左右趨,問着隻是蒼頭奴。

美人一雙閑且都,朱唇翠眉映明矑。

清歌一曲世所無,今日喜聞鳳将雛。

可憐絕勝秦羅敷,使君五馬謾踟蹰。

野草繡窠紫羅襦,紅牙縷馬對樗蒱。”

岑參《玉門關蓋将軍歌》恐怕是寫軍妓最有名的唐詩。随軍營妓不僅豐富了軍隊生活,也演繹出好多故事,甚至開花結果,誕生了五代十國中有名的梁王朱友珪。

胡三省在 《資治通鑒》卷二六八“郢王(朱)友珪其母亳州營倡也”項下批注

“薛史友珪小字遙喜,母失其姓本亳州營妓也。唐光啟中 帝徇地亳州 招而侍寝。月餘将舍之而去 ,以娠告。是時元貞皇後賢而有寵 帝素憚之,由是不果攜歸大梁,因留亳州以别宅貯之。及期 妓以生男來告 帝喜故字之曰“遙喜”,後迎歸汴。”看來那時的營妓服侍軍爺是召之即來 ,也沒提啥費用。

奪權篡位,小名“遙喜”的梁王朱友珪是營妓生的無可厚非,他的兇殘暴戾卻令人發指。值得說的是他老爹重感情,雖然怕老婆 但敢于承擔宿妓後果,令他的出生頗具戲劇性。

“營妓”最初源于戰俘和罪犯家屬,宋太宗趙光義就曾将虜獲的北漢随軍婦女分給士兵。随着“營妓”擴編,使用價值也不斷被發掘光大。軍人需要犒賞 官人也需要激勵 ,軍妓外正式增設“官妓”,“以給州郡官幕不攜眷者”。

這都是比較有戲劇性的結局,但大多是淪為玩物,悲慘可以想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