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相持成臯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羽本紀》。
史詩級心理戰
項羽沒有煮熟了給劉邦送過去,項羽是貴族,有着貴族的傲氣,是以說項羽被後人譽為英雄。但這也是劉邦為什麼能得天下,什麼樣的形式打什麼仗,現在就是打心理戰的時候,說完就跑,或藏起來,跑才能救他爹,不跑,肯定會被煮。
劉邦就知道項羽是名門之後,講仁義道德,不過若劉邦和項羽調個,劉邦也不一定會殺項羽的爹,殺項羽他爹也沒好處(如果還活着的話),隻會讓項羽以報仇的名義打他,到時劉邦理虧,項羽那邊理直氣壯,士氣高昂,劉邦可以吃虧,劉邦不算聰明,但也不是傻子啊,這點利害關系還是能看透的,何況手下還有張良等人。

劉邦作為開囯皇帝,智商與情商肯定非常高,否則不會吸收張良蕭何陳平郦食其等人,為他所用。這些人都是最頂級人才、而且出身都比劉邦高貴,能掌控住人絕對是聰明絕頂的人!隻能說劉邦文化水準不高,理論基礎不行,很多東西都是憑直覺去做,反過來也證明劉邦天生就長生一個好腦子,不但用知人善用,還總能做出最優的決策。
要說劉邦是小人,勝者改寫曆史,誰在旁邊看見了?項羽不想做天下之主?他是沒那個才能,是以他沒劉邦強,誰不想做皇帝?他敗了說明他他是弱者,一個帶兵搶天下的人,你們說他沒殺過人、沒使過計嗎?那麼他就不能說是一個好人和貴族,隻能說是枭雄。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句話還是有道理的,項羽的優柔寡斷、目光短淺、自滿自得、有勇無謀性格,注定不是皇帝的料!而劉邦重視人才、多謀善斷、能屈能伸,開造了中國第一個漢朝:西漢,原因西漢強大,華夏民族都叫漢族,對華夏後二幹年和華夏文化影響很大。
況且劉邦得了天下也沒有醜化項羽,一方面雖然這樣可以更高提高自身聲望,另一方面那就是項羽确實是個大英雄。
都是死了幾千年的帝王,沒有誰為誰洗地,講的都是再明顯的事實,隻是不願意相信,不願意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有點意義的是,讀史記我看出了劉邦的政治素養,不管遇到多大問題,即使自己快死了或者突然中箭了,臨危不懼還能考慮大局,踢孩子也好分一杯羹也好,在這種環境下說出這句話不管是政治素養,還是大局觀,還是對人性的深知或者說對項羽太了解了,吃定他了!難道不是大智慧?結果不能不是最好的證明?
即使劉邦想表達“連爸爸我都不要了,你項羽抓不住我把柄”,他會公開說“分我一杯羹”嗎?我不是很了解。誰也不是傻瓜,一個帝王講這樣的話多掉價,心裡真這麼想也不能嘚吧出來。何況軍隊在那裡,這麼講明擺着動搖軍心。我覺得隻要劉邦有智商,就不會在沒把握讓項羽收手的情況下,說這些東西。雖然我覺得劉邦這句話風險不是一般的大,腦回路也比較清奇。但是我覺得僅就問題本身來看,這句話并非流氓本能。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解釋的簡單點。就拿電視劇上經常看到的一幕來說吧: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生死關頭,男主角拿着槍對着不共戴天的仇人,而仇人一手勒着女主角(男主角的摯愛)的脖子,一手拿槍頂着她的腦袋:誰誰你把槍放下,不然我就打死她!
誰誰考慮再三:好,我把槍放下,你别傷害她。
這不是扯一樣的麼,我想除了電視劇和傻子,現實中誰會這麼幹,誰能這麼幹?
放了槍不但兩個人都會死!不放槍,最起碼對方還有所忌憚,不敢輕舉妄動,還可以周旋談判。是以實際效果是放下槍根本不是救人,而是要一起死,是連為活命的機會争取都不争取。表面看上去是自我犧牲,是有擔當,其實是極愚蠢且不負責的!
這隻要有正常思維的人都明白的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嘛!
是以并不是為劉邦洗地的、強硬擺正的。
“分一杯羹”,為何不會導緻士兵嘩變
如果劉邦當時要為了他爹就投降。 劉邦手下才會嘩變。
原因:
跟着你劉邦打天下是為了以後能封妻蔭子,榮華富貴,結果你劉邦為了你爹就投降了,把我們都賣了。我不反你,還在等什麼。
你劉邦投降了,項羽還真未必會殺你。但我們的下場,就得參考章邯手下那20萬秦軍了。我們不反還等什麼。
難道底下那些士兵會清楚想到,我們主公再給對面設套呢,把他逼到不仁不義的地步,就不是我的錯了。普通人從那句話聽出的第一層意思應該就是劉邦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人罵劉邦小人了。至于為什麼沒反,可能跟劉邦治軍等方面有關,但歸結到政策利益最大化,明顯沒站在士兵角度。
且不說孝道是獨尊儒術之後才真正開始講究的,就算這老闆真的背信棄義,就沒人願意跟随他了?你考慮過房玄齡、李靖的感受沒?就算知道你要過河拆橋又怎樣?是跟随你先掙個功名富貴,還是為着不一定會出現的鳥盡弓藏先當個逃兵?别說秦漢這樣沒什麼經驗的王朝,就是到了明清,不照樣有的是人為了封王替皇帝征戰天下,你想想孔有德、吳三桂?他們不知道皇帝容不下他們麼?管他呢,先把富貴掙到手再說,不行到時候再考慮反嘛。
事實上是他隻有這麼喊,項羽才最有可能(當然僅僅是有可能而已)放過他父親。
在受到威脅的時候,隻有盡最大可能貶低對手威脅你的東西的價值,才有可能擺脫這種威脅。
如果隻想着讓小兵們開心,他大義凜然喊出一堆漂亮話就行了,真以為他不會喊咩?
就算項羽真的殺了他爹,也送了一杯羹。我估計劉邦隻會将那杯羹下葬,以此鞏固自己隊伍。然後離間項羽的手下,最好挖過來,至于用不用,那就是另一個故事。
英雄的定位是不同的
治國安邦的更多意義上是賢臣聖人,但有一點是必然的,那些治國安邦的若不是在亂世武鬥中脫穎而出,那一定是依靠着前者的。項羽最大的曆史功績是推翻暴秦的最大力量,這一點便足夠了。其他的正面反面使項羽的形象更立體,更多面,有不小缺點,但也有人情味(和劉邦推孩子比)。
武斷一點說,曆史上軍事能力極強的一定是英雄,項羽的軍事能力極強,是以他是英雄。
至于戰争失敗的原因很多吧,與他的性格一定分不開,也因為他是天下共主,是以群起攻之。
另外項羽的形象還真的因為和小妾的戲變得更可愛了,包括烏江自刎。
至于元首和明治,抛開家國來看。他們都帶領着自己的國家在曆史上迎來了高光時刻。對他們的國家來言,即使明面上算是罪人(其實明治還好一點),但當他門國家的人民回憶起他們的時候,不少人還是會感到自豪的(就像我們回憶起大唐一樣)
其實用現代人的目光去看古人,去一味将現代價值觀将古人禁锢起來是不太明智的,如屠城,分封。
人們崇拜曆史人物是基于兩點的:其作出的曆史貢獻,其表現的精神品質或是說其象征代表的一些事物。兩者有其一即可。項羽的曆史貢獻是推翻秦朝的最大力量,其表現的精神品質是對其愛的人的愛,恨的人的恨與行事之光明磊落(武力與陽謀)。至于剛愎自用,我個人認為是大多數統治者的通病,教員最佩服誰不必多說。
項羽必定不是君子,他是英雄。英雄一定有缺點,但英雄懂感情,重感情。對項羽來說,與虞姬相比,塵世紛擾又算得了什麼呢?
古人畢竟有他們的局限。我們現在看封建确實是能有效傳承,但還是太新而且秦也短時間内崩潰了。項羽的複辟沒有太大的問題,但他幹過的缺德事确實是比劉邦多。不過項羽除了軍事能力碾壓劉邦之外,眼光,魄力,政治能都被反碾壓,對手下也是鳥盡弓藏,不過劉邦要比項羽強一些。
曆代文人的一般理念是“貴族的行為必須是正确的”。項羽是貴族,于是必須被美化,劉邦不是貴族還殺了項羽,就必須被打倒。做人要講道理講邏輯,那得看道理邏輯與理念是不是相沖的,不是的話可以一用,是的話就扔了——理念信仰,本就高于邏輯。根源在于衆文人個個想成為貴族或依附于貴族,若醜化貴族,就是與自己的前程與肚皮過不去。若是貴族殺了貴族,或平民殺了平民,那文人筆鋒的邏輯性就會強很多,也公正很多。項羽要烹殺劉邦父親,劉邦:我們是兄弟,煮你爹的時候分我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