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项羽要烹杀刘邦父亲,刘邦:我们是兄弟,煮你爹的时候分我一杯羹

及相持成皋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

史诗级心理战

项羽没有煮熟了给刘邦送过去,项羽是贵族,有着贵族的傲气,所以说项羽被后人誉为英雄。但这也是刘邦为什么能得天下,什么样的形式打什么仗,现在就是打心理战的时候,说完就跑,或藏起来,跑才能救他爹,不跑,肯定会被煮。

刘邦就知道项羽是名门之后,讲仁义道德,不过若刘邦和项羽调个,刘邦也不一定会杀项羽的爹,杀项羽他爹也没好处(如果还活着的话),只会让项羽以报仇的名义打他,到时刘邦理亏,项羽那边理直气壮,士气高昂,刘邦可以吃亏,刘邦不算聪明,但也不是傻子啊,这点利害关系还是能看透的,何况手下还有张良等人。

项羽要烹杀刘邦父亲,刘邦:我们是兄弟,煮你爹的时候分我一杯羹

刘邦作为开囯皇帝,智商与情商肯定非常高,否则不会吸收张良萧何陈平郦食其等人,为他所用。这些人都是最顶级人才、而且出身都比刘邦高贵,能掌控住人绝对是聪明绝顶的人!只能说刘邦文化水平不高,理论基础不行,很多东西都是凭直觉去做,反过来也证明刘邦天生就长生一个好脑子,不但用知人善用,还总能做出最优的决策。

要说刘邦是小人,胜者改写历史,谁在旁边看见了?项羽不想做天下之主?他是没那个才能,所以他没刘邦强,谁不想做皇帝?他败了说明他他是弱者,一个带兵抢天下的人,你们说他没杀过人、没使过计吗?那么他就不能说是一个好人和贵族,只能说是枭雄。

项羽要烹杀刘邦父亲,刘邦:我们是兄弟,煮你爹的时候分我一杯羹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项羽的优柔寡断、目光短浅、自满自得、有勇无谋性格,注定不是皇帝的料!而刘邦重视人才、多谋善断、能屈能伸,开造了中国第一个汉朝:西汉,原因西汉强大,华夏民族都叫汉族,对华夏后二干年和华夏文化影响很大。

况且刘邦得了天下也没有丑化项羽,一方面虽然这样可以更高提高自身声望,另一方面那就是项羽确实是个大英雄。

都是死了几千年的帝王,没有谁为谁洗地,讲的都是再明显的事实,只是不愿意相信,不愿意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有点意义的是,读史记我看出了刘邦的政治素养,不管遇到多大问题,即使自己快死了或者突然中箭了,临危不惧还能考虑大局,踢孩子也好分一杯羹也好,在这种环境下说出这句话不管是政治素养,还是大局观,还是对人性的深知或者说对项羽太了解了,吃定他了!难道不是大智慧?结果不能不是最好的证明?

项羽要烹杀刘邦父亲,刘邦:我们是兄弟,煮你爹的时候分我一杯羹

即使刘邦想表达“连爸爸我都不要了,你项羽抓不住我把柄”,他会公开说“分我一杯羹”吗?我不是很理解。谁也不是傻瓜,一个帝王讲这样的话多掉价,心里真这么想也不能嘚吧出来。何况军队在那里,这么讲明摆着动摇军心。我觉得只要刘邦有智商,就不会在没把握让项羽收手的情况下,说这些东西。虽然我觉得刘邦这句话风险不是一般的大,脑回路也比较清奇。但是我觉得仅就问题本身来看,这句话并非流氓本能。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解释的简单点。就拿电视剧上经常看到的一幕来说吧: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生死关头,男主角拿着枪对着不共戴天的仇人,而仇人一手勒着女主角(男主角的挚爱)的脖子,一手拿枪顶着她的脑袋:谁谁你把枪放下,不然我就打死她!

项羽要烹杀刘邦父亲,刘邦:我们是兄弟,煮你爹的时候分我一杯羹

谁谁考虑再三:好,我把枪放下,你别伤害她。

这不是扯一样的么,我想除了电视剧和傻子,现实中谁会这么干,谁能这么干?

放了枪不但两个人都会死!不放枪,最起码对方还有所忌惮,不敢轻举妄动,还可以周旋谈判。所以实际效果是放下枪根本不是救人,而是要一起死,是连为活命的机会争取都不争取。表面看上去是自我牺牲,是有担当,其实是极愚蠢且不负责的!

这只要有正常思维的人都明白的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嘛!

所以并不是为刘邦洗地的、强硬摆正的。

项羽要烹杀刘邦父亲,刘邦:我们是兄弟,煮你爹的时候分我一杯羹

“分一杯羹”,为何不会导致士兵哗变

如果刘邦当时要为了他爹就投降。 刘邦手下才会哗变。

原因:

跟着你刘邦打天下是为了以后能封妻荫子,荣华富贵,结果你刘邦为了你爹就投降了,把我们都卖了。我不反你,还在等什么。

你刘邦投降了,项羽还真未必会杀你。但我们的下场,就得参考章邯手下那20万秦军了。我们不反还等什么。

难道底下那些士兵会清楚想到,我们主公再给对面设套呢,把他逼到不仁不义的地步,就不是我的错了。普通人从那句话听出的第一层意思应该就是刘邦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骂刘邦小人了。至于为什么没反,可能跟刘邦治军等方面有关,但归结到策略利益最大化,明显没站在士兵角度。

项羽要烹杀刘邦父亲,刘邦:我们是兄弟,煮你爹的时候分我一杯羹

且不说孝道是独尊儒术之后才真正开始讲究的,就算这老板真的背信弃义,就没人愿意跟随他了?你考虑过房玄龄、李靖的感受没?就算知道你要过河拆桥又怎样?是跟随你先挣个功名富贵,还是为着不一定会出现的鸟尽弓藏先当个逃兵?别说秦汉这样没什么经验的王朝,就是到了明清,不照样有的是人为了封王替皇帝征战天下,你想想孔有德、吴三桂?他们不知道皇帝容不下他们麼?管他呢,先把富贵挣到手再说,不行到时候再考虑反嘛。

事实上是他只有这么喊,项羽才最有可能(当然仅仅是有可能而已)放过他父亲。

在受到威胁的时候,只有尽最大可能贬低对手威胁你的东西的价值,才有可能摆脱这种威胁。

如果只想着让小兵们开心,他大义凛然喊出一堆漂亮话就行了,真以为他不会喊咩?

就算项羽真的杀了他爹,也送了一杯羹。我估计刘邦只会将那杯羹下葬,以此巩固自己队伍。然后离间项羽的手下,最好挖过来,至于用不用,那就是另一个故事。

项羽要烹杀刘邦父亲,刘邦:我们是兄弟,煮你爹的时候分我一杯羹

英雄的定位是不同的

治国安邦的更多意义上是贤臣圣人,但有一点是必然的,那些治国安邦的若不是在乱世武斗中脱颖而出,那一定是依靠着前者的。项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推翻暴秦的最大力量,这一点便足够了。其他的正面反面使项羽的形象更立体,更多面,有不小缺点,但也有人情味(和刘邦推孩子比)。

武断一点说,历史上军事能力极强的一定是英雄,项羽的军事能力极强,所以他是英雄。

至于战争失败的原因很多吧,与他的性格一定分不开,也因为他是天下共主,所以群起攻之。

另外项羽的形象还真的因为和小妾的戏变得更可爱了,包括乌江自刎。

项羽要烹杀刘邦父亲,刘邦:我们是兄弟,煮你爹的时候分我一杯羹

至于元首和明治,抛开家国来看。他们都带领着自己的国家在历史上迎来了高光时刻。对他们的国家来言,即使明面上算是罪人(其实明治还好一点),但当他门国家的人民回忆起他们的时候,不少人还是会感到自豪的(就像我们回忆起大唐一样)

其实用现代人的目光去看古人,去一味将现代价值观将古人禁锢起来是不太明智的,如屠城,分封。

人们崇拜历史人物是基于两点的:其作出的历史贡献,其表现的精神品质或是说其象征代表的一些事物。两者有其一即可。项羽的历史贡献是推翻秦朝的最大力量,其表现的精神品质是对其爱的人的爱,恨的人的恨与行事之光明磊落(武力与阳谋)。至于刚愎自用,我个人认为是大多数统治者的通病,教员最佩服谁不必多说。

项羽必定不是君子,他是英雄。英雄一定有缺点,但英雄懂感情,重感情。对项羽来说,与虞姬相比,尘世纷扰又算得了什么呢?

项羽要烹杀刘邦父亲,刘邦:我们是兄弟,煮你爹的时候分我一杯羹

古人毕竟有他们的局限。我们现在看封建确实是能有效传承,但还是太新而且秦也短时间内崩溃了。项羽的复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他干过的缺德事确实是比刘邦多。不过项羽除了军事能力碾压刘邦之外,眼光,魄力,政治能都被反碾压,对手下也是鸟尽弓藏,不过刘邦要比项羽强一些。

历代文人的一般理念是“贵族的行为必须是正确的”。项羽是贵族,于是必须被美化,刘邦不是贵族还杀了项羽,就必须被打倒。做人要讲道理讲逻辑,那得看道理逻辑与理念是不是相冲的,不是的话可以一用,是的话就扔了——理念信仰,本就高于逻辑。根源在于众文人个个想成为贵族或依附于贵族,若丑化贵族,就是与自己的前程与肚皮过不去。若是贵族杀了贵族,或平民杀了平民,那文人笔锋的逻辑性就会强很多,也公正很多。项羽要烹杀刘邦父亲,刘邦:我们是兄弟,煮你爹的时候分我一杯羹。

项羽要烹杀刘邦父亲,刘邦:我们是兄弟,煮你爹的时候分我一杯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