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包羅萬千,其中的一個分支,便是文字,文字的造字與詞語,非常有趣,有時候看似簡單,運用普遍的一個字或者一個詞,暗藏乾坤,蘊含了先人的偉大智慧。

人們互相祝福,會說“祝你好運”,而不是“祝你好命”,從中也可以得知,“命”是注定的,是無法改變的,是與生俱來的。而“運”是屬于後天的。
無論是儒家的“天命論”、墨家的“非命論”,都不夠準确,二者結合,辯證看待,正确不過了,是以——“命由天定,我運由我不由天”
有人将人的命運,比喻成草原上的牛羊,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也有人,将命運比喻成帆船,一路順風是理想狀态,現實中,會遇到艱難險阻,一路随波起起伏伏。
無論處于什麼樣的低谷,唐代詩人陸遊的一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最鼓舞人心了。
很多時候,人生是會有迹象,有預告的,專研國學的南懷瑾,就曾經提出了六個字,如果人生出現了這六個字,則代表開始由衰轉盛,是哪六個字呢?看看你有沒有。
第一、靜
諸葛亮在其《誡子書》中,就曾将“靜”排在首位,稱“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時至今日,這句谏言也受用。為何要靜呢?因為世事越是過于嘈雜,人們内心深處越追求靜。隻有内心的“靜”,才能松間聽風,臨瀑聽水,才能傾聽到自己的内心,有了“靜”,即使不能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也不會“把無趣當有趣”
第二、忍
古人告誡:“忍,能也,忍,耐也”,“忍”字是一把刀刃,放到心頭上,按照現在的話語來說,就是生活中遇到的“紮心事”,遇到這些事情,需要忍,忍一時風平浪靜。
古往今來,成大事者不乏會“忍”,越王勾踐、韓信、劉備、司馬懿等,都是善忍之人,因為他們懂得小不忍,則亂大謀。
當然,忍也需要有底線。
第三、讓
人們喜歡将“忍”和“讓”放在一起,稱為“忍讓”,其實忍和讓是不同的概念,忍是外界強加于你,心不甘,情不願稱之為忍,而讓是情願,是退讓。
退一步海闊天空,有時候,退讓出自己的一小部分利益,會得到更大的利益,舍小而取大,小舍而大得。
忍是一種自強不息,而讓是一種豁達大度。
第四、緩
緩有三種展現,一種是說話緩,《論語》中道“貴人語遲”,有時候,要說的話緩一緩,也是一種處世訣竅。
一種是做事緩,人們常說“輕重緩急”,不重要的事情,可以緩一緩,畢竟人的精力,時間有限,凡事要用在刀刃上,不可讓不重要的事情,耽擱了時間。事緩則圓,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緩慢地處理,小心駛得萬年船,因為重要,甯可不出差錯,也不可急于一時。
一種則是生活緩,随着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疾步如飛,闊步前行的同時,也可以緩一緩,看看沿途的風景,感受下親情友情,可别迷失在快節奏的生活之中,喪失了生命的真谛。
第五、平
“平”是一種平和,更多的是指代内心。生活中,性情平和,平易近人的人,更容易受到人們的歡迎。平也是一種平等,都是秉持靈性而來,在這世間走一遭,人人平等,相逢便是緣分,世界是投射的世界,平和地對待世界,世界也将對你溫柔以待。
第六、淡
與“忍讓”一樣,“平淡”中的“平”和“淡”又有不同,“淡”更多的是指代處世态度,是一種“淡薄”,諸葛亮也在《誡子書》中提及到:“非淡泊無以明志”,淡是淡然的看待世事,以出世而入世。
要做到淡薄并不容易,因為這個世界的誘惑,實在是太多了,心裡不平衡容易産生嫉妒,意志薄弱容易滋生貪念,古往今來,多少人葬身在“妒”和“貪”的旋渦當中。
總結:
南懷瑾,在國學、醫學、天文、國術等諸多領域,見識不淺,精通“儒釋道”,尤其是在儒家的《論語》、道家的“老莊”和佛家的“禅學”上,有很深的學術造詣。
以上,便是南懷瑾老人,通過對人生的思考,提出的“六字箴言”——“靜、忍、讓、緩、平、淡”,開始意識到,并踐行以上六個字時,則是人生由衰轉盛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