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經濟學格局的視角來看日本侵華50年,從掠奪豐厚到越打越窮

日本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前,由于侵華未遇有力抵抗,日本能夠越打越富。

而在1937年之後,它陷入了中國持久抗戰的泥潭,尤其是中國共産黨上司的敵後抗日遊擊戰,使日本的掠奪計劃無法實作,這個資源缺乏而野心過大的島國便越戰越窮。

以經濟學格局的視角來看日本侵華50年,從掠奪豐厚到越打越窮

01甲午戰争日本賺到第一桶金

1894年甲午戰争開始時,日本政府年财政收入8000多萬日元(約5000多萬兩白銀)。甲午戰争打了8個月,日本政府經濟困窘。

清政府如果利用國大人多的優勢,持久抗戰再多一段時間,日本政府就無法支撐下去了。

清政府卻害怕日軍進攻北京,更不敢發動群眾,于是早早認輸割地賠款。

戰後日本政府一算帳,獲得賠款約3.9億日元(約白銀2.6億兩),扣除戰争費用淨收入3億日元,相當于國家4年的财政收入,另外還奪取富饒的台灣。

日本天皇問首相伊藤博文财政狀況,回答是:感到無比的富裕。

甲午戰争的巨額賠款,成為日本近代産業發展的轉折點,使工業、交通運輸、銀行貿易等獲得驚人地發展。

日本把85%的賠款投入到發展工業和軍事産業上。大量資金的輸入,使工業和軍工企業完成了技術創新和更新換代。

賠款給日本鐵路建設提供了資金,戰後鐵路總裡程比戰前翻了一番。鐵路的大發展,推動日本經濟迅速發展。

以經濟學格局的視角來看日本侵華50年,從掠奪豐厚到越打越窮

甲午戰争的賠款,推動日本向世界資本主義大國的地位邁進。

02占領東三省日本賺到第二桶金

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日本經濟受到沉重打擊。

兩年間出口下降76%,進口下降71%。工業部門開工率隻有50%,工業總産值下降1/3,農業總産值下降40%。

城市有近一半勞工失業,農民則更苦,許多人常年吃不飽飯。

面對經濟危機,日本軍閥尤其是少壯軍官主張對外擴張來解決。

當石原莞爾發動九一八事件時,他非常緊張。因為當時真正出動的日軍不到700人,而沈陽北大營的東北軍有8000人。

當時駐紮北韓的日軍已經做好準備,一旦石原失敗,就接應他渡過鴨綠江。

以經濟學格局的視角來看日本侵華50年,從掠奪豐厚到越打越窮

然而,東北軍一槍未放退回關内,臨走前所有槍械裝備統統入庫上鎖,軍官們揣着鑰匙跑到了北平。

石原莞爾的豪賭赢了,東北不戰而降,相當于送給日本一個資源豐富的戰略基地。

此後,日本在東北大肆掠奪和開發工礦業,迅速結束經濟危機并迎來大發展。

1937年,日本城市家庭基本普及了收音機手表,日本農村經濟條件也大為改善。

日本政府還計劃把500萬山區貧苦農民遷移到東北,既把東北“日本化”,又解決日本國内沖突。

03中國的抗日持久戰,日本越打越窮

從甲午戰争到九一八,日本獲利巨大。

日本從政府高層到普通群眾,都認為對外擴張能為國家和個人帶來豐厚利益,能解決日本經濟困難并開創美好未來。

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争。

日本軍部向天皇保證“三個月解決中國”,占領華北和華中富饒地區,南京政府投降并巨額賠款。

但此時日本遇到的對手,不是腐敗的南京政府,而是覺醒的中國人民。

到1938年,盡管日本占領了從南到北占中國一半人口(即2億人)的地區,卻陷入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持久戰中。

1937年日本政府财政收入47億日元,同年發動全面侵華戰争就花掉33億日元軍費,相當于才開戰半年,就花掉政府全年收入的2/3。

随着“三個月解決中國”的幻想破滅,戰争變成長期化,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1938年下半年開始,日本提出在華“以戰養戰”的政策,就地掠奪解決戰争開支。

然而日軍占領區處處是中共上司的遊擊戰,交通線到處受到破壞,掠奪計劃大多效果不佳。

1939年日本經濟下滑,掠奪已彌補不了消耗。

以經濟學格局的視角來看日本侵華50年,從掠奪豐厚到越打越窮

1941年美國停止向日出售資源,日本當局為扭轉困境,決定奪取南洋廣大地區。

同年,日本突襲美國珍珠港,同時進攻南洋地區,半年内奪取了人口近2億的美英荷殖民地,控制了豐富的資源。

但随着太平洋美國的反攻,中國戰場的持久戰,使日本戰争消耗遠大于掠奪所得。

1944-45年,日軍的供應越來越差,海外部隊收到的指令是“自活”,即自已解決給養。

山西定襄縣活躍着一支抗日遊擊隊,大隊長是抗日英雄樊金堂。

抗戰後期,遊擊隊控制了周邊農村地區,定襄縣城日軍隻敢龜縮在縣城裡,吃了上頓沒下頓,日軍聯隊長決定找樊金堂談判。

這個聯隊長什麼武器不帶,就帶了翻譯,直接到了遊擊隊駐地,樊金堂設宴款待,邊吃邊談。臨别時,聯隊長感謝樊金堂的款待,便問他有什麼需要?

以經濟學格局的視角來看日本侵華50年,從掠奪豐厚到越打越窮

樊金堂開玩笑地說:想要一挺機槍,兩箱子彈。

幾天後,兩個日本兵帶着幾個民工,扛着一挺機槍兩箱子彈,來到遊擊隊駐地。

樊金堂請兩個日本兵吃了一頓,寫了感謝信讓日本兵帶回去。

結果日本兵用生澀的中國話說,他們根本不想打仗,聯隊長讓他們送完機槍後不要再回去了,免得上面追查。

後來,定襄縣日軍與遊擊隊保持井水不犯河水,日軍為了不餓肚子,經常拿槍支彈藥和樊金堂交換糧食。

以經濟學格局的視角來看日本侵華50年,從掠奪豐厚到越打越窮

這樣的情況在抗戰後期,已不是個例,不少地區日軍都拿槍支彈藥換給養。

1945年為了友善跟北平的日本鬼子糧食換武器,當地縣委在清華園附近直接架了個早點攤。

雙方約好,多少步槍和子彈換多少斤白面,多少挺機槍換多少斤豬肉。

日軍保證拿來換的武器是貨真價實的,而八路軍保證拿來換的糧食不缺斤少兩。

以經濟學格局的視角來看日本侵華50年,從掠奪豐厚到越打越窮

靠戰争掠奪起家的日本最終被打敗,是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共同努力的成果。

縱觀日本衰落的節點,正是開始于其在中國戰場上陷入持久戰的泥潭,而中國人民的遊擊戰争又起到最大作用。

曆史證明,弱國對抗強敵,以持久戰拖住對手,把敵人拖得油盡燈枯,才是最高明的戰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