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文物“活起來”
讓文化傳下去
将軍的印信——“别部司馬”橋鈕方印
在滄州博物館曆史文化展廳陳列有一組漢代的古印,其中有一方尺寸最大的“别部司馬”橋鈕方印最引人注目。此印銅質,橋型鈕,“别部司馬”四字印文字口深峻、古拙精美,堪稱漢代印章的典範之作。
可能很多人聽說過“司馬”“大司馬”,那“别部司馬”指的是什麼官職?根據史料記載,“别部司馬”是東漢至三國時代的“别營”指揮官,“别營”由将軍直接指揮,類似于現在部隊的獨立旅、團。至于“别營”的人數,《後漢書·百官志》中提到:“其别營領屬為别部司馬,其兵多少各随時宜。”也就是說并無明确規定,可根據實際情況增減。這也給“别部司馬”提供了無限擴充兵員、加強實力的便利。是以,“别部司馬”雖然職位不高,但往往能獨當一面,單獨執行一些重要的軍事任務。在東漢末年到三國的這段時期,不少人物在這個職位上得以嶄露頭角,最終成為名垂青史的英雄豪傑,比如劉備、關羽、張飛、孫堅等都曾做過“别部司馬”,刻銘“别部司馬”的印信便是身份和調動兵将的憑證。
《三國演義》有一段“關雲長挂印封金”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過,是否也讓人們對印信加深了解呢?作為古印的一種,銅印較之其他材質的印章,結實耐用、易于儲存,是以被曆代官員廣泛使用,尤其是漢代的軍官印章更是普遍使用了銅印。當時戰事頻繁,軍官印章多急就鑿成,所謂“急于行令,不可緩者”,在章法上不作勻整排列,鑿不規則于規則之中,表現出多種風格,其精妙自溢,成為官印中獨特的表現形式。漢代軍官使用的印章就包括各種稱謂的将軍印、中郎将印、校尉印、軍司馬印、軍假司馬印,以及“别部司馬”印。
印章的發明與使用,大陸可說在世界上獨樹一幟,漢代尤其是印章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影響極為深遠。清朝書畫家、篆刻家陳鴻壽曾說:“初學治印,以漢人為宗,心摹手追,必求神似,才能使印章成為上品。”漢印種類繁多,風格大方渾厚,樸拙天成,方中寓圓而剛柔相濟,拙中寓巧而自然舒展,這種風貌成為後世印章與篆刻藝術的審美标準。
“别部司馬”一枚小小印章,不僅使後世了解了古代的軍事政治社會制度,也反映了兩千年前印章藝術成就,至今仍深深地影響着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方寸之間的呈現,似有兵戈鐵馬之聲入耳,實在不容小觑。
作者 張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