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方言俗語二三事

文/楊富華

青未了|方言俗語二三事

小時候聽過一個笑話: 南方某地一草台班子來我們鎮上演出,班主走到台下想聽聽觀衆評價如何。這時就聽人說,這夥人唱得真呲毛!班主不解,就問:呲毛是啥意思?這位觀衆忙說:哦,呲毛就是誇你們唱得真好。班主大喜,回轉台上向觀衆躬身施禮道:剛才有位先生誇我們唱得呲毛,請大家放心,接下來我們會唱得更呲毛……惹得台下一片哄笑。也許這位班主永遠也不知道,“呲毛” 是我們魯北地區用來形容“最差” 的一個貶義詞。

類似由方言俗語引起的笑話,老楊當年聯考落榜後在天津打工時也遇到過。走在大街上,常聽有人在我們背後指指點點: 呵呵,一群老坦兒……我不知何意,便向一位鄰居請教。鄰居笑笑說:“老坦兒”是對你們外地人的一句尊稱,就是老實坦率的意思。我竟然信以為真,傻乎乎地高興了好幾天。其實這個稱呼裡邊暗藏着蔑視。

八十年代初來商河工作時,在大街上遇到熟人,第一句話就問:這悶子不咋的吧?我不知如何回答。後來才弄明白這是一句問候語,意思是近來一切都好吧?呵呵,“不咋的”在我們老家一帶是不好的意思。沒想到不足一百公裡的距離,詞意差别會這麼大。在商河,兩位熟人聊完天,臨分别時總要說一句:就這麼着吧。剛開始我還以為兩人有啥約定呢,後來才知道是“再見”的意思。

青未了|方言俗語二三事

在商河工作一年之後,我對個别偏遠鄉鎮的方言俗語仍不甚了解,回到家中便向“賢内助”請教,得到的答複竟然是“知不道”。 呵呵,我知道“知不道”就是不知道的意思,但絕不放過“給老師當老師”的最佳時機,便出言調侃道: 聖人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而不道不好。“賢内助”眨巴眨巴眼,隻回了一個字: 滾!哈哈,這回算是真正領教到了什麼叫作“全國通用詞”。

近年來,随着時代的發展和國語的普及,人們的很多語言表達漸趨統一,一些帶有地方特色的方言俚語悄然消失了。在商河城裡,就連照看孫子的六七十歲的老太太,也學着講起了國語。對人的稱呼也悄然發生了一些變化,比如過去的“嬸子、大娘”被改稱為“阿姨”,無論多大歲數的“大爺” 都被“叔叔”所替代。而八九十年代盛行的對女孩的美稱“小姐”, 現如今成為一種忌諱,取而代之的是“美女”。最為可喜的是,随着人的素質不斷提高,一些沿用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髒話”, 現如今除了極少數人偶爾吐出一半句之外,基本上消聲滅迹了。至于稱呼,比如“爺爺、奶奶,大哥、大姐”等等,在大陸大部地區仍在沿用着。然而,這些稱呼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比如天津,對女孩無論年齡大小都稱“大姐”,如果換作别處,換作老楊這般年紀的老頭兒,在大街上見到女孩叫一聲大姐,不被視為“有病”才怪呢!哈哈……扯遠了。

青未了|方言俗語二三事

(圖檔源自網絡)

《當代散文》由山東省散文學會主辦,散文雙月刊,主要發表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作品,歡迎山東籍散文作家申請加入山東省散文學會。山東省散文學會常年舉辦各種散文活動,為作家提供圖書出版服務,歡迎聯系。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第二屆“青未了”散文獎征稿要求

征集作品體裁為散文,以聚焦民生、觀照生活、反映時代為内容,包括齊魯風情、文化走筆、時代生活三個主題。

要求思想健康向上,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和可讀性,必須是作者新近一年内創作且具備完全著作權和傳播權的原創作品,嚴禁抄襲,字數限制在10000字以内。

征稿時間

2022年1月14日至5月31日。

參與方式

下載下傳齊魯壹點用戶端,申請壹點号并釋出文章,标題格式為“青未了|文章标題”。

文章末尾注明作者簡介,壹點号為唯一投稿平台。

評選時間

2022年6月1日至6月30日。

作品征集結束後,專家評審團将對參評作品進行評選、公示,并舉辦頒獎典禮和研讨論壇。

獎項設定

本屆散文獎設定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網絡人氣獎以及優秀獎。

支援機關

濟南市作家協會、青島市作家協會、煙台市作家協會、濰坊市作家協會、淄博市作家協會、東營市作家協會、濱州市作家協會、德州市作家協會、聊城市作家協會、濟甯市作家協會、菏澤市作家協會、臨沂市作家協會、日照市作家協會、威海市作家協會、棗莊市作家協會、泰安市作家協會、濟南市文藝評論家協會

宣發推薦

參與此次青未了散文獎的作品将得到齊魯壹點重點推薦和全網分發,擇優在齊魯晚報青未了副刊刊登。優秀創作者将得到重點包裝和推薦。

獲獎作品将擇優入選山東友誼出版社出版作品《青未了散文獎精選作品集》。

壹點号當代散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