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廣賢文》中有言:“養兒防老,積谷防饑。”
但随着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完全有能力“自養”,甚至還會幫扶小輩。
可一個人即使再堅強,都無法擋住時間的步伐,擋住生老病死。說到底即使能力再強,為人再自立,也是年紀越大越脆弱。
吳歌結婚的第三年,父親意外去世了,那時她才生完孩子不到三個月。吳歌悲傷到回了奶,整個人都抑郁了起來。
吳歌的媽媽張阿姨,一邊忙活丈夫的後事,一邊安撫女兒。吳歌知道此時的媽媽其實比自己更需要撫慰,就把媽媽接到了自己身邊來。
轉眼幾個月過去,吳歌的産假休完了,張阿姨眼看着女兒和女婿為了照顧孩子請阿姨的事情,在生活費上捉襟見肘,便主動提出來留下照顧小外孫。
這一照顧就是6、7年,這期間張阿姨不但不要兒女一分錢,自己還搭上買菜的生活費、給小外孫買禮物、出去玩的錢。
不但在金錢上如此,在生活上,張阿姨也對女兒,女婿,小外孫照顧有加。女兒、女婿下班總能吃到熱氣騰騰的晚飯,張阿姨也換着花樣給小外孫增加營養。
可以說老伴去世之後,張阿姨是一心撲在了女兒女婿的家裡,真心實意地為他們這個小家着想。
如果生活可以一直這樣走下去,大家都是幸福的吧。隻可惜,生活沒有如果。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寫道:“當悲傷來臨的時候,不是單個來的,而是成群結隊的。 ”
兩口子過日子哪有舌頭不碰牙的,吳歌和老公也不例外,每次小夫妻倆争吵張阿姨看見,确實心裡着急。
但是張阿姨知道自己如果插手小夫妻間的事情,隻會讓家庭關系變得更糟糕,是以每次她都忍住了。
就這一次,女兒女婿因為孩子的問題争執起來,争執間女婿打了孩子兩個嘴巴,當時孩子住院打點滴剛出院,還咳嗽得厲害。
這下張阿姨實在忍不了,把孩子拉到了身前。說了句,有話好好說,擡手就打哪有個當爸的樣。
而女婿正在氣頭上,直接對張阿姨嚷嚷起來:“我的孩子,我願意怎麼管就怎麼管,别人管不着,你們護着才是害孩子。”
兩方争執不下,語言你來我往,誰也說服不了對方,這場鬧劇就在孩子的哭聲中結束了。雖然吵鬧結束了,但卻在雙方的心裡埋下疙瘩。
女婿下班回家就直接鑽進卧室,關上門不再出來。見了張阿姨,也是冷冷淡淡地不說話。
本來以為這種橫眉冷對的日子,随着時間自然會慢慢好轉,可是轉眼兩個多月過去了,女婿也不和張阿姨說話。
這心一堵人就容易生病,張阿姨真的病倒了。
張阿姨生病後,女兒陪着熬了三個晚上,就有些頂不住了,于是女兒和自己的老公商量,讓他去替個班。
然而,女婿的回答讓張阿姨心寒。本來張阿姨的女兒吳歌還是想瞞着的,但漸漸地,張阿姨也心知肚明了,女婿大機率上是不會給自己養老了。
當時女婿的原話是:“我能管着孩子,讓你有時間去醫院照顧,就已經仁至義盡了。”
吳歌又提出來雇護工,女婿答:“十天半個月的可以,日子久了、次數多了,咱家的經濟情況你也知道,你自己掂量着辦。”
吳歌因為媽媽和老公之間的隔閡,心痛不已,夾在中間不知如何是好,隻能先把眼前的難關渡過去再說。
漸漸地,心有芥蒂,吳歌和老公的感情也很難再回到從前。有時吳歌想和老公像以前一樣,依偎在一起。但每每這時候都能想起他對自己媽媽冷淡的态度,轉眼也就冷了下來。
而吳歌的媽媽出院後生活可以自理,但也不在像之前那樣盡心盡力地幫扶小家庭,而是回到了自己的老房子去住,并且開始攢錢,一切以自己的身體狀況為先。
每個月的周末吳歌會帶兒子去看外婆,張阿姨不再大包小裹地給外孫買衣服、買玩具,而是隻準備簡單飯菜,女兒給買了水果、補品也不再像從前那樣追着多給些錢。
而女婿不再登門,來了也隻是在樓下站站,等吳歌帶着兒子下樓。曾經一家人的熱絡,好像是太久遠太久遠之前的事情了。
電視劇《天道》裡提出過這樣的觀點:養兒防老,父母就是孩子天然的債權人,碰上個孝順的就算賺了,碰上個混不吝的就賠大了。養兒防老,這個民族就會彎着腰生活,擡不起頭來,永遠在惡性循環的圈子裡打轉。
我們不提倡老人吃定兒女,自己什麼也不做等着“被養老”。更不提倡兒女棄老人于不顧,冷臉相對還“啃老”。
最好的關系是老輩人年輕的時候努力,給自己老年存一份經濟保障。小輩人勤勉,靠自己就可以過好日子。老輩給小輩關愛,小輩給老輩安心。
對于女婿或是兒媳來說,對方願意給自己養老是好,但如果對方不願意,也無法強求。當然,多為自己留一些籌碼,晚年才能更好過一些。
到了中晚年,就要懂得多去關心自己的身體,努力去存自己的養老錢,這些遠比期待依靠誰來養老,更保底。
-END-
世界那麼大,感謝你,可以看到我!
【文|唯唯安:筆有溫度、為情發聲,一個熱愛文字的不典型寫作者,邀請你共同感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