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韋麥曆史揭密:感悟範仲淹精神

前序:

高爾基說:“人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鬥争中是多麼偉大,多麼堅強。它告訴我,人們在世界上完成了多少豐功偉業,并為此經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苦難。”

無論苦難還是功勳,以往熟悉的一切都已遠去。歲月,泥土,朋友,敵人,草葉,苦難,榮耀......隻是當那些東西來臨的時候,我們已經錯過,但仍然記取......

Part 1

一提起範仲淹,人們就會聯想到他那脍炙人口的散文傑作,吟誦起他那憂國憂民的千古警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千百年來,範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寬闊胸懷,體恤民生艱難、心系百姓疾苦的道德風範,穿越曆史時空,依然熠熠生輝。

範仲淹(989-1052年)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史稱“宋朝第一人”。他出身微寒,兩歲喪父,母親帶着他改嫁,幼年生活十分貧苦,長大後發奮讀書,晝夜苦學,終于憑自己的本領考中進士。他人仕從政後,文武兼備,出将人相,樂善泛愛,心系民生。

韋麥曆史揭密:感悟範仲淹精神

Part 2

明道二年(1033年),蝗災、旱災蔓延全國,淮南、京東災情嚴重。敏于朝政、敢于直谏的範仲淹請求朝廷巡察處理,然而,朝廷漠然視之,置之不理。他十分氣憤,冒着殺身之禍質問皇帝宋仁宗:“宮中的人如果半天不吃飯,會怎樣呢?江淮等地饑民遍野,怎能熟視無睹,不予救濟?”皇上無言以對,便派他去安撫災民。

範仲淹每到一地,就開官倉赈濟災民,發官錢救濟百姓,并帶領群衆生産自救。回京時,範仲淹還特意帶回災民聊以充饑、苦澀難咽的野草“烏味草”,呈獻給宋仁宗,請他傳示六宮貴戚、朝廷上下,以勸戒他們勿忘百姓之疾苦,杜絕奢侈之惡習。

範仲淹帶回京城的不僅僅是幾棵“烏味草”,個中蘊涵的是他對老百姓的一貫深情。範仲淹在鄧州做官時,有一天與僚屬登樓宴飲,剛想舉杯,突然看見樓下有幾個身穿孝服的人,正沮喪地在整理殡葬用具。他連忙放下酒杯,叫人去問,原來是一位客居本地的窮書生新近病故,

Part 3

朋友們想把他葬到近郊,但一件陪葬物品也沒有。範仲淹聽罷潸然不語,食不知味,當即下令撤掉酒席,拿出許多錢來,叫人好好安葬。罷宴、贈金,算不上造福民生的大功大德,但貴為一方之守的範仲淹,居然為一名窮書生的不幸而情動如此,怎不令人仰慕不已、肅然起敬!

“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範仲淹無論官居何職、身處何地,心裡始終裝着“全城人民”,舍棄的是“一家富貴”。他因受朝廷部分權貴排擠,在赈濟蝗災的第二年,就被逐出朝廷,貶到故鄉蘇州任知州。在蘇州任上,曾有風水先生向他建議,卧龍街是一塊寶地,街南頭是龍頭、街北頭是龍尾,如果在這裡修建住宅,子孫可世代為官、榮耀千秋。

韋麥曆史揭密:感悟範仲淹精神

然而,範仲淹卻說:“我範家一家富貴,不如蘇州的全城人民都富貴。”于是,他就在這塊“寶地”上,修建學堂,創辦州學,延請名師宿儒前來講課,自己還抽暇親自到學院講學。一時間,弦誦之聲不絕于耳,蘇州州學名冠東南,為當地的長遠繁榮培育了大量人才。

Part 4

範仲淹晚年在杭州做官時,還用一生積蓄,在近郊購置義莊、義田、義宅,贍濟貧苦族人,使他們“日有食、歲有衣、居有所”。可他一生清儉,“雖位充厚而以貧終其身”,在63歲病逝時,家無餘财,“身無以為殓,死無以為喪”。範仲淹沒有給後代留下可供享樂的物質遺産,但給子孫萬代、中華民族留下了清正高潔的道德品質,愛民如子的優良作風。時隔千年,“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警句依然餘音繞梁而不絕。一個警句的千古時興,一位古人的流芳百世,都不會是無緣無故的。

民者,國之本也,愛民就是治國。誠如漢朝劉向所言:“善為國者,愛民如父母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面對範仲淹,感悟範仲淹,為官從政者難道不會有感情的共鳴,心靈的共振嗎?

跋:世事遠去,風雲已改,順着歲月行走,曾經追逐的轟轟烈烈,也回歸了平平淡淡。有心者有所累,無心者無所謂,情出自願,事過無悔,不負遇見,不談虧欠。

在曆史偉人們的腳步聲中,我們仿佛可以聽到曆史的滾滾雷聲,又仿佛可以看到稍顯朦胧的美好!

(備注:文中圖檔來源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