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後,國共兩黨開始合作抗日。由于老蔣給的番号太少,是以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正規規部之外,還有不少“特殊”編制,比如獨立團、教導團和教導旅等,後來還出現了支隊這一編制。

這些支隊有以上司人命名的,比如八路軍129師所屬的秦賴支隊,就是以支隊司令秦基偉和支隊政委賴際發來命名的。還有以活動區域指令的,比如本文要講的新四軍金蕭支隊。
金蕭支隊成立于1943年12月,因為主要活動在金華和蕭山等地,是以被人們稱為金蕭支隊。金蕭支隊成立之初,總兵力800多人,蔡群帆為支隊長,楊思一任政委,彭林為參謀長。
金蕭支隊成立後,多次和當地的日僞軍交手,由于兵力和武器裝備都不如對手,是以戰鬥方式主要以遊擊戰和伏擊戰為主。據不完全統計,從成立之初到抗戰勝利的一年多時間内,金蕭支隊和敵人進行大小戰鬥一百多次,累計殲敵2000多人。
在這一時期,蔡群帆的職務比彭林要高,而且作為軍事主官,他的戰功也比彭林要大。以此來看,1955年大授銜的時候,蔡群帆的軍銜應該比彭林要高一些,至少也應該平級。但結果卻是彭林成了開國中将,蔡群帆僅被授予大校軍銜,這是為何呢?
第一個原因是蔡群帆的資曆不如彭林。蔡群帆是浙江鄞縣人,出生于1915年,由于家境還可以,他接受了比較好的教育。在上海讀書期間,他開始接受進步思想,并參加了一些抗日救亡運動。
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後,蔡群帆加入了我黨,先是在淞滬地區組建和發展抗日武裝,後來又奉命來到浙江東部地區,開辟浙東抗日根據地。在他的努力下,部隊由最初的130多人發展到500多人,并在會稽山站穩了腳跟,最終發展成金蕭支隊。
蔡群帆大校
彭林雖然比蔡群帆大一歲,但很早就參加了革命,16歲就加入了紅軍隊伍,先後在紅6軍團和紅二方面軍中任職,擔任過紅二方面軍第6軍模範師政委,并跟随部隊參加了長征。通過對比我們不難發現,在資曆方面,蔡群帆是不如彭林的。
第二個原因是蔡群帆後勁不足,沒有彭林進步快。解放戰争期間,雖然二人都在華野任職,但蔡群帆卻沒有彭林進步快。蔡群帆的最高職務是華野一縱參謀處長,彭林的最高職務是32軍政委。
彭林中将
新中國成立後,蔡群帆先後擔任過20軍60師參謀長和東軍區司令部作戰處處長等職;彭林則擔任過鐵道公安部隊政委和海軍旅順基地政委。1955年大授銜的時候,彭林由于在紅軍時期就擔任過師政委,是以最終被授予中将軍銜;蔡群帆由于沒有紅軍時期的經曆,解放戰争時期的職務也不是很高,是以最終被授予大校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