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蔣委員長背後有“高人”,老蔣對他言聽計從,為什麼會死于非命

有人稱他是蔣介石的“郭嘉”,也有人稱他是當代“諸葛亮”-初出茅廬,一道“出師表”,

他幫助蔣介石成功“削藩”,一統江山:

以軍事方法解決李宗仁,以經濟方法分化馮玉祥,以政治方法對付閻錫山,以外交方法收攏張學良。

他力主“攘外必先安内”,一招“三分軍事,七分政治”之策,逼迫紅軍走上長征路。

蔣介石背後的這個“高人”名叫楊永泰,廣東茂名人,17歲時,楊永泰就考中了秀才。

蔣委員長背後有“高人”,老蔣對他言聽計從,為什麼會死于非命

蔣介石與楊永泰

他投靠過北洋軍閥,追随過孫中山,也投身過西南軍閥,最後又投奔了蔣介石。

國民黨内許多人欽佩楊永泰的才華,但又十分鄙視楊永泰的為人,認為他這個人在政治上靠不住,是典型的投機分子。

但是,蔣介石的盟兄黃郛和熊式輝卻非常賞識楊永泰,并一起把他力薦給了蔣介石。

北伐戰争之後,蔣介石開始考慮“一統江山”的問題,可是,各地軍閥也是蔣介石最頭疼的問題。

楊永泰剛一“出山”,就給蔣介石獻上一道“出師表”,輕輕松松地破解了這個難題。

這就是楊永泰的“削藩”謀略。

蔣介石按楊永泰的建議,首先采取“調虎離山”之策,将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人召到南京,計劃對他們明升暗降,解除兵權。

蔣介石任命馮玉祥為行政院副院長兼軍政部部長、閻錫山為蒙藏委員會委員會長兼内政部部長、李宗仁為軍事參議院院長。

蔣介石緊接着實施楊永泰獻上的第二計-召開編遣會議,“杯酒釋兵權”。

但是,編遣會議的結局出乎蔣介石的所料,各路“諸侯”對裁兵二字異常敏感,會議無疾而終。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楊永泰建議蔣介石:用軍事手段,首先制服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

當時,桂系控制了廣西至山海關間長達千裡的戰線,如何擊敗李、白這個“一字長蛇陣”?

楊永泰向蔣介石獻計:先擊蛇首,後斬蛇尾,武力、政治雙管齊下。

蔣介石依計行事,他首先軟禁了李濟深,随即讓陳銘樞、陳濟棠接棒廣東,然後派唐生智攜巨款去天津,說服其老部下李品仙倒戈反桂,老蔣不用一兵一卒,便把白崇禧逼得倉皇出走。

蔣委員長背後有“高人”,老蔣對他言聽計從,為什麼會死于非命

老照片

接着,蔣介石親率大軍直搗武漢,楊永泰則秘密來到香港,憑着三寸不爛之舌,說服與桂系不睦的俞作柏出面策動李明瑞、楊騰輝倒桂。

結果,蔣、桂兩軍剛一交火,桂軍前敵總指揮李明瑞便脫離戰鬥,桂軍一敗塗地。

李宗仁、白崇禧被迫退守廣西,蔣介石率各路大軍四面施壓,李、白二人隻能逃去了香港。

就這樣,楊永泰協助蔣介石首先平定了桂系。

對付馮玉祥,蔣介石按照楊永泰的計策,改用經濟手段瓦解馮玉祥的軍隊。

蔣介石派出“特使”,用白花花的“銀子”和信誓旦旦的承諾,把馮玉祥的部下韓複榘、石友三拉下了水,五天後,馮玉祥被迫宣布下野。

楊永泰的計謀屢試不爽,蔣介石大喜過望。

1930年3月,鹿鐘麟、商震、白崇禧、張發奎等57個将領通電全國,共同推舉閻錫山為陸海空軍總司令,聯合倒蔣。

蔣介石氣得暴跳如雷,楊永泰卻十分冷靜,他胸有成竹地向蔣介石獻計:

采取陸、空協同戰術威懾聯軍;繼續采取“銀彈”戰術,瓦解西北軍;全力拉攏持觀望态度的東北軍。

蔣介石再次依計行事,五個月後,東北軍倒向了蔣介石,閻錫山避居大連,馮玉祥移居汾陽,其苦心經營20多年的西北軍土崩瓦解。

蔣介石完成“削藩”大業,隻用了不到3年時間,楊永泰“功不可沒”。

對于如何剿滅中共這個蔣介石的“心腹之患”,楊永泰也向蔣介石獻上了“錦囊妙計”。

當時,蔣介石平定了各路諸侯,躊躇滿志,舉兵進攻中共上司的革命根據地,然而,三次“剿共”,國民黨軍接連敗北。

蔣委員長背後有“高人”,老蔣對他言聽計從,為什麼會死于非命

蔣介石與“二陳”

楊永泰向蔣介石呈上了一份“萬言書”,核心内容有兩點:

攘外必先安内-所謂“安内”,“當以剿滅中共為第一要務”;

“剿共”政策-三分軍事,七分政治。

蔣介石對楊永泰的“萬言書”大為贊賞,遂破格提升楊永泰為鄂豫皖“剿共”司令部秘書長。

楊永泰從此正式從幕後走向“前台”,成為蔣介石帳前的“首席”軍師。

在“圍剿”鄂豫皖蘇區的戰鬥中,楊永泰的謀略果然奏效。

紅軍沒有及時調整戰略戰術,迫不得已向西撤退,撤出了鄂豫皖根據地。

蔣介石對楊永泰更加言聽計從,他立即親臨江西,指揮國民黨軍全力“圍剿”中央蘇區。

第五次“圍剿”,蔣介石調集了50萬重兵,因為采取了“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政策,又有薛嶽的碉堡戰術相輔相成,紅軍傷亡慘重,不得不撤離蘇區,開始了史無前例、無比悲壯的萬裡長征。

當然,紅軍失利的原因并非僅此一項,當時,紅軍的指揮權掌控在“洋顧問”手裡,機械、教條,不切實際等等,都是緻命的錯誤。

而楊永泰卻因為“剿共”有功,當上了國民黨第五屆候補中央執行委員。

對付紅軍,蔣介石毫不手軟,對付“占地為王”的地方軍閥,蔣介石也是毫不留情。

在“圍剿”紅軍的同時,蔣介石“摟草打兔子”,捎帶着拿下了“天府之國”四川。

1934年底,國民黨軍尾随長征中的紅軍主力進入西南。

楊永泰知道蔣介石早就對四川“垂涎欲滴”,不失時機地獻上一計:以追剿紅軍之名,派中央軍入駐四川。

劉湘号稱“巴壁虎”,是四川實力派,他一直都在提防蔣介石染指四川。

蔣委員長背後有“高人”,老蔣對他言聽計從,為什麼會死于非命

劉湘

是以,劉湘積極組織力量,賣力地圍剿紅軍,但遭到了紅軍頑強的反擊,川軍損兵折将。

劉湘跑到南京求援,此舉正中蔣介石下懷,蔣介石馬上表态-派中央軍10個師即刻入川。

不料,劉湘要錢、要槍、要炮,就是不要中央軍入川。

楊永泰這時獻計道:“可以給錢、給軍械,也可以不派兵,但是要提一個要求,派參謀團協助川軍作戰。”

劉湘不知是計,一口答應了下來。

于是,賀國光率參謀團進入了四川,随後就開始“翻江倒海”。

參謀團按照楊永泰的計謀,出手第一招,就樂壞了劉湘。

他們幫劉湘組建了四川省政府,統一了四川的軍政管理權,劉湘坐上了四川的“第一把交椅”,自然樂不可支。

楊永泰再獻一計:重新劃定行政專署,由省政府委派專員。

劉湘沒有想到,這些專員都是楊永泰、賀國光安排的親蔣人士,就此一計,楊、賀就把四川省地方官員都抓在了手中。

随後,楊永泰又使出“殺雞儆猴”之計,開始在四川“立威”,他們以“與紅軍作戰不力”為由,撤了川軍将領田頌堯的職務。

蔣委員長背後有“高人”,老蔣對他言聽計從,為什麼會死于非命

油畫 紅軍長征圖

接下來,楊永泰開始“換湯又換藥”,駐川參謀團改為重慶行營,蔣介石親自擔任行營主任,楊永泰則當上了秘書長兼第二廳廳長。

此時的劉湘已經完全陷于被動,他懊悔不已,卻已身不由己。

楊永泰的計謀并沒有就此打住,他又向蔣介石獻上了一計-開辦軍官訓練團,整訓并控制川軍軍官。

1935年7月,蔣介石自任團長的軍官訓練團在四川峨眉山開辦,陳誠副團長和楊永泰聯手,對這些川軍軍官封官許願,竭盡拉攏分化之能事。

訓練團還沒有結束,就有一大批川軍将領倒向了蔣介石一邊。

眼見火候已到,楊永泰獻上最後一計-進行“川康整編”,實作“川軍國家化,川政中央化”。

到了這個地步,劉湘追悔莫及,悔之晚矣。

就這樣,在楊永泰精心謀劃下,蔣介石牢牢控制了四川。

楊永泰也由一個草居在野的政客,一躍成為蔣介石的“首席智囊”。

楊永泰雖然足智多謀,但是政治上卻表現得較為幼稚,他有“運籌帷幄”的智慧,卻缺乏政治眼光。

也許是“恃寵而驕”吧,楊永泰在蔣介石那裡風光無限,備受寵幸,卻有意無意地得罪了同樣顯赫一時的CC系。

國民黨内盛傳一句話-“蔣家天下陳家黨”,楊永泰偏偏不把陳家兄弟放在眼裡。

1934年6月,南昌機場發生火災,一把大火燒毀了10多架轟炸機。

在調查過程中,CC派試圖掩蓋真相,而楊永泰死追不放,結果真相大白,這是一場重大縱火案,主犯為航空署長徐培根。

楊永泰是以徹底惹怒了CC系,把CC系逼到了“牆根”。

陳果夫是以恨得咬牙切齒,他提出要“清君側”,下決心整垮楊永泰。

在楊永泰與CC系之間,蔣介石選擇了“各打一棒、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之策,為了平衡各派利益,蔣介石決定将楊永泰調往湖北,出任湖北省主席。

可是,這一舉動遭到了CC派的激烈反對,他們煽動群眾、挑動學生上街遊行,反對楊永泰赴武漢上任。

蔣介石聞訊勃然大怒,為支援楊永泰,蔣介石不惜要對二陳開刀,這才吓住了湖北省黨部的CC分子。

楊永泰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離開南京,逆江而上。

楊永泰自稱能夠“未蔔先知”,可是,他做夢都沒有想到,一旦離開蔣介石的庇護,自己就離末日不遠了。

1936年10月25日,楊永泰參加完一場宴會,準備乘船回武昌時,一個刺客突然開槍,楊永泰應聲倒地。

蔣委員長背後有“高人”,老蔣對他言聽計從,為什麼會死于非命

攘外必先安内

楊永泰咽氣前隻留下一句話:“吾早知必有今日……”楊永泰終年56歲。

至于是什麼人刺殺了楊永泰,曆來說法不一,有人說是胡漢民的親信、國民黨中宣部長劉蘆隐所指使;有的說是“複興社”的報複行動。

更多人說這是CC系一手策劃的,卻讓劉廬隐做了替罪羊。

楊永泰為蔣介石出謀劃策,深受蔣介石器重,卻成了國民黨派系争鬥的槍下冤魂,讓蔣介石惋惜了許多年。

直至敗退到了台灣島,蔣介石還對楊永泰念念不忘:“楊永泰不死,我也許不會到台灣來。”

果真如此嗎?

蔣介石也許有所反思,或有懊悔,但是,曆史不可能倒退,也沒有那麼多的“也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