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27日,長津湖戰役打響。志願軍第9兵團十多萬将士冒着嚴寒向敵人發起了勇猛沖擊,很快就将美陸戰第1師和美步兵第7師截成了數段。經過20多天的苦戰,我軍重創美陸戰第一師,并全殲了北極熊團,創造了抗美援朝戰争中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紀錄。同時9兵團自身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減員将近48000人,其中凍傷28954人。

凍傷比戰鬥傷亡還多,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有人說是因為後勤部門沒有給9兵團發放足夠的棉衣。其實這個說法并不準确,根據《抗美援朝戰争後勤經驗總結資料選編:軍需類》一書記載,9兵團入朝前後後勤部門共向其發放棉衣141413件,手套234000付,各種棉鞋172331雙,各種棉帽185319頂,棉背心185876件,絨褲5萬條。
當時9兵團共轄3個軍12個師,總兵力約15萬人。除了棉衣還差8000多件外,棉鞋、手套、棉帽和棉背心都是超額發放的。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後勤部門給9兵團發足了禦寒衣物,為何在長津湖戰役中,9兵團仍然出現了将近29000人的凍傷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個原因是這些數目龐大的禦寒衣物并沒有在第一時間發放到9兵團手中。9兵團從南方出動時,任務已經非常緊急了,根本沒有時間在沈陽停留換冬裝。隻能是部隊先過江,禦寒衣物随後由後勤部門發往前線。當時志願軍後勤部門共有汽車735台,入朝20天後就被炸毀過半。剩餘的數百輛汽車既要運糧食和彈藥,又要運冬裝,根本忙不過來。
是以,後勤部門雖然給9兵團發放了數目龐大的禦寒衣物,但由于運輸能力所限,很多都停留在了賬面上。第一批入朝的部隊同樣遭遇了類似的情況,比如38軍就曾在12月21日的報告中抱怨說“東後及分部由電報所分發的東西,大部限于紙上空談,現在既不知在何處,更不知何時能到手”。後勤發了足夠的禦寒衣物,但由于運輸能力所限,9兵團并沒有全部收到,一線部隊是以出現了凍傷情況。
第二個原因是極端嚴寒的天氣所導緻。北韓的冬天本來就十分寒冷,偏偏1950年的冬天又遭到了西伯利亞寒流侵襲,最低氣溫曾經達到了零下40攝氏度。9兵團長期在南方駐紮,根本無法适應如此嚴寒的天氣。長津湖戰役中,為了達到戰役發起的突然性,9兵團許多部隊都在嚴寒中潛伏了很長時間,吃得又是凍洋芋,是以出現了大面積凍傷。再看9兵團的對手美陸戰一師,該師裝備了最頂級的禦寒服裝,吃得又都是高熱量食物,但依然凍傷了7000多人,這就足以說明當時的氣候是多麼惡劣了,這也是9兵團凍傷近29000人的最主要原因。
第三個原因是部隊不少戰士缺乏防凍常識。長津湖戰役後期,作為預備隊的26軍承擔了追擊美陸戰一師的重任。但該軍由于凍傷嚴重減員,最終導緻甕中之鼈的美陸戰一師僥幸逃脫。26軍在戰後總結時曾有這有這樣一段話:“部隊缺乏防凍常識,如李傑同志(331團政委),對凍傷号召熱水燙足。不少部隊作戰中強調輕裝,将被子存下,忽視保溫,凍傷之後還要烤火,是以部隊産生了大批而嚴重的凍傷。”
由于缺乏防凍常識而出現嚴重減員的情況尤其令人痛心。比如26軍77師231團1營機炮連,該連有兩挺重機槍、8門迫擊炮和多具火箭筒,是全營最為依賴的火器分隊,肩負着在戰鬥中提供火力支援和火力壓制的重任。追擊戰發起後,該連連續數日強行軍,戰士們都疲憊不堪,一到宿營地就全躺下了。許多人很快就凍傷了,醒來後有人點起了火,不少人都把被凍傷的手和腳伸到火邊烤,當時就把手腳給烤壞了。等再出發時,戰士們都半躺在地上,不能走路。齊裝滿員204人的機炮連,隻剩下12個能行軍的,全連就這樣失去了戰鬥力。
正是由于以上三個原因,9兵團才在長津湖戰役中出現了将近29000人的凍傷減員。但就是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英勇無畏的志願軍将士們依然給了武裝到牙齒的敵人以重創,他們的勇悍給敵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時任美陸戰一師作戰處處長的鮑澤在自己的回憶錄中說:“我相信,長津湖的冰天雪地和中國軍隊不顧傷亡的狠命攻擊是每一個陸戰隊員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噩夢。”
抗美援朝是大陸的立國之戰,這一戰打出了軍威和國威,令全世界對新中國刮目相看。著名作家李峰所著的
《決戰北韓》以翔實的史料全面揭開了北韓戰争台前幕後的諸多曆史真相,如中美蘇朝最高上司層的博弈較量,北韓人民軍南征的真相,中國出兵北韓真相,中美軍戰力真實對比,蘇聯對華軍援、空軍參戰的内幕,志願軍戰俘的真實境遇,闆門店談判過程等等,破除了有關北韓戰争的種種迷思與誤解,非常真實出彩。
是一本不能不讀的好書。白金珍藏插畫版現價隻要69元,點選【去看看】就可以購買。
); }
【灼見】正版 決戰北韓全2冊 中美戰争紀實戰争書 照片白金紀念版
¥69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