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國産混動系統百花齊放,比亞迪長城奇瑞吉利都推出了自家的混動系統,這些混動系統無一例外,從結構上來說,都是雙電機串并聯式混動系統,在駕駛平順性、虧電油耗、動力性能方面,都表現出了非常不錯的實力。而與此同時,歐洲車企卻幾乎還在用着結構落後的混動系統,無論是能耗表現,還是行駛的平順性,都不如國産混動。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像大衆、寶馬、奔馳這些歐洲車企,卻在混動系統的表現上不如國産混動系統呢?
歐洲車企混動系統主要架構
歐洲車企的混動目前以P0~P4構型為主,特别是P0和P2架構。48V輕混系統,就是典型的P0架構,而大衆、寶馬的插電混動系統,都是P2架構的經典代表。
但是無論是P0還是P2架構,都是相對比較落後的混動架構了,以P2混動為例,這種混動系統,電機位于發動機與變速箱之間,位于離合器之後,是歐洲車企采用最多的混動結構,這種混動系統相容性比較強,結構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動力性較強。
但是與此同時,它無法實作串聯驅動,它是所有混動構型中唯一仍然需要變速箱的,增加了能量損耗,是以它的饋電油耗和行駛平順性,都表現一般,俗稱就是,“有電一條龍,沒電一條蟲。”
對比下來,國産混動系統采用的雙電機串并聯混動,表現無疑是要強得多。燃油經濟性就不提了,完全是碾壓,而以前P2結構在動力性能方面的優勢,也可以通過更強的發動機輸出和更高功率的電機彌補,摩卡PHEV和比亞迪的DM-P車型,都能夠實作5秒以内的零百加速。
歐洲混動技術落後的幾個原因
有人說,是因為混動專利都掌握在日系車企的手中,如果說是因為專利限制,無論是paice的專利,還是豐田汽車的THS混動專利,都已經到期了,已經為其他車企采用這種混動結構掃清了障礙。
而如果說是因為歐洲車企沒有這樣的技術實力,那更是不靠譜,相信以歐洲這些老牌車企的實力,一台高熱效率的阿特金森循環發動機,肯定是可以造出來的,而大功率的電機和電池完全可以從供應商采購到。
我認為,之是以歐洲車企沒有采用這樣的混動技術,是這樣幾個原因:
1、成本控制問題
在比亞迪DM-i混動出現之後,很多人認為,造出又便宜、油耗又低的混動系統,似乎不是那麼難的事情,但是從魏牌混動車型的定價就能看出來,混動系統的成本控制問題,不是那麼簡單的,而比亞迪混動能夠賣得好,也不是簡單的先發優勢就能概括的。
而歐洲車企,在串并聯混動系統領域并沒有太多的技術積累,此時再去轉身研發這類混動系統,肯定是能夠量産,但是成本方面,恐怕是很難和國産車企競争。花大力氣去研究注定叫好不叫座的産品,大衆寶馬奔馳等等都沒有太大的興趣。
2、國情問題
衆所周知,歐洲車企在本土主銷的車型,以柴油車型為主,這些車型本身油耗就不高,再加上歐洲車企主要研發方向是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而插電混動系統,隻是歐洲車企為了應付排放政策,妥協下的産物,而博世為歐洲車企提供了一整套的插電混動方案,這種混動系統,對于内燃機的功率體積密度要求高,正好适合渦輪增壓發動機,另外,這種并聯式的混動系統架構,動力強,提速快,能夠充電實作純電行駛,也符合歐洲人的需求,是以歐洲車企就主打并聯式的混動系統。(歐洲也有串聯式混動,這個有機會再聊)
對于串聯式或者串并聯式混動系統,歐洲車企沒有太大的興趣。
3、電氣化轉型問題
我們之前說過,歐洲車企和日系車企,其實在90年代,在高性能發動機方面都大放異彩,日系車企甚至要壓過德系車企一頭,但是之後有兩次在道路選擇上分道揚镳,走了完全不同的兩條道路。
第一次是在越來越嚴苛的排放政策下,歐洲車企轉而去研究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通過降低排量來降低油耗,而日系車企轉而去提高發動機熱效率,通過提升熱效率來降低油耗。此後,這兩條路線雖有交叉,但是在最開始歐洲車企和日系車企的确是這麼選擇的。
第二次是在電氣化的浪潮下,日系車企短期來看,把混動車型當做了主力,認為内燃機不會那麼快淘汰。采用的是小步慢跑的政策,純燃油車,到混動車,再到純電或氫燃料汽車。
歐洲車企則認為混動隻是過渡産品,不會存在太久,希望從燃油車時代直接過渡到純電時代。這背後也有歐洲車企,不願意放棄自身在内燃機領域巨大的優勢地位的因素。采用的是大跨步政策,把内燃機壓榨到極緻,再一步跨到純電動車。
這兩次技術路線的差别,導緻出現了歐系車,在混動領域的技術積累不夠強,研發的意願也不夠大,甚至被國産車反超的情況。歐系車的混動系統相對落後,日系車的混動系統價格較高,這就是國産車的機會所在。
目前來看,混動車型可能至少在未來10年的時間,還會繼續發光發熱,而這10年會發生什麼?國産車在這10年的時間真正崛起,也未必沒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