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舉何要按區錄取:曾經搞得國家南北對立

我國的考試制度相當源遠流長,從隋唐時期開始的科舉考試制度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乃至全世界的選拔人才的模式,革命領袖孫中山先生就認為考試制度是我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在他的政權設計裡也有獨立于行政、立法等權力的考試權。即使到如今,聯考、研考、公務員考試等依然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着中國人的生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多數省份的聯考都是各省獨自命題并閱卷,即使最近幾年大部分地區又重新開考全國卷,也依然是由各省劃定各批次大學線,分别錄用人才。這并非是建國後才有的創舉,在很多年以前,我國的科考就已經根據地域來選拔人才了。

科舉何要按區錄取:曾經搞得國家南北對立

五權分立的構想

故事發生在洪武三十年,距離殺起人來不眨眼的朱元璋去世隻有一年左右的時間。這一年是科舉年,經過二月會試、三月殿試之後,一共錄取了五十一名進士。這個數字确實很少,但并不奇怪,因為每屆考試錄取的人數大概都是這個數。但是仔細一看戶籍,這五十一位天之驕子全部都是南方人,北方的士子在這一榜中全部未能金榜題名。

科舉何要按區錄取:曾經搞得國家南北對立

南北榜案

自己本就是南方人的朱元璋在這一事件上不能不有所表示,他馬上指令成立聯合調查組,對這一次考試的試卷進行重新批閱。更加令人震驚的事情出現了,聯合調查組将這一屆考生的試卷複核以後,認為錄取的考生水準沒有問題,反倒是落榜的考生試卷裡面有些話犯了忌諱,将他們落榜并沒有什麼問題。

按理說案子到這應該就可以結了,但是調查結果公布以後,輿論不但沒有平息,反而更加震動。北方的官員更加憤怒,認為不但是主考官在舞弊,連調查組的人都在幫着搞鬼,擺明了就是欺負北方人!一時間南北幾乎對立,朝堂之上全是南北官員之間的互相攻擊。

科舉何要按區錄取:曾經搞得國家南北對立

“南北榜案”漫畫

最高上司朱元璋是怎麼處理的呢?他突然下诏,說劉三吾等考官是“藍玉案”的餘孽,劉三吾因為歲數大了被流放,其他考官甚至被處以淩遲之刑。而後,朱元璋親自命題并主考,重新錄取了六十一位舉子,全部都是北方人。這一事件又被後世稱為“南北榜案”。

盡管朱元璋依靠他個人的鐵腕平定了這一次的争端,但是依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南北差距過大的事實。數十年後,朱元璋的孫子明仁宗時期,才将國家分為南北區,規定北區的士子必須占錄取比例的百分之四十。又過了幾年,宣宗時期,為了照顧老少邊窮地區以及朱元璋的老家,從南北區各扣除百分之五,又将雲貴川、合肥、滁州、和縣、鳳陽、滁州等皖中地區劃為中區,占百分之十。這就形成了南北中分别錄取的制度,直到科舉制度廢除都一直存在。

“南北榜案”中,劉三吾等人的品行和操守都是有口碑的,而攻擊他們的也隻是說他們搞地域歧視,沒有說他們收受賄賂故意放水的,這反倒從側面說明考官們并沒有存心刁難北方人。實際上,考官們根本看不到考生的姓名,更不清楚他到底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換言之,劉三吾等人受刑是實實在在的冤案。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這些官員是無辜的,否則他就會将那些已經錄取的士子廢棄,但他還是動手處罰了主考們。這是為什麼呢?

科舉何要按區錄取:曾經搞得國家南北對立

古代科舉考試

要弄清這個問題,就必須先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南北方士子的水準相差這麼大?我們知道,明朝初年是中國曆史上少見的大一統王朝首都定在南方的時期,一方面是因為南京是朱元璋最早攻下來的大城市,算是他的老窩;另一方面是因為相比戰亂不斷的北方,南方的環境比較安定,更适合發展。但這對于政治中心長期處于北方的中華帝國而言卻是比較反常的,尤其是此時無論是朝廷裡的官員梯隊還是人才儲備都是以南方占絕對優勢。就連朱元璋本人的老家鳳陽,按照地理角度來算都屬于南方(鳳陽在淮河以南)。

南方對北方的領先不僅展現在經濟和人員占位上,也展現在教育上,這也是可想而知的。北方在靖康之恥以後就沒有被漢族的中央政權統治過,蒙古人更是對國家的文化建設起到了大破壞的作用,北方的教育文化水準自然可想而知。而南方在南宋時期的文化反而有了更大的發展,即使在元朝時期也相對沒有遭到那麼嚴重的破壞,明初的功臣宿将又大多都是南方出身,對家鄉的文化教育支援力度自然更大。久而久之,南方的教育水準超過北方,自然就不奇怪了。

科舉何要按區錄取:曾經搞得國家南北對立

明代行政區劃地圖

南北有差距,這是事實,而且實際上這一差距還在進一步被拉大,到了明末的時候南北間經濟文化水準的差距已經大到了近乎兩個國家的水準。作為國家上司人,又是南方人,朱元璋肯定會看到這一點,而且必須盡量抹平這種差距。如果任由南方舉子占據金榜,北方人長期在官場上沒有話語權,那麼這樣發展下去北方和南方之間的沖突隻會越來越大。兩百年來南北方都沒有在一個漢族王朝下共同生活過,之間本來就已經有了嫌隙,南方人如果還占據官場的優勢地位,那麼這種嫌隙就有可能發展成離心力,最終形成分裂勢力。讓朝中有北方人,既能在地域上有所制衡,又可以在官本位的中國依靠這些官員帶動地方發展,使南北間的差距得以縮小,至少不會拉的太大。

那麼為什麼劉三吾們必須服刑呢?因為在這一事件中,沒有誰做錯了:考生們沒有錯,為他們辯解的官員也沒有錯,議論的百姓也沒錯,皇帝也沒錯。那麼,做錯了的,隻有考官。争端已經出現了,必須有人為此負責。不能讓考生負責,官員百姓都不負責,皇帝更不可能負責,那麼就隻能是考官負責。畢竟單純從機率的角度來說,五十多人全是南方人的機率幾乎為零,出現這一極小機率事件讓人不能不覺得是有人從中搗鬼。而且,按照朱元璋的思維,不殺幾個人,又怎麼能服衆呢?

“南北榜案”雖然以幾位考官的鮮血結尾,但是它為整個國家考試制度的完善客觀上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分區錄取的原則很好的貼合了我國國土面積廣大、人口密度分布不均、各地教育水準參差不齊的特點,保證了各地的優秀生員都有獲得更好教育生員會和資格,為國家的均衡發展作出了不小的貢獻。從這個角度來看,相比洪武四大案而言,南北榜案不僅死的人數少了很多,其影響也正面的多得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