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争期間,被我軍消滅的國軍高達800多萬。那麼擁有如此龐大兵力的老蔣,為何在短短三年間就一敗塗地了呢?淮海戰役是最好的答案。為了打好這場戰略大決戰,老蔣把自己能派的精兵強将全都派了出來,并給參戰的官兵打氣說:“80萬對60萬,優勢在我!”但這場戰役的結局卻大大出乎了老蔣的預料,國軍敗得慘不忍睹。作為擁有絕對優勢兵力的一方,國軍為何沒打赢淮海戰役呢?我想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個原因是國軍将帥之間離心離德,一盤散沙。淮海戰役爆發前,老蔣先後任命了白崇禧、杜聿明和宋希濂三人來指揮這場戰略大決戰。這三個人的軍事指揮才能在國軍進階将領當中都名列前茅,但他們都以各種借口拒不上任。白崇禧拆老蔣的台還好了解,因為桂系和老蔣本來就是死對頭,雙方之間曾多次開戰。白崇禧巴不得看老蔣的笑話,當然不會替他分憂了。
白崇禧拒不上任,老蔣隻能讓劉峙出面支援大局。但他又對劉峙的能力不放心,準備給他找一個得力的副手來輔佐。這個副司令的人選,老蔣首先想到的是黃埔一期畢業的宋希濂。于是親自給他去電催促他上任:“徐蚌為首都門戶,黨國安危所系,希吾弟毅然負此艱巨,迅即赴徐與劉總司令及各将領妥善部署,勿再延遲為要。”
按說宋希濂是老蔣的嫡系心腹,理應在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為老蔣排憂解難。但他擔心自己指揮不動邱清泉,将來如果戰敗老蔣會把責任都算在自己頭上,是以複電說:“惟有一事不能不事先為鈞座呈明者,徐州方面以邱清泉兵團為骨幹,邱為人驕橫跋扈,目空一切,與友軍不能和衷協調,如萬一将來再發生類似豫東戰役的情況,以緻贻誤戎機,則所關甚大,誰負其咎?”
老蔣見宋希濂将了自己一軍,知道他不願意當這個副總司令,是以也就沒有再勉強,轉而找到了杜聿明,讓他來徐州幫劉峙指揮。但杜聿明卻借口葫蘆島的國軍還沒有撤退完畢,拒不上任。後來老蔣多次派人催促,杜聿明才不得不硬着頭皮來到了徐州,此時黃百韬兵團已經被華野重重包圍。在事關“黨國存亡”的關鍵時刻,白崇禧、宋希濂和杜聿明作為進階将領,卻無一人主動為老蔣分憂。将帥離心離德至此,焉能不敗!
第二個原因是國軍進階将領之間同床異夢,見死不救。碾莊戰役爆發前,黃百韬就預感到了自己有被華野包圍的危險。是以當他率部來到曹八集的時候,親自去找了李彌,請求他和自己一同撤退。這樣兩個兵團加起來就有十好幾萬的兵力,華野要想吃掉他們難度不小。但李彌卻拒絕了黃百韬的請求,他把黃百韬扔在曹八集,自己跑了。
黃百韬被華野包圍後,李彌又奉命和邱清泉前來解圍。這二人為了儲存實力,誰也不願意拼死向前。黃百韬對國軍中的這種陋習深有體會,他不無感慨地對25軍軍長陳士章說:“國軍當中誰肯不顧自己的損失而急别人之難?誰肯自冒犧牲而解救别人之危?”這個問題陳士章無法回答,他隻能苦笑着搖了搖頭。由于李彌和邱清泉的見死不救,黃百韬最終兵敗身亡,國軍在淮海戰場上陷入了全面被動,失敗隻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了。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解放軍之間的密切協同。當華野全力圍殲黃百韬兵團的時候,重武器極為缺乏的中野以極大的勇氣将前來增援的黃維兵團阻擋并包圍了起來,使華野免除了後顧之憂。後來中野圍殲黃維兵團遇到了困難,華野從包圍杜聿明的兵力中抽出了三個縱隊,由參謀長陳士榘親自帶領前往增援,最終将黃維兵團全殲。正是靠着這種密切協同,我軍才在總兵力比敵人少了20萬的情況下,仍然能在局部戰場集中優勢兵力将敵人分割包圍,然後逐一殲滅。
第三個原因是老蔣失去了民心。淮海戰役中,80萬國軍的後勤靠的是鐵路和空中運輸。我軍當時既沒有火車更沒有飛機,後勤隻能靠百姓來解決。500萬支前民工不僅運來了前線急需的食物和槍彈,同時還把戰場上負傷的戰士送回了後方醫治,這種後勤保障能力是國軍完全無法相比的。包圍圈中的國軍忍饑挨餓,我軍将士卻能吃上熱氣騰騰的飯菜,這種情景在淮海戰場上随處可見。
連飯都吃不飽,國軍的士氣降到了冰點,仗自然也就無法再打下去了。陳毅元帥在總結這場大決戰獲勝的原因時曾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老百姓用小推車推出來的!這就是民心向背的力量,老蔣永遠也不會懂。是以雖然他擁有800萬大軍,但将帥離心離德,進階将領之間又同床異夢,再加上民心向背,最終導緻在短短三年多時間裡就輸掉了解放戰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