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老蒋拥兵800万,为何仍输掉解放战争?这场大决战是最好的答案

解放战争期间,被我军消灭的国军高达800多万。那么拥有如此庞大兵力的老蒋,为何在短短三年间就一败涂地了呢?淮海战役是最好的答案。为了打好这场战略大决战,老蒋把自己能派的精兵强将全都派了出来,并给参战的官兵打气说:“80万对60万,优势在我!”但这场战役的结局却大大出乎了老蒋的预料,国军败得惨不忍睹。作为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一方,国军为何没打赢淮海战役呢?我想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老蒋拥兵800万,为何仍输掉解放战争?这场大决战是最好的答案

第一个原因是国军将帅之间离心离德,一盘散沙。淮海战役爆发前,老蒋先后任命了白崇禧、杜聿明和宋希濂三人来指挥这场战略大决战。这三个人的军事指挥才能在国军高级将领当中都名列前茅,但他们都以各种借口拒不上任。白崇禧拆老蒋的台还好理解,因为桂系和老蒋本来就是死对头,双方之间曾多次开战。白崇禧巴不得看老蒋的笑话,当然不会替他分忧了。

白崇禧拒不上任,老蒋只能让刘峙出面支持大局。但他又对刘峙的能力不放心,准备给他找一个得力的副手来辅佐。这个副司令的人选,老蒋首先想到的是黄埔一期毕业的宋希濂。于是亲自给他去电催促他上任:“徐蚌为首都门户,党国安危所系,希吾弟毅然负此艰巨,迅即赴徐与刘总司令及各将领妥善部署,勿再延迟为要。”

老蒋拥兵800万,为何仍输掉解放战争?这场大决战是最好的答案

按说宋希濂是老蒋的嫡系心腹,理应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老蒋排忧解难。但他担心自己指挥不动邱清泉,将来如果战败老蒋会把责任都算在自己头上,因此复电说:“惟有一事不能不事先为钧座呈明者,徐州方面以邱清泉兵团为骨干,邱为人骄横跋扈,目空一切,与友军不能和衷协调,如万一将来再发生类似豫东战役的情况,以致贻误戎机,则所关甚大,谁负其咎?”

老蒋见宋希濂将了自己一军,知道他不愿意当这个副总司令,因此也就没有再勉强,转而找到了杜聿明,让他来徐州帮刘峙指挥。但杜聿明却借口葫芦岛的国军还没有撤退完毕,拒不上任。后来老蒋多次派人催促,杜聿明才不得不硬着头皮来到了徐州,此时黄百韬兵团已经被华野重重包围。在事关“党国存亡”的关键时刻,白崇禧、宋希濂和杜聿明作为高级将领,却无一人主动为老蒋分忧。将帅离心离德至此,焉能不败!

老蒋拥兵800万,为何仍输掉解放战争?这场大决战是最好的答案

第二个原因是国军高级将领之间同床异梦,见死不救。碾庄战役爆发前,黄百韬就预感到了自己有被华野包围的危险。因此当他率部来到曹八集的时候,亲自去找了李弥,请求他和自己一同撤退。这样两个兵团加起来就有十好几万的兵力,华野要想吃掉他们难度不小。但李弥却拒绝了黄百韬的请求,他把黄百韬扔在曹八集,自己跑了。

黄百韬被华野包围后,李弥又奉命和邱清泉前来解围。这二人为了保存实力,谁也不愿意拼死向前。黄百韬对国军中的这种陋习深有体会,他不无感慨地对25军军长陈士章说:“国军当中谁肯不顾自己的损失而急别人之难?谁肯自冒牺牲而解救别人之危?”这个问题陈士章无法回答,他只能苦笑着摇了摇头。由于李弥和邱清泉的见死不救,黄百韬最终兵败身亡,国军在淮海战场上陷入了全面被动,失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

老蒋拥兵800万,为何仍输掉解放战争?这场大决战是最好的答案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解放军之间的密切协同。当华野全力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时候,重武器极为缺乏的中野以极大的勇气将前来增援的黄维兵团阻挡并包围了起来,使华野免除了后顾之忧。后来中野围歼黄维兵团遇到了困难,华野从包围杜聿明的兵力中抽出了三个纵队,由参谋长陈士榘亲自带领前往增援,最终将黄维兵团全歼。正是靠着这种密切协同,我军才在总兵力比敌人少了20万的情况下,仍然能在局部战场集中优势兵力将敌人分割包围,然后逐一歼灭。

第三个原因是老蒋失去了民心。淮海战役中,80万国军的后勤靠的是铁路和空中运输。我军当时既没有火车更没有飞机,后勤只能靠百姓来解决。500万支前民工不仅运来了前线急需的食物和枪弹,同时还把战场上负伤的战士送回了后方医治,这种后勤保障能力是国军完全无法相比的。包围圈中的国军忍饥挨饿,我军将士却能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这种情景在淮海战场上随处可见。

老蒋拥兵800万,为何仍输掉解放战争?这场大决战是最好的答案

连饭都吃不饱,国军的士气降到了冰点,仗自然也就无法再打下去了。陈毅元帅在总结这场大决战获胜的原因时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这就是民心向背的力量,老蒋永远也不会懂。因此虽然他拥有800万大军,但将帅离心离德,高级将领之间又同床异梦,再加上民心向背,最终导致在短短三年多时间里就输掉了解放战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