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北韓戰争結束的第二年,有一艘載滿了身穿國軍軍裝士兵的輪船

在北韓戰争結束的第二年,有一艘載滿了身穿國軍軍裝士兵的輪船,正從南韓緩緩開向台灣島。

這些士兵并不是真的曾參與抗美援朝的國軍,而是身穿了國軍軍裝的志願軍戰士。

據後來的數字統計,這些

前往台灣的志願軍戰士有1.4萬人

他們這些為保家衛國而抛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兒女,

本應該在戰争結束後回到祖國大陸,為什麼會突然在戰争結束後前往台灣呢?這些特殊的志願軍戰士,是承擔了新的任務或使命嗎?

如果對這個話題感興趣,還請各位幫忙“長按2秒點贊按鈕”來個強烈點贊。并且“關注”一下,以後常來,不迷路。

在北韓戰争結束的第二年,有一艘載滿了身穿國軍軍裝士兵的輪船

(人民志願軍)

一年就能停戰的北韓戰争,為何拖了兩年

1953年7月,曆經了三年苦戰的美、韓等國最終在一份讓他們并不光彩的停戰協定上簽了字,而這也讓期待勝利已久的中、朝兩國人民歡呼雀躍。

但實際上,美國也為了這份停戰協定,足足等了将近2年的時間

早在1951年時,美國就覺得這場仗讓自己很難再打下去,并且計劃和中、朝軍隊談判,

但這場最初的談判以失敗告終。

為什麼1951年時的停戰談判雙方都沒有談攏,并且将北韓戰争向後延長了2年的時間呢?

這是因為在1951年的談判過程中,雙方有一個地方并沒有談攏:那就是

戰俘的遣返問題。

在北韓戰争結束的第二年,有一艘載滿了身穿國軍軍裝士兵的輪船

(北韓戰争停戰協定簽署現場)

在談具體的遣返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

當時人民軍隊和聯合國軍隊中的戰俘各自都有多少

:在1951年6月時,大陸人民志願軍和北韓人民軍隊共計俘虜

美軍2000餘人,英軍戰俘800餘人,土耳其戰俘200餘人

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則在同樣的時間段,

共計俘虜人民志願軍約21300人,北韓人民軍隊約15萬人。

可能看到這個數字後,有朋友會問:

為什麼雙方戰俘數量在1951年會出現這樣的差别?

這是因為在北韓戰争之初,美軍在仁川地區進行登陸,從中切斷了北韓人民軍隊南北的聯系,

這是造成在開戰一年的時間裡,大批北韓人民軍隊戰士被俘的重要原因。

而對我軍來說,

初入北韓的時候仍需要一段時間來了解美軍的機械化作戰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1951年6月後的戰争中,

被美軍俘虜的志願軍戰士僅大概有100人,而美軍戰俘的數量則在1951年6月後持續上升。

在北韓戰争結束的第二年,有一艘載滿了身穿國軍軍裝士兵的輪船

(北韓戰争中的美軍戰俘)

是以,在意識到雙方手中戰俘數量的差别後,志願軍和聯合國軍在談判桌前也提出了兩個不一樣的戰俘交換意見。咱們的态度是非常痛快的,

在談判桌上就表示我們這裡有多少戰俘,就還給你們多少

,你們也把該還給我們的人還了,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媽。而聯合國軍提出的意見是:讓被俘虜的士兵們,自己去選擇釋放後回到哪裡,

想回北韓的可以回北韓,想回南韓的可以回南韓

聯合國軍把這種戰俘遣返的方式叫做

“自願遣返”

但在聽說了聯合國軍給出的遣返方式後,

志願軍立即表示反對,這又是為什麼呢?

原來,我們早就看穿了聯合國軍玩的花花腸子:這樣的戰俘遣返方式,名義上是“自願遣返”,但實際上呢?

在美軍的戰俘營裡,他們會向戰士們施加怎樣的酷刑,以至于讓他們的遣返是“被自願”的?

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

在北韓戰争結束的第二年,有一艘載滿了身穿國軍軍裝士兵的輪船

(二戰期間被美軍虐待的俘虜)

而聯合國在談判桌上提出所謂的“自願遣返”,就連美軍後來的北韓戰場指揮官李奇微都看不下去了:首先,打着“聯合國”旗号的聯合國軍,搞出的“自願遣返”,本身就是違反《日内瓦公約》裡的戰俘條例的;其次,如果雙方真的按照自願遣返的标準來釋放戰俘,

到最後這些美國的戰俘紛紛嚷嚷着要留在大陸該怎麼辦?那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就這樣,1951年6月的停戰談判最終因為戰俘釋放問題而沒有談攏,

雙方斷斷續續又打了2年,見無法取勝的聯合國軍才又一次乖乖地坐在談判桌前。

兩軍的戰俘待遇差别有多大,李奇微都擔心美軍跑路

美軍指揮官李奇微都認為“自願遣返”的方式并不靠譜,原因在于他一直擔心那些被志願軍俘虜的美軍,要是真的自願留在大陸或北韓該怎麼辦,而從

志願軍、聯合國軍雙方的戰俘待遇上來看,我們會發現李奇微的擔憂其實并不是空穴來風。

在1952年的北韓半島,曾舉辦過一場特殊的“奧運會”。那時的北韓和南韓都處于戰火之中,為什麼會忽然舉辦一場“奧運會”呢?原來,

這場特殊的奧運會地點沒有設定在别的地方,而恰好設定在咱們志願軍自家的軍營裡。

而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則是來自美國、南韓、英國、土耳其等多個國家的戰俘。這場奧運會的運動項目也十分豐富,

包括西方流行的運動:美式足球、棒球、籃球,也有我們熟悉的排球和田徑。

這場奧運會舉辦得有聲有色,不僅有大批戰俘自願參加了奧運會,還有相當一部分聯合國軍的戰俘當起了現場的攝像師和記者,并将戰俘奧運會的盛況報道給了世界。

在北韓戰争結束的第二年,有一艘載滿了身穿國軍軍裝士兵的輪船

(戰俘奧運會)

而戰俘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其實就能側面反映出當時的聯合國軍戰俘在志願軍的軍營中享有着什麼樣的待遇:試想一下,

如果一個平日裡吃不飽、穿不暖的戰俘,在軍營裡面恐怕走一圈都恐怕有氣無力

,怎麼可能還會參加像籃球、足球這樣的高強度運動呢?而早在毛主席上司紅軍期間,

我們就制定了“優待俘虜”的方針

,不管是抗日戰場上的日寇,還是解放戰場上被俘虜的國軍,我們都是一律優待,并對這些上戰場的人進行批評、教育,讓他們重新回到人民的隊伍中。我們之是以這樣做,是因為我們本是就是人民的軍隊,

而這些戰場上被俘虜的士兵,有很多也是被軍官蒙騙,被侵略者強拉上戰場的窮苦百姓。

但是,被聯合國軍俘虜的大陸人民志願軍和北韓人民志願軍,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在聯合國軍的軍營中

有一處名叫做“巨濟島”的戰俘營。在這座戰俘營裡,被俘虜的戰士們不得不擠在狹小密閉的空間裡

,被布滿倒刺的鐵絲網緊鎖着,稍微不注意,就有可能因為互相擠壓而蹭破皮膚,而夥食也是聯合國軍後勤剩下的變質黴飯,這讓戰俘的身體狀況經常出現問題,而聯合國軍則對此視若無睹。在《日内瓦公約》的戰俘條例中,

要求照料、看管戰俘的士兵和戰俘的數字比是1:20,而在聯合國軍的戰俘營中,這個數字是1:33

打着“聯合國”旗号作戰的軍隊,竟公然違反了國際中限制戰争的重要條例。

在北韓戰争結束的第二年,有一艘載滿了身穿國軍軍裝士兵的輪船

(被俘虜的北韓部隊士兵)

到了1953年7月,在戰場上屢屢吃癟的聯合國軍,最終不得不在停戰協定中的戰俘問題上做出“讓步”。但是,美國卻在最終關頭,又向世界玩了一次“文字遊戲”,美國總統杜魯門表示:

我們将不再實行“自願遣返”的方式釋放戰俘,而是采用“非強制”的方式釋放戰俘。

那麼,從“自願”到“非強制”,又有什麼差別呢?

這個差別就類似于老闆不再要求員工可以“自願下班”,而是對員工說:

“你可以加班,也可以不加班,我不強制你。至于你究竟加班還是不加班,你自己看着辦。”

而美國釋放出“非強制”的信号,言外之意就是向世界宣布:

“我們并不打算去用刑訊或者其他的方式,讓這些戰俘被自願。”

在北韓戰争結束的第二年,有一艘載滿了身穿國軍軍裝士兵的輪船

(美國時任總統杜魯門)

但是,

美國“不自願”去幹的,并不代表他不願意讓别人替他去幹,而這個代替他的人,就是蔣介石。

在聽聞了美國的“非強制”釋放俘虜方案後,

國民黨立馬向北韓戰場派去了多達400餘名的特務,混迹到聯合國軍看守的戰俘營中。

在戰俘營裡,這些裝作“戰俘”的國民黨特務通過收買聯合國軍戰俘營軍官,立即成為了管理戰俘衣食住行的“頭頭”。在戰俘營内,這些特務牢牢操控着美軍配置設定給戰俘們的食物和淡水,要求戰俘向他們“表忠心”,願意跟他們在戰後去台灣,才給戰俘們飯吃。稍有不從者,便會遭到他們的毒打,甚至殺害。

據巨濟島看守的美軍士兵說,深夜裡他經常聽到戰俘營内打人的聲音,而負責照料戰俘衣食住行,整頓戰俘營紀律的美軍看守卻對這些熟視無睹。

在北韓戰争結束的第二年,有一艘載滿了身穿國軍軍裝士兵的輪船

(巨濟島戰俘營)

因不滿于特務的破壞和自己遭受虐待,有許多志願軍和北韓人民軍隊的戰士們在監獄中含恨自盡,以表忠貞。而在1951年—1952年期間,被俘的戰士們也曾發起多次暴動,試圖逃離聯合國軍軍營,但手無寸鐵的他們隻能悲壯地倒在美軍的機槍之下。1952年,曾有一名被俘的戰士,

曆經艱辛在巨濟島上升起一面五星紅旗,而這面五星紅旗後來成為了他一生忠貞的見證者。

戰争結束後,1.4萬名戰俘被迫赴台

在數次折磨志願軍戰士無果後,400餘名特務便想在心理上徹底摧垮戰士們的防線,在戰士深夜熟睡之際。他們采用強制,或者哄騙的方式,

在戰士們赤裸地背上紋上了國軍“青天白日”的刺青,還有“蔣委員長萬歲”等一系列的詞,

等到戰士們醒來時,這些特務便洋洋得意地和他們說:

“刻在你們身上的字,在你們回到家鄉後,将是你們一輩子的羞恥。”

無奈之下,前後約有1.4萬名為國浴血沙場的志願軍戰士,

在1954年1月被迫穿上國軍的衣服,乘坐輪船,抵達了台灣,和自己的家鄉故土就此相隔。

在北韓戰争結束的第二年,有一艘載滿了身穿國軍軍裝士兵的輪船

(被聯合國軍羁押的戰俘)

為什麼在1953年的談判中,聯合國軍提出“非強制”釋放俘虜時,大陸并沒有提出反對意見呢?

原因是在當時的停戰談判中,蘇聯、北韓也都參與了關于俘虜釋放問題的停戰談判。

之前一直反對聯合國軍釋放戰俘方式的蘇聯最高上司人,斯大林于1953年3月與世長辭

而北韓人民軍隊則在戰争中付出了約50—70萬士兵的傷亡代價。是以,北韓百姓呼籲停戰的聲音也日益高漲,

而大陸在談判雙方中,需要尊重蘇、朝的多數意見,是以也就同意了最終的戰俘釋放方式。

後來,這些與故鄉闊别許久的志願軍老兵們,有的在上世紀80,90年代以台商身份回家探親,有的則重新傳回了祖國大陸。但不管他們身在哪裡,

隻要有為保家衛國的事業而流血的戰士,他們就永遠是我們的英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