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樂不思蜀”的劉禅,到底是不是昏君?曆史學者:他是大智若愚

過去我們在說起蜀後主劉禅的時候,總繞不開兩個詞:

“扶不起的阿鬥”和“樂不思蜀”

。前者說的是在劉備死後,後主劉禅對諸葛亮言聽計從,沒有什麼主見。後者則說的是在蜀漢滅亡後,劉禅投降了曹魏,在獲得一些好處之後,便開始“樂不思蜀”,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十足的“昏君”。

可問題是,正史中的劉禅真的是昏君嗎?蜀國滅亡後,劉禅真的傻到“樂不思蜀”的地步嗎?

“樂不思蜀”的劉禅,到底是不是昏君?曆史學者:他是大智若愚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根據曆史學者張志君先生的研究得出答案:曆史的真相并不是如此,而且還恰好相反。我們其實都誤會劉禅了,其實他是真正的大智若愚。怎麼說呢?

我們知道,在諸葛亮病逝之後,蜀魏兩國的戰争狀況就發生了轉變,蜀國接連敗退,魏國接連勝利。而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蜀國内部産生了三種不同的意見:

第一種是建議向南遷都;第二種是聯吳抗曹;第三種則是投降。

“樂不思蜀”的劉禅,到底是不是昏君?曆史學者:他是大智若愚

很顯然,劉禅選擇了第三種——投降。這個選擇無疑看起來是十分窩囊的,一個國家的皇帝怎麼能說投降就投降了呢?這不是自取其辱嗎?

但當你仔細一想,就會發現,投降的代價最小。為何呢?

首先來說,如果遷都的話,同樣也不能躲過曹魏大軍的征讨,亡國也隻是遲早的事情而已。其次,此時的東吳實力已大不如前,聯吳抗曹效果也不大。

是以劉禅仔細一琢磨,與其連番受辱,還不如直接投降算了,這樣還能保證蜀國人民少受戰亂之苦。損失自己,保全蜀中百姓,這筆賬很劃算。

是以就這樣,劉禅便投降了曹魏!

“樂不思蜀”的劉禅,到底是不是昏君?曆史學者:他是大智若愚

不過劉禅投降後,曹魏的皇帝對他也還算客氣,不僅沒有将他處死,還好吃好喝招待他,後來還封他為“安樂公”,雖然這樣的封号有點諷刺,但總的來說還算比較照顧他的面子。

不過劉禅也不傻,他知道此時曹魏政權并非掌握在皇帝手中,而是在權臣司馬昭手中。并且劉禅還深刻感覺到,這個司馬昭對自己并不放心,稍有不慎的話,便會遭到他的打擊。

“樂不思蜀”的劉禅,到底是不是昏君?曆史學者:他是大智若愚

有一次,司馬昭專門宴請劉禅,還故意讓人表演蜀國的節目,時不時還搞點思鄉的情節出來,目的就是要看看劉禅的反應。

劉禅心裡很清楚,這是司馬昭專門給他挖的坑,自己必須提高警惕,是以便故意表現出一副很享受的樣子。司馬昭問劉禅:“你想不想蜀國啊”?劉禅回答道:“這地方這麼好,還想什麼蜀國!”

“樂不思蜀”的劉禅,到底是不是昏君?曆史學者:他是大智若愚

司馬昭聽後比較滿意,但劉禅的回答,卻讓當時一個蜀漢舊臣很不滿,于是他便給劉禅建議道:“如果司馬昭再問你想不想蜀國,你就要表現出你很難過,最好還能流點眼淚,然後肯定的回答他:自己很想念蜀國。”

過了幾天,司馬昭果然又問劉禅想不想蜀國,劉禅就按照蜀國舊臣教的說了一遍。司馬昭一聽,覺得奇怪,便問劉禅的話怎麼如此像那個蜀國舊臣說的!

是以從這裡來看,那個蜀國舊臣教給劉禅的這些話,很可能就是司馬昭授意的。而劉禅也隻能将計就計,告訴司馬昭:這就是那個人給我說的!

從這以後,司馬昭對劉禅就徹底放心了,而此時的劉禅已經是一個真正的“安樂公”了!

“樂不思蜀”的劉禅,到底是不是昏君?曆史學者:他是大智若愚

看到這裡,我們不禁會說,劉禅身為蜀國皇帝,竟然如此沒臉沒皮沒骨氣;但如果我們站在劉禅本人的角度去想的話,他當時又能怎樣呢?

首先來說,在劉備去世的時候,蜀國本來就不穩定,而且剛經過大敗的蜀國軍隊,其兵力已經是三國之中最弱的一個。後來諸葛亮多次率軍北伐,極大地消耗了蜀國的國力,是以亡國的責任,是不能全算在他身上的。

其次,劉禅作為一個亡國之君,他受到的待遇直接影響了曹魏對蜀國百姓的政策,是以他裝瘋賣傻,受到優待,才是最好的政策。用清代曆史學家周壽昌先生的話來說就是:

劉禅表現出來的麻木和懦弱,不過是他自保的手段而已。

是以這樣看來的話,你還會覺得這個“樂不思蜀”的劉禅是個昏君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