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醫美消費者對服務品質的追求,以及監管促使行業由粗放式向精細化發展的轉型更新,新消費時代下的醫美行業呈現出新趨勢,即以新品牌、新資訊、新服務、新技術和新供應鍊的“五新”初步建立,形成的“新醫美”局面與過去假貨橫行、資訊不對稱的舊醫美時代已有了明顯差別。

據新氧顔究院釋出的《2021醫美行業白皮書》顯示,2021年中國醫美消費逐漸複蘇,并呈現出蓬勃增長态勢,總體市場規模預計達1846億,重回年複合20%以上的增長通道。這意味着新冠疫情進入常态化管控後,醫美行業的發展已步入正軌。
行業複蘇的背後,非手術類使用者的提升較為亮眼。《白皮書》顯示,2019年-2021年,非手術使用者占比持續提升,從72.6%提升至83.1%。非手術類的輕醫美越加風靡,并在使用者數量上占據主流。
這一趨勢的形成,與四大因素有關,其一是使用者風險意識增強;其二是生活美容機構轉型更新為輕醫美機構;其三是KOL/社交媒體帶動使用者認知快速改變;其四是醫美機構更願意做輕醫美。
從機構端來看,手術類項目與輕醫美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打法,以手術類為主的機構,對場景要求為大店模式,一般一城一店;且對醫生的依賴較大,核心競争力在于名醫以及擁有高等手術資質的醫生;擴張受到場景、醫生的限制,同時,消費者複購相對偏少。
反觀非手術類的輕醫美,場景為中小店,可一城多店,連鎖可能性大幅提升;且對醫生的依賴程度相對較低,更偏向于依賴裝置耗材;從成長性的角度來看,由于對場景、醫生的低要求以及連鎖的潛力,再結合使用者的高複購,輕醫美成長性十分可觀。
随着輕醫美的崛起,行業價值也重新配置設定,裝置耗材在産業鍊中的關鍵程度凸顯;且從長期來看,這一細分領域在行業中仍有巨大價值。近日,中信證券一份醫美産業研究報告顯示,預計中國2030年的醫美整體市場規模可達到1.3萬億元,從2020至2030年的年複合增速為14.4%,而輕醫美仍将成為市場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上遊新聞記者 張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