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的九合諸侯,齊桓公、管仲、鮑叔牙,哪個最不可或缺?

當然最不能缺的是管仲了!

管仲是周穆王的後代,38歲為齊國國相輔佐齊桓公首霸諸侯,為相41年以來,威望卓著,天下人無不為之敬服。他死了之後,被後人稱為“聖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千古一相”、“華夏第一相”等等。

在古代”十賢”中,除了太公望以“政治正确”排在第一位無可撼動之外,下來就是管仲了。而且個人覺得,姜太公除了“政治正确”之外,比管仲來好像還是要差那麼一丢丢。

曆史上的九合諸侯,齊桓公、管仲、鮑叔牙,哪個最不可或缺?

管仲有大功于華夏,他是華夏文明的守護者,他的能力非常強悍!

在當時的中土大地上,不僅有周王室分封的諸侯,而且還有很多當時被稱為“山戎”、“北狄”、“東夷”的很多原始民族。

在當時的生産條件下,這些“戎狄”還過着菇毛飲血的生活,他們的文明,遠遠落後于是周王室所建立的“封建制度文明”的。

“戎狄山戎”屢屢向小諸侯國發起滅國之戰,這跟後世草原遊牧民族攻擊中原王朝的性質是一樣的。在那個年代裡,是管仲一次又一次地挽救了這些危機。

曆史上的九合諸侯,齊桓公、管仲、鮑叔牙,哪個最不可或缺?

比如,公元前662年,山戎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管仲随軍讨伐山戎救援燕國,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師。這裡面還發生了“老馬識途”的故事。

到了公元前660年,西北狄人又起兵進攻中原,先攻邢國(今河北邢台),管仲說服齊桓公北救刑國;同年,狄人又攻滅了衛國,在管仲的主導下,齊國最終出兵擊敗了狄人,衛國在管仲的幫助下,也最終複國。

各諸國之間互相算計,這是當時的社會現象。如果沒有管仲,那麼其它的諸侯國将隻會隻掃自家門前雪,是不會顧他人瓦上霜的,他們隻會坐視不管這些“華夷之間”的戰争;如果沒有管仲,那麼中原的各諸侯國也不會形成合力,一起來對付那些夷狄山戎。

曆史上的九合諸侯,齊桓公、管仲、鮑叔牙,哪個最不可或缺?

隻要夷狄山戎一旦成了氣候,那麼整個中原将被夷狄所占領,封建制度将會遭到破壞,整個中士有可能重新倒退到部落時代的那種原始文明。是以說,管仲有大恩于華夏,這也是後人為什麼會稱他為“華夏文明守護者”的原因了。

為了挽救華夏文明和輻射中原文化,管仲首創“尊王攘夷”制度,發明了“尊天子而令諸侯”的政治手段。

東漢末年的曹操以“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出名,其實這個手段有多種名字,可以叫做“尊天子而讨不臣”、或者“挾天子以伐不敬”等等。但這一個政治手段,其實都是管仲“尊王攘夷”的翻版。

曆史上的九合諸侯,齊桓公、管仲、鮑叔牙,哪個最不可或缺?

管種不僅有精湛的外交手段,并且經濟手段也非常了得。他是第一個将鹽鐵之稅收歸國有,并且以稅賦來推動“富國強兵”政治理想的人;并且在史書上,他又是第一個對敵國發動“貨貨币”戰争的人;僅僅通過“糧價浮動”就可将趙國打到“國本動搖”的一個經濟學家。

是以,我們得出結論,如果沒有管仲,就沒有齊桓公的“九合諸侯”。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正是齊桓公的絕對信任,管仲才拿到了“九合諸侯”的絕對主導權,也拿到了齊國國策的絕對制定權。

管仲和齊桓公,也達到了古代“士人”和君王的關系的最高理想狀态,即“君仁臣忠”。君王将國策的主導大權交給一個臣子來主導,這是何等的信任和偉大。

曆史上的九合諸侯,齊桓公、管仲、鮑叔牙,哪個最不可或缺?

是以,諸葛亮還沒有出山之前,經常“自比管樂”和“好為梁父吟”,其實不是說諸葛亮的“恃才傲物”,而是諸葛亮在向世人表态——“想要用我,就要信任我,這種信任要像齊桓公信任管仲、燕昭王信任樂毅一樣”的态度,當然後來的劉備也做到了。

管仲的治國思想,到了今天仍有着巨大的指導作用。比如他“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也”,展現了《孫子兵法》中的“慎戰”思想;“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對于當下的人才培養制度也具有指導作用;而“禮義廉恥,是謂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更讓人感覺到沖擊性和實用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