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呂不韋之死,應該是華陽太後布的局,收到秦始皇的信後不得不死

呂不韋真的是被秦始皇逼殺而死的嗎?去看《谏客逐書》就明白了

呂不韋經過''奇貨可居'',把羸異人推上了秦王寶座。秦莊襄王死了之後,呂不韋還當上了秦國的相邦,并且還成秦始皇的''仲父''。最後卻被罷相,在洛陽封國收到秦始皇的一封信之後,飲鸠而死。

呂不韋努力一生,權勢又那麼大,為什麼就不反抗一下呢?其實這裡面大有文章!

公元前235年,秦始皇親政的第二年,即始皇十年,呂不韋被罷相,回到了自己的封地洛陽。

這個時候,呂不韋并沒有被賜死,而隻是被罷免了相國之位而已,但随即,鹹陽爆發了一個重大的曆史事件——''鹹陽逐客''事件。

呂不韋之死,應該是華陽太後布的局,收到秦始皇的信後不得不死

鹹陽逐客,意思是要驅逐所有的關東人,讓他們全部離開鹹陽。

關東人,曆來是曆代秦王用來壓制老貴族、加強王權、推行變法的重要推手。也就是說,''鹹陽逐客''的真實目标其實還是秦始皇,因為除掉關東人之後,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架空王權、架空秦始皇了。

也就是說,秦始皇的政敵,想要推動一場政治風暴,來除掉秦始皇的左膀右臂——關東人。

也就是說,秦始皇這個時候,還是沒完全地把控整個朝堂的,因為他還有''政敵''。

那既然有政敵,既然秦始皇還沒有把握整個朝堂之前,為什麼還要除掉呂不韋呢?這說不通。因呂不韋是秦莊襄王留下來給秦始皇保駕護航的政治遺産啊!

呂不韋之死,應該是華陽太後布的局,收到秦始皇的信後不得不死

是以,呂不韋之死,到這裡就變成了迷案。但曆史資料,還有課本都是說,是秦始皇自己除掉呂不韋的。而這種說法,跟當時的朝堂局面有沖突之處。

在曆史上,秦莊襄王給秦始皇留下的兩個人:在軍是蒙骜,在政是呂不韋。

但還有一個人,我們最容易忽略的人,即華陽太後。華陽太後和秦始皇關系,相當于漢景帝和窦太後、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的關系。

窦太後的身後是一股巨大的外戚勢力,慈禧太後的身後,也同樣有一股巨大的保守勢力,同樣,華陽太後也有。

呂不韋之死,應該是華陽太後布的局,收到秦始皇的信後不得不死

(華陽太後)

可以說,沒有華陽太後,就沒有秦莊襄王,就沒有秦始皇。因為華陽太後沒有孩子,異人才過繼給華陽太後的,要不然異人是做不了秦國大王的。

按慣例,如果秦始皇要親政,華陽太後就要還權給秦始皇。而在事實上,當秦始皇快要親政的時候,鹹陽就發生了驚人的劇變。

首先是蒙骜死了。

始皇七年,蒙骜和秦始皇的弟弟長安君兩路進攻趙國,但長安君走到''屯留''這個地方的時候,就無緣無故地停了下來,結果兩路進軍變成了孤軍深入,蒙骜陷入了趙軍的團團包圍,最後戰死。

呂不韋之死,應該是華陽太後布的局,收到秦始皇的信後不得不死

見于《蒙恬列傳》:七年,蒙骜卒。

見于《秦始皇本紀》:王弟長安君成将軍蟜擊趙,反,死屯留。

長安君,手上就萬把部隊,竟然敢''反'',這又是一個迷案!

總而言之,這個事件,秦始皇失去了蒙骜,也失去了軍隊的掌控權,而他想要借''破趙之功''來加強功勳的意圖也徹底流産,在政治上,可謂是大敗而歸!

始皇九年,嫪毐為''逆'',但鎮壓之後,卻是昌平君出任丞相,昌文君出任禦史大夫。(可能是,反正是進了''三公''了)

昌平君是華陽太後的侄子,昌文君是楚國公子而仕于秦,而華陽太後也是楚國貴族之後。

也就是說,這兩個事件之後,秦國朝堂慢慢地被華陽太後和一幫楚人掌控了。

呂不韋之死,應該是華陽太後布的局,收到秦始皇的信後不得不死

(昌平君熊啟也叫芈啟)

始皇十年,呂不韋被罷相,桓齮為将軍。桓齮這個人,是秦始皇的仇人,後來跑到燕國,化名為樊於期。

蒙骜死了,秦始皇失去了軍方的掌控權,呂不韋被罷相,秦始皇失去了朝堂的話語權。

華陽太後、昌平君、昌文君這些外戚逐漸把控了秦國的軍政大權。(就像是昭襄王時代一樣,宣太後、魏冉、白起把控了秦國的軍政大權一樣。宣太後是楚國人、魏冉是宣太後的異父長兄、白起是楚國太子建的後人)

呂不韋之死,應該是華陽太後布的局,收到秦始皇的信後不得不死

(宣太後臨朝主政)

也就是說,呂不韋罷相之後,秦始皇差一點點就要被一幫楚國人給架空了。

為什麼說是差一點點,因為秦始皇還有''關東人''。關東人,曆來是曆代秦王用來壓制皇親外戚、加強王權、推行變法的重要推手。比如''蒙氏、馮氏'',我們都知道,曆史上秦始皇的左膀右臂就是蒙氏和馮氏。

但是,在曆史上,呂不韋被罷相之後,鹹陽立即爆發了''逐客事件''。

呂不韋之死,應該是華陽太後布的局,收到秦始皇的信後不得不死

(呂不韋罷相,鹹陽逐客)

見于《李斯列傳》: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遊間於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議亦在逐中。

鹹陽逐客,一下子将秦始皇逼到異常艱難的境地。因為秦始皇再也不能失去''關東人'',如果再失去了''關東人'',那他就真的變成了孤家寡人。

于是,在這個緊要關頭下,李斯的那一篇震古爍今的《谏逐客書》終于橫空出世。

在《谏逐客書》中,李斯言辭激烈地、詳細地訴說了曆代關東人在秦國的貢獻,有力地駁斥了大臣們的''逐客''意圖,為秦始皇守住了艱難的局面,保住了關東人。

呂不韋之死,應該是華陽太後布的局,收到秦始皇的信後不得不死

見于《谏逐客書》: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餘於戎,東得百裡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産於秦,而缪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裡,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臯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範睢,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是以,個人認為,呂不韋被罷相,并不是秦始皇幹的,而是秦始皇的政敵幹的。由此可見,秦始皇在一系列的權力鬥争中完敗。

是以,秦始皇還想要保住呂不韋,使得局面再一次惡化,政敵們發起了''逐客計劃''。當李斯的《谏逐客書》為秦始皇保住了艱難的局面之後,為了不讓局面再發酵下去,秦始皇也隻能是盡快地把呂不韋貶到成都,來迅速結案。

于是,萬難之下,秦始皇便寫了一封信給呂不韋。呂不韋接到信之後,已經進退失據,最後淚如雨下,欽毒而死。因為他不死,''逐客事件''就不會結束,他死了,還可以為秦始皇保住''關東人''。

呂不韋之死,應該是華陽太後布的局,收到秦始皇的信後不得不死

見于《呂不韋列傳》:秦王恐其為變,乃賜文信侯書曰:''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号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乃飲鸠而死。

當然,還是認同曆史上的說法的人,當然認為這一封信是秦始皇在''逼殺'',認同這一篇文章的,會認為呂不韋是''逼不得己''。

沖突點在于:呂不韋罷相到底是不是秦始皇幹的?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