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鎬京遺址2016年出土的青銅鼎。
祭祀坑正射影像。
嶽連建研究員(左)與古動物專家在清理祭祀坑動物骨。本版照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在介紹西安時,相信每一個人都會提到“十三朝古都”,但你知道“十三朝”的第一朝是西周嗎?
你知道西周王朝的都城鎬京是怎樣一座都城嗎?哪裡是宮殿?哪裡是宗廟?哪裡是手工作坊區?如果今天要繪制一幅鎬京的地圖,有沒有可能呢?
認識曆史離不開考古學。1月9日,記者專訪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鎬京遺址文物勘探和發掘項目負責人嶽連建,聽他講述考古人員是如何一點點“繪制”這幅距今3000年左右的都城的地圖。
談到鎬京遺址近40年的考古發掘,嶽連建如數家珍,哪一年開始勘探,哪一年正式發掘,哪一年又有什麼重要發現……這些資料仿佛印在了他的腦海中。
“鎬京遺址是西周王朝都城鎬京的核心區域。豐邑和鎬京共同組成了我們熟悉的豐鎬遺址。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鎬京考古隊1983年開始在鎬京遺址進行調查勘探,1984年正式開始發掘……”伴随着嶽連建的講述,這座距今3000年左右的“帝王都”的宮殿、宗廟、手工作坊漸漸清晰起來。
●鎬京遺址現存總面積9.2平方公裡
●遺址内發現了房址、灰坑、墓葬、水井、陶窯等一大批西周重要遺迹
●灰坑H270出土的炭化小麥顆粒,是陝西境内首次發現的西周小麥
●鎬京城内可能有宗廟,而且是天子級别的宗廟
“工”字形的5号宮室
據史書記載,周文王伐滅商王朝的諸侯國崇侯國後,将國都從岐下(周原)遷至豐邑。周武王即位後,又在沣河東岸營建了鎬京。
鎬京遺址位于西鹹新區沣東新城鬥門街道辦轄區。遺址現存總面積9.2平方公裡,主要分布在花園村、白家莊、官莊、普渡村、上泉村、落水村等村莊。
“1983年,鎬京考古隊開始對鎬京遺址進行系統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至1990年底,鎬京遺址共發現有11座大型建築基址。最重要的、最大的建築基址便是5号宮室。”嶽連建介紹。
5号宮室建築基址位于花樓子台地東北,距4号建築基址約50米,建于周懿王和周孝王時期,毀于周厲王或周幽王時期。該建築基址規模較大,夯土台基總面積為 3393平方米,建築總面積為2891平方米。宮室主體建築居中,面積為1357平方米。
5号宮室坐西北朝東南,平面呈“工”字形,中間為宮室主體建築,兩端為左右對稱的附屬建築,在附屬建築中共發現殘牆28道。該建築基址出土的瓦片數以千計,其中有闆瓦、筒瓦、槽瓦,所附瓦釘有柱釘、乳釘等。
談到5号宮室的重要性時,嶽連建介紹:“鎬京遺址5号宮室屬首次大規模發掘和全面揭露的西周大型建築基址,為研究西周時期宮室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考古成果“大豐收”
2012年至2018年,是鎬京遺址考古成果“大豐收”的幾年。
2012年起,嶽連建擔任省考古研究院鎬京考古隊隊長,負責鎬京遺址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項目。考古人員在遺址内發現了房址、灰坑、墓葬、水井、陶窯等一大批西周重要遺迹,發掘出土了大量陶、銅、石、骨、蚌、角等各類材質文物,以及一條長度約4公裡的壕溝。經研究,這條壕溝可能為西周時期鎬京城的南部界壕。
在遺迹中,一套“兩室一廳”的“套房”尤為引人注意。嶽連建說:“該房址是豐鎬遺址乃至陝西西周遺址發現的唯一一處三套間式的半地穴式房子,填補了陝西該類遺存的空白,為研究西周時期的房屋建築形式及技術提供了重要資料。”
可這座造型獨特的房址是作何用途呢?随着考古人員的發掘,答案呼之欲出。“在這裡,我們發現了與鑄造青銅器有關的青銅工具、陶模、陶範芯及陶窯等。鑄銅和工匠們的日常生活都需要大量的水,考古工作者在這片遺址内還發現了很多水井。是以,‘套房’基本可以确定為鎬京遺址鑄銅作坊。”嶽連建說。這一發現為研究西周都城的聚落結構及手工業作坊分布提供了寶貴資料,該項目也是以獲2018年中國重要考古發現獎。
民以食為天,這些鑄銅作坊的工匠們“下班”後,又會享用什麼美食呢?鑄銅作坊遺址内多座灰坑出土的大量田螺殼、動物骨及浮選出的谷類、豆類等作物,特别是灰坑H270出土的數量較多的炭化小麥顆粒,給了考古人員一個驚喜。小麥顆粒是陝西境内首次發現的西周小麥,該發現對研究西周時期的小麥種植、糧食作物種類以及小麥在關中地區的種植曆史等具有重要意義。
在對鎬京遺址進行調查勘探時,考古人員還有一個更新學術界認識的大發現。
2012年,嶽連建在田野調查過程中,發現白家莊北地有一條大緻呈南北向的不尋常的斷坎,落差近2米,而此處之前曾被認為是漢代昆明池的内部。昆明池内怎麼會有如此大的落差?這引起了嶽連建的好奇。之後,通過考古勘探和發掘,考古專家确定了此處為漢代昆明池的西北部邊界,并發掘出了池岸線,更新了學術界對漢代昆明池西北部邊界的認識。
“漢代昆明池西北部邊界的确定,更新了之前學術界認為漢代人修昆明池将鎬京遺址破壞大半甚至破壞殆盡的觀點。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昆明池對鎬京遺址的破壞最多隻有三分之一。”嶽連建說。
14号大型建築基址的用途
2018年夏,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座大型夯土建築基址,這是繼20世紀80年代在鎬京遺址發現11座西周夯土建築基址以來的又一次重要發現。
2019年,經國家文物局準許,鎬京考古隊開始對該建築基址進行發掘,并取得重要成果。2020年,鎬京考古隊報請國家文物局擴大發掘面積,考古人員發現了西周14号大型建築基址,考古成果喜人。
14号大型建築基址位于鎬京遺址中西部滈河故道南岸的郿塢嶺高地,與鎬京5号、11号西周建築基址相距不足百米,應為同一組建築。夯土基址大緻為南北向的長方形,長約53米,寬約34米,總面積1800多平方米,是一座高等級的大型建築。另外,在該建築基址的西北部,考古人員還揭露出一條長40多米、寬約4米、落差約2米的夯土護坡(牆)。
如此大型且高規格的建築是作何用途的?14号大型建築基址東南角的一座祭祀坑為考古學家提供了重要線索。祭祀坑略呈長方形,裡面出土了許多動物骨骼。省考古研究院古動物研究專家胡松梅研究員将其鑒定為牛、羊、豬、鹿的頭骨及少量動物肢骨。
之是以判斷其為祭祀坑,嶽連建也給出了自己的理由。首先,坑裡主要為動物的頭骨,未發現大量其他部位的骨頭,不符合自然死亡或食用後被埋葬的動物骨情況。其次,牛、羊、豬這三種動物與周天子祭祀天地、祖先、神靈所用最進階别祭品“太牢”的用牲種類相吻合。“該祭祀坑可能是周人完成祭祀後,将所剩祭品就近掩埋而形成的。”嶽連建推測。
“該祭祀坑出土的動物骨與周天子祭祀所用的動物相吻合,是以推測這裡可能有宗廟,而且是天子級别的宗廟。距離該祭祀坑最近的14号大型建築是宗廟的可能性較大。”嶽連建說。
嶽連建介紹,西周時期的宗廟有不同的等級。天子級别的宗廟作為禮制性建築,一般都是在最重要的區域,而宗廟和宮室一般也不會相距太遠。如果14号大型建築基址或附近其他建築基址能确定是天子級别的宗廟所在,将對進一步确定西周都城鎬京的中心位置以及都城布局、功能分區等提供非常重要的資料。
西周都城的分區
“按照西周都城鎬京的聚落布局和發現遺存重要程度的差别,我們初步将鎬京遺址劃分為四大區塊,各區塊既獨立又有聯系。”嶽連建說。
第一區塊為周王宮室、禮制建築及貴族居所,這類基址主要為1983年至1990年考古調查、鑽探、發掘發現。這些基址沿郿塢嶺走向分布在滈河故道南岸高地上,是整個鎬京都城内最好的地域。
第二區塊為平民生活居住區,主要分布在鬥門鎮、白家莊、花園村東、普渡村、上泉村、下泉村、落水村等地。平民生活居住區是鎬京都城内最普遍、最基本的構成部分。
第三區塊為貴族和平民墓葬區。根據目前發現的西周遺存判斷,這一區域主要分布在鬥門鎮東、花園村西南、普渡村東南等地,如花園村貴族及平民墓群、普渡村貴族及平民墓群等。
第四區塊為手工業生産區,主要分布在花園村東、普渡村南、白家莊北、落水村等地。考古人員在這些地方發現有鑄銅、制陶(瓦)、制骨作坊等遺址。
近40年,鎬京遺址的考古工作者經過不懈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如今,鎬京遺址的“地圖”已經緩緩鋪開,那3000多年前的都城布局分區也逐漸明朗。期待考古人員未來能在鎬京遺址有更多重要的發現,讓這幅西周都城的“地圖”更精細、更準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