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時期,中國是非常屈辱的,屈辱到什麼程度呢?1904年日本、沙俄兩大帝國在我國領土上進行戰争,使我國百姓的生命、财産都遭受了嚴重威脅,直接導緻産生了數十萬難民。
很多清人的房屋被毀、糧食被搶光,日俄兩國還都強拉中國百姓為他們運送彈藥、挖工事、做苦力,導緻衆多無辜百姓冤死在這場與他們無辜的戰争中。
最可悲的是,此戰之後清政府竟然對日本進行了賠償,把東北的諸多利益都出賣給了日本,可悲可歎。
唯一能算得上好處的是間接刺激到了中國的民族主義覺醒,讓國内的有識之士徹底看清帝國主義的醜惡面目,思考如何自強。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講,日俄戰争也改變了世界曆史程序。

此戰沙俄擁有包括馬克沁機槍、機車等新式武器裝備,尤其是馬克沁機槍,在旅順屠殺了大量日軍,讓沙俄的機槍手都于心不忍。然而最終是武器落後的日軍取得了戰争的勝利,雙方簽訂了《樸茨茅斯和約》。
這讓日本人産生了兩個錯覺:一、俄國人很弱,其作戰理念老舊、士兵貪生怕死的表現給日本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是以在後來的幾十年裡,日本面對俄國人都肆無忌憚,最終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二、士兵的戰鬥意志能彌補武器裝備上的不足,日本國土狹小,戰略資源不足,如果要像歐美國家那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研發先進重武器,那國家的經濟絕對吃不消。
但不研究又怕無法适應現代戰争,是以日本高層對此十分糾結,最終日俄戰争的結果幫助他們做出了選擇。
他們開始過分強調士氣,而不再那麼重視發展武器,有的進階軍官甚至狂妄叫嚣:士兵的作戰意志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武器隻是輔佐作用。
這也導緻了日軍的裝備漸漸跟不上時代前列。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後,人還是那些人,但沙俄已經蛻變成了蘇聯,士兵們已經知道為何而戰。
日本在反蘇武裝幹涉失敗後,為了擷取在西伯利亞東部的特權,與蘇聯簽訂了“基本條約”并正式建交,蘇聯為剛建立的國家暫時向日本妥協,這更助長了日本的嚣張氣焰。
蘇聯隻是忍了一時之氣,國内則在進行改革,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後,工業實力大大增強。有此基礎,蘇軍也完成現代化改造,武器裝備都很先進,有着龐大且正規的建制。
并且蘇軍将領幾乎都是久經戰陣,有很豐富的作戰經驗及理論知識,可以說此刻的蘇軍要勝過沙俄軍隊十倍!
但日本人忽視了這一切,他們的思想依然停留在日俄戰争時期,是以在1938年7月末發起了張鼓峰戰鬥。
此次戰鬥日軍最終戰敗,張鼓峰被蘇聯占領,但此戰雙方的兵力、戰損都很懸殊,日軍隻有7000多人參戰,蘇軍則有僅2.3萬人,戰果是日軍 526人陣亡,914人受傷,蘇軍卻有 792人陣亡,2752人受傷。
日本人見蘇聯有如此大的優勢還打出這樣的結局,心裡還是瞧不起對方,是以1939年5月又在諾門罕挑起了戰争。
要說日本人的戰鬥意志還真不是吹的,确實彪悍,雖然武器裝備遠不如蘇軍,但他們發起的自殺性沖鋒給蘇聯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在張鼓峰戰鬥中,雙方進行過殘酷的白刃戰,蘇軍傷亡114人,日軍4人,交換比為28:1。不過在諾門罕,蘇聯人已經想到了應對方法。
一次日軍在打光彈藥後,照例進行沖鋒,蘇軍指揮官見狀指令手下停止射擊。不明是以的日軍見狀有些疑惑,還以為是對方怕了,沖起來更有勁了。
蘇軍當然不是發昏,而是拿着波波沙在等待。波波沙的射程短、子彈消耗快,士兵們普遍也感覺不順手,是以之前蘇軍即便配備了也沒有将它當成主武器使用。不過在吃了日軍自殺性沖鋒的虧後,蘇聯人開始想到了它。
等日軍接近陣地後,蘇軍人手一把的波波沙開始噴射子彈,日軍成片地倒下,即便有僥幸沖進陣地的,依然沒逃過死亡的命運。
最拿手的方式無效後,日軍又嘗試了各種方法,想要夜晚奇襲,結果蘇聯的照明彈将黑夜照得如同白天;趁蘇軍沒有準備時先用火炮進行轟炸,但蘇聯人根本不慌,憑借強大的火力反制,硬生生把日軍炸跑......
其實這些都表明了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手段都是無濟于事的,不管日本承認與否,他們都已經漸漸落後于世界強國,而他們引以為傲的作戰意志,遠不如一顆子彈的威力強。
諾門罕之後,日本對蘇聯的态度發生了180度的轉變,由原來的輕視變成畏懼,也影響到了他們的國策。
日本由此從“北上”轉為“南下”,後來哪怕是盟友德國想讓他們出兵夾擊蘇聯,日本也沒敢,反而後來去轟炸珍珠港,招惹了美國,最終導緻法西斯的徹底失敗。
是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日俄戰争的影響真的足夠深遠!
從日本的這幾場戰争中我們也能看得出來,不要輕視任何一個對手,且不管哪個時代都要與時俱進,故步自封隻會讓自己落後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