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小米經曆了過山車的一年。
在手機市場,小米這一年其實是缺乏存在感的。2021年,小米釋出了小米11 PRO、小米mix 4、小米12三款旗艦機型以及折疊手機小米MIX Fold,無一成為爆款。在2021全年,小米股價也跌超4成。
小米手機下跌固然有小米提到的供應鍊缺芯、iPhone13強勢等因素,但這些因素卻并沒有影響到oppo、vivo、榮耀與三星,從内因來看,它可能有小米的專注力與投入重心轉移到造車有一定的關系。
2021年,小米經曆過山車的一年
小米在2021年經曆了一個從高峰滑落的轉折點。
在2021年的二季度之前,華為手機業務收縮,小米OV都收獲了後華為時代的紅利,在2021年上半年,小米的漲勢喜人,來自智能手機業務的收入為478.25億元,同比增長0.5%,小米出貨量曾經達到全球第二。
但在2021年第三季度局勢急轉直下,根據三季報的資料示,小米手機的出貨量由二季度的5,290萬減少到三季度的4,390萬。出貨量與今年Q2相比,環比下降17%;與去年Q3相比,同比下降5.8%。
據調研機構Canalys統計資料顯示,國内手機市場,2021年前三個季度,小米市場占有率在Q3達到最低點——14%,國内市場,排名在vivo、OPPO、榮耀之後。
從客觀環境來看,這背後有與榮耀手機反彈、iPhone13系列大賣,OV穩中有進等因素相關,這讓資本市場意識到智能手機市場的競争環境并未塵埃落地,資本市場的擔憂再一次反應到小米的股價上。
而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小米集團在持續回購股票,年内累計回購約3.43億股,耗資超過84億港元,但依然沒有阻擋股價下跌的趨勢。
截至2022年1月14日收盤,小米的股價隻有18.6港元,市值也隻剩4660億港元,相較一年前的最高點,已跌超4成。

從今天來看,大廠普遍都在對标蘋果,小米OV榮耀集體突圍高端已經是心照不宣的默契。雷軍不久前喊出“全面對标蘋果”的口号也引起了人們的熱議。
但從2021年的市場表現來看,小米的平均手機的售價即ASP由二季度的1116.7元下降到1090.5元,相對于蘋果與三星在2021年的平均售價——5121元與2204元,小米的高端化戰略還遠談不上成功。
客觀市場競争因素是外部因素,從内因層面來看,我們會注意到小米的重心正在轉移到造車業務上,但手機市場的行業競争環境已經變得愈發激烈與複雜了,小米在主業上的局勢或不容樂觀。
小米造車,會不會拖累主業的未來?
從目前來看,小米在造車層面的投資不斷,其造車戰略優先級已經頗為明顯,自2021年3月官宣造車以來,小米及雷軍的相關投資機構已先後投資數十家汽車産業鍊的企業,涵蓋智能駕駛、晶片、動力電池等領域。
比如在晶片領域,小米先後投資了雲途半導體、裕太微電子、聚芯微電子、易兆微電子等公司。在電池領域,投資了蜂巢能源、中航锂電、珠海冠宇等企業。
國金證券統計顯示,截止到2021年9月底,小米投資布局智能汽車領域企業共有62家,其中智能駕駛布局17家,智能電動布局13家,智能座艙布局6家,其中有22家企業是2021年新增投資。
最近小米還投資了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制造商浙江富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汽車控制晶片廠商旗芯微等,此外,原極狐汽車總裁于立國入職小米汽車部,雷軍還表示小米手機部未來将對汽車業務進行人才輸送。
根據雷軍的規劃是,小米汽車将在北京建設年産量30萬輛車的工廠,汽車預計2024年上半年量産。
也就是說,小米汽車産品落地将在2年之後,從今天來看,新能源汽車補貼正在退潮,電動汽車市場的競争愈加激烈,小米在汽車領域的投入才剛剛開始。
目前來看,小米的布局政策主要是通過投資行業供應鍊廠商來實作汽車産業鍊的整合。
小米的投資布局中,我們可以看到小米在AI自動駕駛領域的布點,這是智能汽車的核心戰場之一,當下無論是特斯拉,小鵬、蔚來、百度等玩家都在該領域深耕多年,小米需要從頭開始追趕,這也是一個需要長時間積累與投入的過程。
在汽車領域,作為一個後入者,要超過市場現有上司者,往往到付出更大的代價。
小米已經在供應鍊、軟體開發、智能座艙等方面需要持續投資布局,但要花錢的地方還很多。有業内人士總結,僅僅為了燒出一套數字電車體系,蔚來燒了近400億元,特斯拉燒了1000億元以上。
按照華為“壓強原則”來估算,新入場企業至少要在短時間内“燒掉”2000億元才能盡快抹平和新勢力實力差距。
恒大汽車至今已經燒掉了将近500億,但仍沒有一輛車實作量産,并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整個恒大。
而小米作為新入局的造車勢力,在持續投資布局之下,1000億能燒多久,前景仍然充滿不确定性。
但可以知道的,造車是一個長周期的項目,投入是個無底洞,小米還是一家創業公司,無論是主業手機的技術實力、産品競争力,品牌影響力還處于持續追趕階段,在目前的關鍵時刻全力投入造車,這可能将持續影響小米在手機業務層面的技術研發投入與産品創新的精力與深耕。
小米選擇進入汽車行業并不是因為它已經坐穩手機市場的地位,而是有幾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雷軍是風口論的信奉者。雷軍過去在談早年的創業經曆的時候,曾談到自己比馬雲勤奮努力,卻沒有馬雲成功。雷軍自己總結是因為沒有順勢而為。
從過去的經驗來看,雷軍相信順勢而為,隻要順着未來的風口布局,成功的機會就很大。
這種對風口的執念以及對順勢而為的堅定信念讓雷軍相信電動汽車是繼智能手機之後的下一個增長點,也是小米的未來。
另一方面是,手機業務的高速增長時間視窗已過,小米一方面的判斷是小米已經坐穩了國内四強,但要在高端市場與蘋果争雄,小米深知實力尚不夠,手機市場短時間内在高端市場謀求高利潤實作營收增長不現實。手機業務已經進入了階段性瓶頸期,高投入低回報或已是常态,投入産出比已經不高了,它需要尋求更快驅動股價增長的項目。
這種想法沒有錯,小米也強調有足夠的現金和現金流來支援公司造車業務,而小米汽車也暫時不考慮單獨上市融資。
但事實上,分拆單獨上市融資其實也有好處,它不會過于消耗小米公司的現金流,可以為小米手機業務的主業保留更多的研發投入資金。
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底,小米賬上現金餘額約1080億人民币,這其實小米依賴手機業務+IoT與生活消費産品業務賺的辛苦錢,這些現金流原本可以為小米未來在手機業務上的研發投入蓄力。
但目前小米并不想将造車業務分拆出去,而是要将造車業務發展成為小米市值另一個核心支撐點,突破目前的市值局限。
但問題是,汽車業務放在小米公司内部,它可能更多的消耗了小米未來可以在手機業務上的研發投入。
我們從木桶理論來看小米汽車與手機之間的關系。
木桶理論是由勞倫斯·彼得(Laurence J.Peter)提出的,他指出一隻木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闆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木桶盛水的多少,起決定性作用的不是那塊最長的木闆,而是那塊最短的木闆。
這個理論本質是指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就是,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準 。
按照德魯克(Drucker)的話說就是,把你的業績建立在自己的優勢資源上更合理一些。
對于小米來看,它的優勢長闆是建立在手機業務上,資本市場對它的估值也集中于此。但從行業來看,盡管小米過去表現出了可觀的增長業績,但小米尚未在主業上建立足夠的綜合競争力壁壘。尤其是手機行業的競争發展到今天,越來越強調綜合競争力與硬核科技。
目前的問題是,小米缺乏手機供應鍊的深度把控能力,晶片、螢幕、系統、通信等硬核技術過去長期是小米的短闆,創新能力與産品說服力、品牌溢價都還不夠。
小米過去的長項在于通過對上遊技術的營運來提升産品體驗,但在2021年,從小米 MIX FOLD、小米11 Pro、小米11 Ultra、小米MIX4、Redmi K40、小米Civi等,無論是直闆手機還是折疊屏手機,小米并沒有突出表現。
根據木桶理論,在主業競争力不夠、但同時競争對手變強大的時候,這個時候更應該思考将精力與資源集中于木桶的短闆——手機硬核技術與創新層面的研發投入,在一個品類占據領先優勢,然後再分散精力來做副業。
如果尚未在核心品類占據領先優勢,盲目擴張品類帶來的負效應可能是極大牽扯原有的核心品類的創新與技術投入,它會分散一家公司對于核心主業的人力、資金與物力的投入,最終可能導緻主業與副業都缺乏競争力,陷入同質化與價格戰的泥潭。
我們從今年小米手機的産品表現其實也能看出這點。
從木闆理論來看,手機業務是小米這艘巨輪的地基,如果手機業務競争力趨弱,那麼小米的股價就很難拉動起來,這也是為何小米宣布造車的這一年,股價跌去四成,資本市場意識到小米的造車前景并不樂觀之外,也意識到手機主業上的不樂觀。
從目前國産手機的格局來看,衆大廠都在入局折疊屏市場,但無論OV還是榮耀,在手機業務層面是All in的姿态,其産品銷量、市場佔有率也處于穩定增長态勢。
而小米缺乏爆款之外,小米釋出的MIX 4、小米 11 Ultra都被爆出燒WiFi等問題。
在折疊手機業務上,小米在去年釋出的MIX Fold沒有解決折疊屏固有短闆,它采用的是U型鉸鍊,螢幕打開的過程中會帶有阻滞的墜入感,折疊後有明顯的縫隙。
OPPO Find N與榮耀Magic V在解決單手握持感、鉸鍊、折痕等折疊屏産品體驗上表現要好的多。也就是說,小米無論在直闆手機領域還是在可折疊手機市場,都沒有展現出産品層面的優勢。
由于近兩年無法量産,造車可能不會給小米手機品牌加分,反而會弱化小米在手機領域的專業品牌形象,強化小米的風口投機者形象,因為無論手機還是汽車,其品牌溢價都來自于技術實力與産品的科技含量。
如果一家企業在主業上不願深耕硬核技術,挑戰極限潛能,如何讓人們相信它是一家在汽車領域有持續深耕、創新突破的決心與能力?
手機市場大局未定,環境變複雜,小米的不确定性變多
回到手機市場來看,2022年手機市場競争環境更加複雜,小米面臨的不确定性變多了。
在手機市場,目前衆廠商已經進入精細化深耕高端市場的階段,OV在晶片層面的投入變多,榮耀又繼承了華為的大量研發團隊,在高端戰場産品疊出、技術研發層面持續加碼,各廠商的決心頗為強烈。
從小米到OV榮耀四大國産頭部廠商,客觀來看,小米在産品技術與競争力層面的後勁與綜合實力偏弱的。當下其實是需要在手機業務上持續夯實核心競争力,加大投入,專注新品創新、奮力追趕的時候。
但小米将重要精力投入到了造車的戰場,從2021年的表現來看,某種程度上說,對造車過度投入其實已經影響到手機産品的表現。
2021年手機市場還有一個值得觀察的變化就是出現了衆多已經消失的老牌廠商與小廠商。國外有三星,國内有酷派、樂視、魅藍、聯想樂檬等,另外也誕生了一些不知名的新品牌,如鼎橋、雷鳥、優暢享等等。
為什麼在手機戰場愈加飽和的情況,新舊品牌又都來攪局了呢?
一方面,這與華為的淡出與退場相關,少了一個強勢對手,衆多品牌都看到了分一杯羹的機會,尤其是在大廠都在全力沖擊中高端市場的情況下,中低端市場又有了新的機會。
其次,從目前這些新舊品牌釋出的新機來看,目前它們争奪的主要是入門級中低端市場。
而小米造車分散精力之餘,又要在手機市場對标蘋果公司。
這透露了新的信号:一方面小米在手機汽車雙線出擊,無疑會牽扯到主業的投入精力。另一方面,小米為了褪去成本效益的标簽,或将弱化低端手機市場的投入,這無疑也是給了其他品牌争奪低端市場的機會。
從2022年來看,中低端的産品選擇可能要更加多元化與個性化了。
此外,小米如今在海外市場也不樂觀,手機業務承壓會越來越明顯。
小米的營收很大一部分來自于海外市場尤其是印度市場,但印度市場的營商環境已經不容樂觀。
比如不久前外媒稱,印度财政部通報小米印度私人有限公司逃稅65.3億盧比(5.5949億人民币)。檔案顯示小米印度公司向美國高通、北京小米移動軟體公司支付特許權使用費和許可費,通過不将“特許權使用費和許可費”計入交易價值,小米印度公司逃避了關稅,成為了這些進口手機及其零部件的受益所有者。
小米回應稱,小米在全球範圍内堅持合法合規經營,并遵守經營地的相關法律法規。
本質上,基于印度市場對小米的重要性,我們更傾向于相信小米在印度是合規經營,目前印度通報小米逃稅的實質是反應了印度的營商環境在惡化。
從最近兩年來看,印度分多次封禁了衆多中國的APP,從 Tik Tok 、微信、百度到 UC 等等無一幸免。很顯然,印度不确定性的監管與惡化的營商環境給小米手機在印度市場的未來蒙上了陰影。
此外是三星重新回歸中國市場的信号與動作也非常明顯,伴随着大量中小廠商重新入局,榮耀的逆勢反彈,海外市場的不确定性變多,其實都給小米在主業上的增長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汽車是很多創業者眼中的大肥肉,但它同時也是一個大陷阱。從樂視賈躍亭到恒大許家印,衆多大佬都曾為汽車夢而窒息。
造車帶給小米的是第二曲線還是業績拖累與包袱,還需要觀察,但從手機業務的情況來看,小米最壞的時刻還沒有到來。
在股價上行趨勢以及主業增長勢頭不樂觀的情況下,開辟重投入的新賽道有時候并不能為股價提供更多的估值支撐點,反而有可能削弱主業在關鍵時刻的投入精力與競争力,繼而影響大盤的穩定性。
從這個角度來看,小米未來的路該怎麼走,如何平衡手機主業與造車業務戰略優先級之間的關系,考驗雷軍的智慧。
-----------------------------------
2019年36氪年度商業科技觀察者
2018年、2019年钛媒體年度作者
2017年新浪科技年度作者
2016年科技自媒體睿見之星
騰訊科技2015年最具影響力自媒體
百度、钛媒體、虎嗅、36氪、頭條、騰訊、搜狐、澎湃、雪球等40多個專欄作者